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肉牛疾病防疫及疾病治疗过程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分析

作者

李毓林 贺彦海

长官庙镇畜牧兽医站 铁边城镇畜牧兽医站

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牛肉的需求日益增长,肉牛养殖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肉牛养殖过程中,疾病的防控和治疗始终是困扰养殖户的重要问题。许多养殖户在疾病防疫和治疗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一些关键环节,导致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所以要深入分析肉牛疾病防疫及治疗过程中容易忽视的问题[]。

一、肉牛疾病防疫及疾病治疗过程中容易忽视的问题

(一)防疫意识薄弱与执行疏漏

部分肉牛养殖从业者对疫病危害认识不足,存在轻视防疫工作的倾向。认为保障饲料供应和基本环境即可预防疾病,忽视疫苗接种的必要性。具体表现为:不按规程接种疫苗,或对所需疫苗种类、接种时机掌握不清;对新引入牛只未严格执行隔离观察与检疫程序,直接混群,增加病原传入风险。同时,养殖场环境卫生管理不到位,如粪便清理不及时、污水积聚、环境消毒频次不足或方法不当,客观上为病原微生物的滋生与传播创造了条件[2]。

(二)药物治疗操作失范

在肉牛疾病治疗实践中,不规范用药现象突出,部分养殖者为追求速效,存在超剂量、超浓度用药行为,增加治疗成本,易导致药物残留超标及病原耐药性增强。错误使用人用药物治疗牛病的情况时有发生,因剂量与用法不匹配,疗效不佳且易引发药物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未能根据个体病情差异、体重精确计算用药量及确定合理疗程,导致治疗不彻底,复发风险高。此外,在临床症状缓解后提前终止用药,未能完成规定疗程,致使病原未被根除,为疾病复发埋下伏笔。

(三)养殖环境管理缺陷

养殖环境状况对肉牛健康影响显著,但管理疏漏常见。通风不良导致舍内有害气体浓度累积,刺激呼吸道黏膜,诱发呼吸道疾病,并降低采食量与生长性能。光照强度或时长不足,影响肉牛新陈代谢与钙磷代谢调节,长期可削弱机体免疫力。环境湿度控制不当亦为问题:湿度过高促使饲料霉变,引发消化系统疾病;湿度过低则易造成皮肤干燥、开裂,增加皮肤病发生几率。忽视环境温湿度的季节性调控,使牛群长期处于不适环境,应激增大,抵抗力下降[3]。

(四)日粮营养供给失衡

科学均衡的营养供给是肉牛维持健康、抵抗疾病的基础,但营养失衡问题普遍。部分养殖者为降低成本,使用劣质或单一饲料,导致营养摄入总量不足或关键营养素缺乏。另一极端是片面追求增重速度,过度依赖高蛋白、高能量饲料,忽视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等关键营养素的足量均衡补充。营养失衡直接影响肉牛的生长速度、繁殖性能及机体免疫机能,使牛群对病原易感性显著升高。

(五)健康监测体系缺位

缺乏系统有效的健康监测机制是及时发现和控制疫病的重大短板。许多养殖场未建立定期健康巡查与记录制度,难以及时发现牛只的早期异常表现或亚临床状态。对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寄生虫感染等潜伏期长或症状不显著的疾病,常延误至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才介入处理,此时疾病已造成较大损害,治疗难度与成本剧增。同时,养殖主体间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与区域协作机制,未能形成联防联控网络。一旦局部发生疫情,信息传递不畅,周边养殖场无法及时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增加了疫情扩散风险[4]。

二、问题应对措施

(一)强化防疫意识与规范执行

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应系统开展疫病危害宣传与防控技术培训,明确仅靠饲料与环境无法杜绝疫病,强调疫苗接种的核心地位。制定并强制推行《肉牛场防疫技术规范》,规定各类必需疫苗(如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 BVDV 等)的接种程序、时间节点及操作标准。严格实施引种检疫隔离制度:新购牛只必须进入独立隔离区观察至少 21 天,经兽医临床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测(如布病、结核病),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同时,强制要求养殖场建立日常卫生消毒制度,包括每日及时清理粪便、疏通排污系统,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环境消毒(选用高效、低残留消毒剂如戊二醛、过氧乙酸),并规范消毒方法(浓度、作用时间、喷洒均匀度),切实阻断病原滋生与传播途径。

(二)规范用药行为与兽医指导

严禁养殖者自行滥用药物,推行兽医处方药制度,所有治疗用药必须由执业兽医诊断后开具处方。兽医需依据肉牛具体病情、体重、体况精确计算用药剂量、疗程及给药途径,优先选用兽用专用药物,杜绝人药兽用。养殖场应建立用药记录档案,详细登记用药时间、药品名称、批号、剂量、疗程及执行人。加强对养殖者的用药知识培训,重点阐明超量用药的危害(残留、耐药性)及按疗程用药的重要性,确保症状缓解后仍完成规定疗程。定期委托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肉品药物残留检测,对违规用药行为依法处罚。鼓励有条件的养殖场配备专职兽医或与专业兽医服务机构签订长期服务协议,确保疾病得到科学诊治。

(三)优化养殖环境精细化管理

牛舍设计或改造时保证良好通风,安装机械通风设备(如风机、通风窗),确保氨气浓度低于 20ppm ,硫化氢低于 10ppm 。根据季节和天气调整通风量,及时清除产生有害气体的源头。保障充足自然光照或补充人工光照,使每日总光照时间达14-16 小时,光照强度不低于100 勒克斯。安装温湿度计实时监测,采取有效措施调控湿度:湿度过高时( >80% )加强通风或使用除湿设备,地面铺设干燥垫料;湿度过低时( <50% )可适度洒水或使用加湿器,尤其在干燥季节。定期维护饮水设备,防止漏水导致环境潮湿。根据不同生长阶段肉牛的生理需求,精细化调控环境参数,最大限度减少环境应激。

(四)实施科学精准营养供给

养殖场应聘请专业营养师或依据权威机构(如NRC)标准,根据不同品种、生长阶段(犊牛、育成牛、育肥牛、繁殖母牛)及生产目标(维持、生长、繁殖、泌乳)制定科学日粮配方。严格把控饲料原料质量,杜绝使用霉变、污染饲料。推广使用全混合日粮(TMR)技术,确保精粗饲料混合均匀,营养均衡摄入。根据当地饲料资源,合理搭配能量饲料(玉米、大麦)、蛋白质饲料(豆粕、菜粕)、粗饲料(优质干草、青贮)及矿物质维生素预混料。定期评估牛群体况(BCS 评分),根据季节变化、饲料原料价格及牛群健康状况动态调整日粮配方,避免因成本控制导致营养缺乏或片面追求增重造成的营养失衡。建立饲料检测制度,定期抽检营养成分及卫生指标。

(五)构建系统化健康监测网络

养殖场内部需建立日常巡查与健康档案制度:饲养员每日观察记录每头牛的采食、饮水、精神、排泄、呼吸等状况;兽医定期(如每月)进行系统性临床检查,重点监测体温、体表淋巴结、心肺音等。对重点疫病及寄生虫病,制定强制性的定期实验室检测计划(如血清学、粪便虫卵检查),实现早发现、早处置。鼓励区域内养殖场、兽医站、疫控中心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通报疫情动态,实现联防联控。发生疑似疫情时,应立即隔离病牛,报告相关部门,并配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定期监测免疫后抗体水平,科学评估免疫效果,指导免疫程序调整。逐步引入智能化监测设备(如可穿戴设备、自动识别系统)辅助健康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提升监测效率与准确性。

结语:

肉牛疾病防疫及治疗过程中容易忽视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肉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养殖户和兽医工作者应增强防疫意识,规范用药,加强环境管理,合理调配营养,建立完善的疾病监测体系,推动肉牛养殖业朝着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锦烈 . 肉牛疾病防疫及疾病治疗过程中容易忽视的问题 [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 2024, (08): 65-67.

[2] 张海峰 , 程丽萍 . 肉牛疾病防疫及疾病治疗过程中容易忽视的问题 [J].北方牧业 , 2022, (20): 28-29.

[3] 周军勤 . 肉牛疾病防疫及治疗过程中易忽视的技术要点分析 [J]. 兽医导刊 , 2021, (09): 73-74.

[4] 王庆山 . 肉牛疾病防疫及治疗过程中易忽视的技术问题 [J]. 山东畜牧兽医 , 2020, 41 (05): 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