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易门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作者

董湘明 杞翠芬 王剑林 飞光林

1. 易门县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 云南易门 6511002. 易门县农村经济管理中心 云南易门 6511003. 易门县六街街道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云南易门 651100

一、病害基本情况

南方水稻黑条矮病是易门县近两年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在控制上有较大难度,是一种恶性病害[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Disease, SRBSD)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水稻病害,其病原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SRBSDV)。该病害主要通过迁飞性昆虫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传播,白背飞虱在取食感病水稻汁液后,病毒会在其体内存活并随着再次取食传播到健康植株,从而导致病害的扩散。此外,灰飞虱等其他昆虫也可能成为次要传播介体,进一步加剧病害的传播范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危害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尤其在水稻上表现出严重的危害症状,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水稻发病后,典型症状表现为高位分蘖显著增加,植株矮小,上部叶片出现皱缩、凹凸不平,叶色浓绿,茎节部位倒生须根,茎秆表面出现白色或黑褐色的蜡条状突起,手摸有粗糙感[2]。病株的穗部通常表现为穗小、结实率低,甚至完全不能结实,导致严重的产量损失。该病害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气候条件、白背飞虱的迁飞路径、水稻种植品种的抗性以及田间管理措施等。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白背飞虱的迁飞范围不断扩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加强对该病害的监测与防控,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易门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情况

近年来,南方水稻黑条矮 地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之2023 年,易门县的 计发病面积达到 3460 亩。这一 害发生后,易门县农业部门高度重 性的综合防治方案。2024 年,通过实 、推广抗病品种、优化种植结构以 积仅为 364 亩,较 2023 年减少 县水稻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 条矮缩病的发生与蔓延方面 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三、易门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原

3.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源头

易门县十街乡和绿汁镇的海拔多在 1131 米左右,冬季气候温暖,为白背飞虱提供了适宜的越冬环境。在这种条件下,带毒的白背飞虱能够安全越冬,并在次年春季气温回升后开始活动。这些越冬白背飞虱成为病害的初始毒源,一旦开始取食水稻,便会在田间迅速传播病毒。此外,当地稻田中残留的稻桩在春季再生时,可能携带病毒的水稻苗也会成为病害的潜在源头。这些再生苗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生长发育,病毒会在植株体内积累并逐渐表现出典型症状,进而成为新的传染源。除了本地越冬的白背飞虱,易门县还面临着外地迁入白背飞虱的威胁。通过虫群监测系统的长期监测,发现每年春季和夏季,大量带毒的白背飞虱从周边地区迁入易门县。这些迁入的白背飞虱携带病毒,进一步加剧了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风险。研究表明,白背飞虱的迁飞路径和数量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特别是季风和温度变化对其迁飞行为有显著影响。外地迁入的白背飞虱不仅增加了病害的传播风险,还使得病害的防控难度进一步加大。白背飞虱的传毒特性也是导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白背飞虱的若虫和成虫均具有传毒能力,且一旦获得病毒,可终身传毒。这意味着白背飞虱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都可能成为病毒的传播载体,增加了病害防控的难度。水稻植株在接触病毒后,潜伏期一般为 10-14 天 [3]。在这段时间内,病毒会在植株体内积累,但症状尚未明显表现,这使得早期防控的难度进一步增加。此外,白背飞虱的繁殖能力强,数量增长迅速,进一步加剧了病害的传播范围。

3.2 水稻田间发生趋势与发病特点

2023 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 的水稻种植区广泛发生,呈现出发生范围 5 ,给当地水稻生产 域,包括不同海拔、不 病范围表明,南方水 难度。其次,该病害会在短时间内迅 速上升到 30%以上 致损失加剧。此外,南方水 飞虱不仅能进到周边多个田块,甚至 条件。 最后,该病害的 忽视,导致病害在防控时机。这种隐蔽性使得农户 以在早 期采取

四、易门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培训县、乡村农技人员,培训农药、种子经营户、农户让他们道什么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

4.1 防治培训。2023 年易门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上报后,市种植业中心高度重视,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田间指导病害识别、防治。县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到种植水稻的乡、镇开展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识别、防治培训,共培训273 人。通过培训,让农户知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如何传播、防治。

4.2 农药、种子经营户培训。利用一年一度的农资经营户法律法规培训。培训种子经营户熟知该病并调进抗病品种,淘汰感病品种避免种植本乡镇上年度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品种。农药经营户熟知该病并调进相应防治农药,告知农户如何防治,培训148 人。

4.3 秧苗田统防统治。上级部门的物资支持下,全县水稻秧苗在 3 叶期和移栽前各防治一次水稻飞虱。要求农户秧苗移栽后要时刻关注自己水稻长势情况,有病株及时拔除,用脚把病株踩入里。

在实施统防统治的过程中,县农业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正确使用农药,并确保防治工作科学、规范。通过统一调配农药和防治设备,全县范围内的秧苗田实现了同步防治,避免了因防治时间不一致而导致的病虫害反复传播问题。实践证明,这种统防统治模式不仅提高了防治效率,还降低了农户的防治成本,增强了防控效果。

.4 切断毒 原星 过白背飞虱传播,而白背飞虱的生存 重要手段。首先,行 息场所,还可能成为 虱的生存空间,降低其数量 环节。水稻收割后,应及时进 和残留的稻桩。再生稻 低次年病害的发生概率。 的越冬寄主,同时也是病毒的 所 降低其春季迁飞的数量和带毒率。

五、药剂防治,科学“治虫防病”[4]

5.1  种子处理。用 70% 的吡虫啉浸种 8-12 小

在具体操作中,使用 7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进行种 处理 种简单且高效的方法。首先,将吡虫啉按照推荐剂量稀释后,将水稻种 全 入药液中 时。这一浸泡时长既能确保药剂充分渗透种子,又能避免对种子萌发造成不 利影响 出晾干,即可进行播种。吡虫啉作为一种新型烟碱类杀虫剂,具有高效、广谱、内吸性强的特点, 能够有效防治白背飞虱等传毒昆虫,从源头上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5.2 秧苗移栽前 3-5 天用 50% 吡蚜酮 300-350 倍液喷施。

在秧苗移栽前 3-5 天,使用 50% 吡蚜酮可湿性粉剂稀释 300-350 倍液进行喷施。这一时期是白背飞虱迁飞和传毒的高风险期,通过喷施吡蚜酮,可以有效减少白背飞虱在秧苗上的停留和取食,从而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喷施时需注意均匀覆盖秧苗,尤其是叶面和叶背,确保药剂能够充分接触传毒昆虫。

5.3 秧苗移栽到大田后 7 天用药 1 次,15 天后再用药 1 次,每亩可用 70% 吡虫啉 5 克,或 20% 呋虫胺 40克均匀喷雾。喷药时尽量对准稻丛基部,田间保持3-5 厘米水层 [5]。

县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要加强测报预警要立足预防为主。秧苗期、大田移栽后 1 个月内要深入田间监测调查,及时发布病虫害预测预报,并通过村、组手机微信群把信息发送到农户手中,让农户及时了解水稻病害的发生情况,指导农户防治病虫害,保证水稻粮食产量。

结语

本文通过对易门县南方水稻黑条 控措施以及药剂防治技术的系统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地的综合 学依据和实践指导。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需要综合 门县通过实施综合防控措施,成功降低了病害的发生 加强病害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优化防控技术,提高 等重大病虫害的挑战。同时,进一步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 农药的使 态环 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分布及危害特点;云南教育出版社;2015.2

[2]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调查规范;云南省地方标准DB 53/T672—201

[3] 新编植物医生手册/ 成卓敏主编制-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2

[4] 作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彩色图谱/ 邱强编著:-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4

[5] 一类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手册: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编;郭荣、朱景全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