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假沉浸阅读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叶红琴
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225400
引言
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培育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明确要求阅读教学需引导学生“沉浸在作品中,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1]。但实际教学中,师生假沉浸阅读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阅读教学质量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因此,深入探究该现象的表现、成因及解决措施,对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假沉浸阅读的表现
1. 教师层面
一是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过度依赖传统讲授法,将文本拆解为零碎知识点。如讲解《沁园春・长沙》时,仅机械解析字词、结构与主旨,忽视引导学生体悟其中的豪情壮志;教《故都的秋》时,只分析秋景描写与手法,未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眷恋之情,导致学生阅读体验浮于表面。
二是一些教师过度依赖教参,缺乏独立研读。教学《祝福》时,照搬教参对祥林嫂形象和主题的分析,不结合自身感悟与学生实际创新解读,无法回应学生的不同见解,限制学生思维,难以营造沉浸式氛围。
三是受高考压力影响,部分教师教学目标功利化,重应试技巧轻阅读过程。讲解《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时,聚焦答题套路,忽视引导学生领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内涵,使学生为答题而阅读,无法真正享受阅读的快乐。
2. 学生层面
一是部分学生缺乏阅读兴趣,视阅读为任务,课堂上被动参与。学习《百合花》时,对细腻描写不感兴趣,机械回答问题,未能理解人物美好品质与纯真情感,阅读浅尝辄止。
二是许多学生阅读方法不当,理解片面。阅读《边城》时,仅关注情节,未能领会湘西风土人情与人性之美;读散文不会梳理线索、体会情感,读小说不能分析人物与情节作用。
三是长期应试教育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阅读时习惯找标准答案,缺乏创新意识。学习《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时,受束缚不敢大胆解读诗歌的磅礴气势与独特想象,仅重复既定观点,思维僵化。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假沉浸阅读的原因分析
1. 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观念强调教师权威与知识传授,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与阅读体验。教师主导课堂,采用灌输式教学,限制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且对阅读教学理解狭隘,等同于知识讲解与技能训练,忽略对学生情感、思维与审美素养的培养,导致假沉浸阅读。
2. 应试教育的压力
高考对教学导向作用显著,应试压力下,教师重应试技巧训练,学生忙于刷题,忽视阅读乐趣与价值。阅读教学沦为考试辅导,学生阅读动机功利化,难以真正沉浸文本。
3. 学生自身因素
高中生学业繁重,课余时间少,阅读积累不足,基础薄弱、兴趣不高。部分学生缺乏良好学习习惯与自主能力,依赖教师讲解,不会主动运用方法深入理解文本。同时,生活阅历有限,对文本反映的社会现象与情感缺乏共鸣,影响阅读沉浸感。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师生假沉浸阅读的解决措施
1. 更新教学理念,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来看,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非被动接受者。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里,教师应深刻领会这一理论内涵,积极践行新课标精神,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2]。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独特体验与理解,切实完成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转变。例如在教授《窦娥冤》时,教师提前布置预习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查阅元杂剧相关知识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资料。课堂上,精心组织学生开展分组讨论,针对窦娥的人物形象塑造、悲剧产生的根源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积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发表不同见解,教师则在一旁适时引导与精准点评。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阅读思考当中,在积极互动交流里深入理解文本,不断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这正是对建构主义理论的有效运用。
2. 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表明,人们在感知事物时,倾向于将零散元素整合为具有整体意义的心理图式。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依据这一理论,巧妙借助语言描述、多媒体展示、实物呈现等多样化手段,精心构建与文本意境高度契合的教学情境。以《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为例,教师播放与诗歌风格相符的激昂音乐,同时展示奇幻的仙侠场景图片或相关影视片段,营造出如梦如幻、气势磅礴的氛围,引领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跟随诗人的笔触一同梦游天姥山,深度感受诗歌独特的浪漫主义色彩以及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
3. 开展多元阅读活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学生具有多种智能类型,如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等。开展多元阅读活动恰好能够满足不同智能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整本书阅读活动中,以《红楼梦》为例,语言智能较强的学生可通过分享精彩情节的解读、人物语言分析来展现优势;空间智能突出的学生则能通过绘制贾府建筑布局图等方式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群文阅读方面,在学习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时,选取相关人物通讯进行对比阅读,能锻炼学生的逻辑分析与归纳总结能力,这符合逻辑数学智能的发展需求。阅读社团活动中,朗诵比赛可提升学生的语言智能,课本剧表演则融合了多种智能,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平台。
4. 加强阅读指导,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依据认知发展理论,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系统传授精读、略读、浏览、批注阅读等多种阅读方法,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以及文本类型,灵活选择恰当的阅读方式。例如在学习《屈原列传》时,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批注阅读法,在阅读过程中对文中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并随时写下自己的理解感悟、疑问困惑,长期坚持下来,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助力学生在阅读能力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结语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假沉浸阅读问题,严重影响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与教学质量。通过剖析其表现与成因,采取更新理念、优化设计、开展多元活动、加强指导等措施,可引导师生走出困境,实现真实沉浸阅读。教师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落实措施,让学生感受语文魅力,提升核心素养,为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 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
[2] 余文森.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课题:本文系江苏省泰州市第十三期教研课题《高中语文“沉浸式”阅读教学研究》(课题编号:tjyyb2021-0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叶红琴,女,汉族,江苏泰兴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