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杨燕奇
溧阳市戴埠中心幼儿园 213300
引言:在学前教育阶段,本土资源作为重要的课程载体,不仅能够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中班幼儿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期,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充满了好奇。本土资源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的特点,能够丰富中班的课程内容,更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提升幼儿参与课程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因此,在当前幼儿园的课程实践中,教师可以融入本土资源,设计系统、有趣、丰富的课程活动,为幼儿园课程本土化提供可操作的参考,助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本土资源的概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这一理念为本土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提供了政策依据。本土资源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自然资源,如:当地特有的地形、地貌、动物、植物等;二是人文资源,包括方言、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三是社区资源,涵盖周边的公共设施和社会机构。这些资源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源于幼儿的生活环境,具有可操作性和直观性的特征,更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特点。教师在课程设计中,遵循其循适宜性、生活化和整合性原则,将本土资源进行有效融合,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建立文化认同感,避免课程设计过于形式化,有助于本土资源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本土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原则
1. 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强调本土资源的选择与运用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教师需要以幼儿为主体,着重选择具体、形象、可操作性强的资源,如:当地特色动植物、简易民间手工艺等,以便于幼儿更加直观的进行感受和体验。同时,为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维系幼儿参与的动力,教师需要选择难度适中的资源内容,避免资源过于简单而缺乏挑战性,或者资源过难超出了幼儿的理解范围。由此可见,在课程设计的环节中,教师要想发挥本土资源的作用,就要谨遵适宜性原则,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分层活动设计,使本土资源的呈现更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2. 生活化原则
生活化原则要求本土资源的选取必须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教师应从幼儿熟悉的周边环境入手,选择那些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资源,如:社区公园、当地小吃、传统习俗等。这些源于生活的资源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幼儿在自然状态下展开学习,更加具体、形象的理解本土资源的内容和实施的意义,避免了因为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经验脱节导致幼儿无法理解,有利于幼儿更加形象的理解相关的文化元素,保障了教育活动实施的现实意义。
3. 整合性原则
整合性原则强调要将本土资源有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各个领域,实现跨领域的综合学习。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打破学科界限,围绕本土资源整合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将多个领域的内容和知识渗透,引导幼儿全面成长。因为本土资源与幼儿园现有的课程体系相融合,实施多样化、主题式、项目式整合等多样化的课程设计,能够避免孤立的教学内容的形成,有助于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丰富,帮助幼儿建立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使幼儿更加全面的展开学习。
三、本土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实践策略
1. 将本土资源融入主题活动
主题式整合是指围绕某一本土资源核心内容,设计跨领域的综合性主题活动。这种课程设计的方式,更符合幼儿整体性的认知特点,能够帮助幼儿建立完整的知识经验链。《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通过主题式整合,教师以幼儿为核心,将本土自然、人文资源转化为系列教育活动,设计更贴合中班幼儿特点的主题活动,有助于维系幼儿的参与欲望,使幼儿在探究中实现深度学习。
以“家乡的秋天”这一主题活动为例,教师结合当地秋季的特色,如:稻田丰收、桂花开放、枫叶红等,引导幼儿对相关的植物展开观察和探索,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随后,要求幼儿搜集相关的素材,如:花瓣、树枝、稻杆、落叶等,尽情发挥想象能力制作拼贴画。随后,教师再结合当地的植被特点,带领幼儿参观,讲述其种植或生长的环境特点,要求幼儿自主的去挖掘家乡秋天的特征,和同伴探讨秋天的特长,将有效提升幼儿对家乡自然环境的了解与变化,增强幼儿对家乡的情感,使幼儿更加积极的参与后续的学习。
2. 基于本土问题的深度探究
项目式学习强调以真实问题为导向,通过持续探究解决问题。这种方式特别适合本土文化传承类内容,能够让幼儿在主动探究中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但是,中班的幼儿认知能力有限,只有当幼儿在解决真实的任务或问题时,幼儿的认知发展才最为显著。因此,教师可选取具有地域特色的实际问题设计课程内容,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提升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
以“我们家乡的桥”这一项目化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去参观家乡附近著名的桥,抓住幼儿好奇心重这一特点,提出相关的问题,带领幼儿探讨,如:“桥上的花纹是谁刻的?”“这座桥是如何建成的呢?”随后,要求幼儿共同合作,去测量桥面的宽度、拓印纹样,再为幼儿讲述相关的建桥历史。待幼儿回到幼儿园以后,再带领幼儿运用积木去模拟搭桥实验,比较不同的搭建方式,对比其稳固性。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幼儿的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还有助于幼儿了解传统建筑工艺,建立对家乡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感。
3. 本土元素融入区域游戏
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指南》强调:“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中班的幼儿活泼好动,教师将本土资源转化为游戏材料或情境设计课程,让幼儿在自主游戏中自然习得本土文化,不仅能够维系幼儿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幼儿汲取相关的知识,落实了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幼儿更加健康、愉快、全面的成长。因此,教师需要时刻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将文化元素有机融入角色区、建构区等游戏场景,避免生硬灌输导致幼儿丧失学习兴趣,维系幼儿的学习欲望。
以“老街小掌柜”这一角色游戏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附近具有历史特色的老街,在角色区创设本土化游戏情境。首先,用纸箱制作老茶馆、酱坊、布鞋店等店铺招牌,提供蓝印花布、竹编器具等真实材料。随后,带领幼儿轮流扮演茶客、掌柜、手艺人等,使用方言吆喝,模仿传统交易方式。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幼儿提出自己的想法,增加相关的角色“导游”,用自制的景点照片向“游客”介绍自己家乡的老街,使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受老街的特色。
4. 开展传统节日体验活动
传统节日是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杜威在“做中学”理论指出,亲身参与能促进经验内化。针对中班幼儿,教师应精选节日中的适宜元素,设计多感官参与的活动,避免复杂仪式或抽象讲解影响幼儿的理解和兴趣。因此,在幼儿园课程设计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传统节日融入,实施本土资源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直接操作、情感体验来理解节日内涵,感受传统文化和节日的魅力。
以“端午安康”这一传统节日活动为例,教师在讲述了相关的背景、习俗、故事以后,可以带领幼儿参与粽叶的采摘,清洗糯米,共同体验粽子的制作方式,观察食物的变化,品尝端午的特色吃食。随后,简化“点雄黄”的活动,选择无害颜料模拟传统习俗,感受端午的传统习俗。最后,让幼儿分组运用黏土制作迷你龙舟,开展“龙舟赛”,带领幼儿体验传统节日的文化风俗,引导幼儿掌握传统节日的相关习俗,将良好的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
四、结束语
本土资源作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源泉,其教育价值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运用,不仅丰富了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更架起了幼儿与本土文化之间的情感桥梁。通过系统性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探索,教师谨遵课程设计的原则,不断创新课程活动的形式,将本土资源有效融入,避免文化传承流于表面,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在尊重幼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本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将为课程实施提供更丰富的资源支持,有效培养幼儿的文化认同,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琴 , 顾华琴 . 基于本土资源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创生路径探索 [J]. 文教资料 , 2024, (23): 131-133+137.
[2] 罗海超 . 幼儿园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途径探析 [J]. 智力 , 2024, (06):95-98.
[3] 施天悦 . 利用本土资源构建幼儿园文化课程的策略探讨 [J]. 考试周刊 ,2023, (48): 159-162.
[4] 胡显伟 . 园本课程构建中本土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J]. 辽宁教育 , 2022,(12): 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