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开展调查研究的逻辑理路、价值底蕴与实践路径
尚文婷
甘肃省兰州市 730000
作者简介:姓名:尚文婷,性别:女,民族:汉族,出生年月:2001年2月13日,籍贯:甘肃会宁,单位:西北师范大学,专业:马理论专业,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历:研究生,职称:无
【摘要】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查研究在百余年航程中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是助力我们党创造历史伟业的逻辑实然。调查研究在初心使命的价值导向驱动下,实现了人民、政党、国家的三维融通,是回应人民之需、破解大党之难、推进国家之治的逻辑必然。本文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旨在为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调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开展;调查研究;
一、现实思考:中国共产党开展调查研究何以必要
习近平指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开展调查研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途径和重要标志。面对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时代难题与挑战,唯有大兴调查研究,才能正确分析时代演变机理、把握时代发展规律、提出正确的战略与策略,进而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
(一)中国共产党开展调查研究是人民美好生活的根本保证
1.调查研究以人民为出发点,坚持调查研究为了人民
中国共产党开展调查研究是解决民生发展难题,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际行动,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正如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生活的需要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需求不断提升。只有深入群众中,加强对人民所思所想所需的调查研究,才能探寻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路径,这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所要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要立足新的发展方位和使命征程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通过科学谋划调研选题,拓宽拓新调研视野,系统优化调研过程,科学提炼调研建议,真正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困难问题,准确把握人民的所需、所急与所需,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调查研究以人民为立足点,坚持调查研究依靠人民
中国共产党开展调查研究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必须坚持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收获真知灼见,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顽瘴固疾的新视角、新理念与新办法。毛泽东历来主张党的正确的斗争策略是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产生的。他坚称自己要“和全党同志共同一起向群众学习,继续当一个小学生,这就是我的志愿”。
3.调查研究以人民为落脚点,坚持调研结果由人民检验
中国共产党开展调查研究以人民的满意度作为检验调查研究成效的唯一标准,不断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落实到调查研究成果的转化运用中。“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二)中国共产党开展调查研究是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现实需要(如何如何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何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如何始终具备强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如何始终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何始终保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而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对于转变工作作风,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全党团结统一,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提升党的组织力战斗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提供坚强的领导力具有着重要的价值
1.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提升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有效途径
2023年3月,中办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明确指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是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回答‘六个如何始终’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不仅仅是可歌可泣的奋斗史,更是勇于探索的执政史。党在不断探索长期执政规律和践行初心使命的过程中,以调查研究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始终推动着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成为党提高执政本领的“锻造厂”。
2.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
事物都是在自我否定、扬弃、超越的矛盾运动中得以发展的。党要永葆清醒和坚定,永固执政根基,关键要推进自我革命,实现自我净化。面对新时代新使命,党必须按照人民的要求推进自我革命。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通过调研,深入基层,以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发展的需要,精准问题的关键点、要害处,进而寻找破解难题的办法,形成更加科学、严密和有效的思路。
二、历史回眸:中国共产党开展调查研究何以可能
中国共产党开展调查研究是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形成的,既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依据,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论原则;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为源泉,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行观和实践精神的根本体现;并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的曲折发展为根基,是我国具体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经验的深刻总结。
(一)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调查研究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从事科学研究和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都十分注重对社会现状和革命运动进行广泛调查和细致研究。1843年马克思发表了调查研究的“开篇之作”-《摩泽尔记者的辩护》,揭露了摩泽尔河沿岸地区政府脱离人民的管理机构的官僚本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引用他人的话来阐释自己的调查研究方法:“马克思竭力去做的只是一件事:通过准确的科学研究来证明社会关系的一定秩序的必然性”,这里,马克思为减少研究结果出现的误差对传统调查研究方法进行了改造,将辩证思维方法用于研究整个社会形态。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大量引用经典文献,开展调查研究,对英国工人阶级的物质和精神状况进行了全面考察,他将无批判实证主义研究和纯粹理论逻辑演绎两种研究方法相结合,提供了调查研究新的范式。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对调查的必要性、研究的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用调查研究得到的结论来把握现实、构建理论原则、开展革命实践。
(二)传统文化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调查研究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认识论思想,比如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等思想,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特别重视经世致用的文人集团“士”这一阶层开始形成。儒家孔子主张“知行兼重”,兵家崇尚战争效果、反对空谈仁义;纵横家主张政治斗争中维护实际利益的战略布局、权术运用,各家代表人物无不深入民间、了解民情。程颐提出“知在所行之先”(《河南程氏遗书》)的知先行后观,朱熹提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卷九)的知先行后、行重于知观,王阳明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传习录》卷上)的知行合一观,他表明“行可以兼知,而知不可以兼行”强调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两者互为统一等,以上知行观使知与行的关系在辩论争鸣中愈加澄明,也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认识论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16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8.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
[5]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