缩略图

基于本土化的幼儿园园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作者

周云

溧阳市戴埠中心幼儿园 213331

引言: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文化传承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幼儿园课程开发开始日益注重本土化与生活化。本土资源作为连接幼儿生活经验与课程内容的重要纽带,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因为本土资源涵盖地方自然环境、传统文化、民俗技艺等多元内容,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为幼儿园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能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教师一定要意识到本土资源开发与应用的重要性,通过本土资源培养幼儿的文化认同感,推动幼儿园课程本土化、生活化的改革,助力幼儿教育持续发展。

一、本土资源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中的研究意义

1、理论层面的意义

通过研究本土资源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中的意义,系统梳理本土资源的教育属性,能够丰富幼儿园教育课程理论的内涵,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园课程体系提供支撑。而且,教师对本土资源与幼儿发展的内在联系不断进行分析与探讨,可以拓展文化传承研究的微观视角,弥补现有研究对早期文化启蒙关注的不足,丰富幼儿园课程教育的形式,提高幼儿园教育的质量,这将推动学前教育从“标准化”向“在地化”进行转变。

2、实践层面的意义

教师不断研究本土资源开发的标准流程,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能力、文化素养,还能突破课程同质化的困境,实现“一园一品”的特色发展。而且,基于本土资源的课程开发,能够有效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促进其认知能力与文化认同的协同发展,丰富幼儿的文化素养,使幼儿更加全面的成长,为其未来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助力幼儿园教育持续改革,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3、社会层面的意义

在幼儿园的课程开发中,教师运用本土资源,通过课程实施有关于本文文化的多样化教学,引导幼儿了解本土文化的信息,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将增强幼儿的文化自信,使幼儿对本土文化进行更加全面的理解。这种没有区别限制,仅限于当地文化资源的课程开发,关注了农村及偏远地区的资源挖掘,能够缩小城乡幼儿教育的差距,对振兴当前的教育战略具有现实意义。

二、本土资源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中的运用策略

1、开发文化浸润式课程

文化浸润理论强调通过环境熏陶和日常渗透实现文化传承。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中,教师将本土文化元素融入环境创设、生活活动和常规教育,能使幼儿在环境的浸润中潜移默化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个人的教学水平,具备较强的文化敏感性和转化能力,通过文化符号、生活经验、教育活动等路径的转化,将本土资源有效的融合入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中,实现本土资源的课程化,提高幼儿园教学的质量。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当地传统手工艺文化,开发浸润式主题课程,在活动室创设“工艺坊”特色区角,陈列各类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及制作工具,通过民间故事讲述工艺的起源与发展,并融入地方童谣和谚语激发幼儿的实操兴趣。同时,在课程的开展中,可以诚挚邀请手工艺人入园示范制作过程,组织参观当地工艺展览馆,拓展幼儿的眼界,增强幼儿的文化自信,引导幼儿在制作过程中观察材料特性、工具使用方法等,了解传统工艺的特点。最后,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使用天然材料体验基础工艺技法,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手工作品,感受实操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通过这种多感官体验和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适合幼儿学习的教育内容,将实现文化传承与领域学习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幼儿对传统文化进行更为全面的理解,增强幼儿的文化自信。

2、运用项目式探究学习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项目式学习强调通过真实问题引发幼儿主动探究。本土资源中有许多的自然资源,如:特色植被、地形地貌等。这些天然的教育资源,更适合项目式学习的开展。因此,在幼儿园的课程开发中,教师可以基于问题为导向,引导幼儿在观察、实验、探讨中,不断探索本土资源,构建系统的框架,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幼儿全面成长。

例如:许多幼儿对一些新鲜好玩的事物会比较感兴趣,对雨后出现的各种小生物充满了好奇。教师可以基于幼儿这一特性,运用周边的自然环境资源,顺势引导他们成立“自然探索小队”,开展“小小自然探秘家”的项目式探究活动。在该活动的实施中,教师可以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探讨性的问题:“小生物住在哪里?它们吃什么?”随后,教师提供放大镜和观察记录本,为幼儿后续的探究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持,组织幼儿实地观察、绘制生物图谱、测量环境温湿度,并邀请社区园艺师讲解生物的习性,有助于幼儿对自然和生物形成更为全面的了解,增强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3、开展节庆类活动课程

传统节庆是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周期性、仪式性和群体性特征,能够有效调动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而且,教师将地方特色节庆活动转化为课程内容,既能传承文化记忆,又能丰富幼儿园的活动形式,是一种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手段。因此,教师可以适当的对本土节庆文化进行了解,实现教育转换,创新教育实践的内容,在保留文化内核的基础上,以幼儿为主体,根据幼儿的年龄和特征进行改造,避免形式化表演忽视了文化的内核,以此高质量的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中对本土资源进行运用。

例如:幼儿园可以围绕传统农事节庆开发“丰收的喜悦”主题课程。首先,通过实物展示、绘本故事等方式,向幼儿介绍传统丰收节的由来与习俗。随后,组织幼儿参与“迷你农展会”的活动,要求幼儿收集稻穗、瓜果、豆类等农作物布置展台,体验称重、测量等实践活动。同时,在课程的特别设计中,教师可以增加“五感探索”环节,带领幼儿观察谷物形状、触摸果皮质感、嗅闻粮食香气等多感官体验,建立对农作物的认知。邀请从事农业的家长来园分享耕作经验,并带领幼儿开展“小小农夫”的角色游戏,模拟播种、收割等农事过程,感受丰收的快乐,体验劳作的辛苦。这种将传统文化习俗转化为适龄体验活动的实践教学,注重了幼儿的多重感官参与,可以使幼儿感受交流的重要性,增强文化传承的效果,强调了感恩教育与劳动意识培养。

4、建立社区资源的联动

生态系统理论指出,幼儿发展受多层次环境系统影响。社区中的人力资源(手艺人、长者)、物质资源(博物馆、农田)等都可成为课程延伸的“活教材”,不仅可以拓展幼儿的视野,还能丰富课程的内容,构建更为全面的文化教育体系。因此,在幼儿园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建立幼儿园与社区的双向联动机制,通过“走出去”(实地参访)和“请进来”(专家进课堂)相结合,拓展幼儿的学习场域,将本土资源有效的运用到课程中。

例如:幼儿园可以与所在社区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我们的社区”主题课程。教师首先带领幼儿开展社区漫步活动,引导幼儿用绘画、拍照等方式记录感兴趣的社区场所。随后,邀请社区消防员、面包师、园艺师等不同职业人士走进幼儿园,开展职业体验活动。教师也可以在课程中特别设计“社区小记者”项目,让幼儿分组采访社区工作者,用图画记录采访内容,并合作制作“社区职业图谱”。另外,幼儿园还可以与社区图书馆共建“流动图书站”,每月更新绘本资源;与社区公园合作开辟“自然观察角”,定期组织户外探究活动。通过建立“社区资源档案库”,系统整合各式各样可利用的社区资源。通过构建幼儿园与社区双向互动的长效机制,将真实社区场景转化为学习资源,通过职业体验促进幼儿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形成可持续利用的社区资源,丰富幼儿园的课程内容,有效培养幼儿的社区归属感与社会参与意识,为幼儿园课程开发提供了新的资源支持模式。

三、结束语

本土资源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中的运用研究,不仅助力了幼儿教育课程改革,更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之间架起了一座重要桥梁。教师通过相关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分析,深入挖掘本土资源的教育潜能,丰富课程内容,使教育的内容贴近幼儿的发展道路,更符合幼儿的学习需求,将构建起高效且具有趣味性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对培养幼儿的文化素养,培育幼儿对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深远意义,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施天悦 . 利用本土资源构建幼儿园文化课程的策略探讨 [J]. 考试周刊 ,2023, (48): 159-162.

[2] 毛微佳 . 融合本土资源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和实践策略 [J]. 当代家庭教育 , 2023, (01): 115-117.

[3] 董超. 利用本土资源 实现幼儿园课程的有效创建 [J]. 小学科学( 教师版),2020, (11): 221.

[4] 奚钰池 . 利用本土资源丰富幼儿园课程 [J]. 教育 , 2020, (18):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