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航天企业科技创新及产业化项目高质量管理探讨

作者

李泳锐

贵州航天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贵州 贵阳 550009

     

1 引言

航天企业可获得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化项目主要包括各级融办、发改、工信、科技等地方政府军民两用创新及产业化项目;国家发改委、工信部、集团公司、航天江南等民用创新及产业化项目;民用创新平台及资质(包括但不限于国家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省创新型领军企业等);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达产补助、研发后补助以及省市级科学技术奖等奖项,以笔者岗位职责为依据,科技创新及产业化项目全周期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上述各类项目的申报、评审、实施、验收、复评等。

2 新时期科技创新及产业化项目特点

2.1 专项资金类别与主管部门

目前,与航天业务相关的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主要有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省军民融合与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省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专项资金、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专项资金、省科技计划专项资金、省大数据发展专项资金等,主要主管部门为省委军民融合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涵盖了创新平台建设、基础建设、生产线建设及改造、科技创新、高层次创新人才等航天企业重点需求的方向。

2.2 技术需求来源于企业比例增加

近年来,省科技厅等部门通过开展“千企面对面”等方式,不断加大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征集力度,更加突出技术创新的经济社会效益。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在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中体现的比重不断增加。目前,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的内容约有 80% 来自于省委省政府政策文件和相关政府部门提出的需求,约 20% 来自于企业提出的需求。我公司近两年申报的科技支撑计划均在当年的指南中有明确要求。

2.3 对项目成果转化要求更高

根据 2023 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向科技要产能专项行动的通知》,在当前及今后今几年内,地方政府更加关注科技攻关、技术改造等项目完成后的新产品的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能力。以省工信厅的 2024 年工业科技创新专项为例,政策文件明确支持研发成功并将实现产业化生产应用的项目,要求新产品的市场前景和潜在经济效益好,以推动科技赋能工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3 公司目前创新项目管理模式

笔者由岗位标准化职责要求出发,详细梳理本岗位目前的工作模式

3.1 项目申报

针对地方发布的政策,及时或提前谋划项目,由项目管理部门牵头,组织技术中心、安全保障处、网信处等有关部门梳理公司年度或规划内有强相关性的建设内容,凝练完成后报公司领导批准开始进行申报,项目管理部门统筹,完成资金申报材料并提交至地方主管部门。

3.2 过程管理

项目批复文件下达后,正式录入已获批创新项目管理台账。由于项目开工时间通常在申报完成之前,无需完全拿到专项资金后才开工。实施过程实施部门负责,项目管理部门全过程监督,在每季度创新项目例会对在建项目完成情况做阶段总结。其中专项资金建立专账管理,按照主管部门发布的资金管理办法安排使用。

3.3 验收工作

一般情况下,地方项目周期结束 3 个月内需提交验收申请及验收材料(或提交延期验收申请),由项目管理部门组织,对项目内容完成情况进行梳理,并编写竣工总结报告,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尤其是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委托外部会计师事务开展专项审计工作,形成项目的专项审计报告。

4 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政策研究滞后

以 2023 年项目申报为例,仅 6 月需要完成省科技计划专项、规上工业企业扶持计划填报、省军民融合及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专项、省发改委预算内投资、省工信厅两化融合专项等申报材料,在军民融合专项资金方向谋划不及时。一方面是由于政策信息不对称,项目储备不够,另一方面申报时间紧张,项目管理人员更换导致项目申报熟练度不足。

4.2 执行力不足

根据2023 年各级地方主管部门专项审查情况,主要关注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总投资完成进度及成果(效益),以 2022 年省科技支撑计划专项为例,公司获批的项目在 2023 年省科技厅专项检查时还仍未建立专账,在财务共享平台未建立研发项目的WBS 编号;某大额资金专项设备为例,项目到达验收时间时仍未完成招标,致使项目延期甚至需要调整建设内容。为项目验收甚至今后项目申报埋下隐患。这体现出部分设备实施过程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4.3 风险评估不全面

地方项目重申报轻实施现象普遍,部分项目的申报仅为了专项资金资金而并非为了产业,这也是导致项目进展不理想的因素。获批项目中部分设备估算价格与实际相差过大,或是有差价的设备较多,以至于项目的总投资往往难以达到目标。这是由于前期论证不充分,对于完成项目总投资的风险评估不足。

5 相关建议

集团公司领导指出:“要强化产业基础管理,严明产业管理纪律。我们不能错误地认为军用产业事关国防安全、战士生命就应该严格,民用产业就可以宽松,这是极其错误的”。面对政府专项资金管理更加严格的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强化地方项目全过程管理:

5.1 强化政策研究,做好项目储备

目前,公司创新项目管理的技术人员变动比较频繁,创新项目管理的经验积累和传承不够,更谈不上把握政策体系和精髓。项目申报和项目管理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疲于应对。因此,需要加强创新项目管理队伍建设,强化创新项目政策体系研究,深入把握国家和省产业支持政策,提高创新项目的规划性和计划性。

5.2 提前梳理技术需求,规避风险

以产业的思路来申报项目。若政策支持的项目与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不契合 , 企业难以在项目结束后继续深入发展 , 政策效果难以持续。对于省工信、科技、融办等主管部门每年固定发布的政策,围绕航天产业发展方向,提前谋划,强化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最大程度避免出现项目建设内容不契合企业战略发展方向,以规避风险。提高项目申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3 加强过程管控,及时总结调整

创新项目例会应强化结果导向,若绩效目标难以在期限内完成 , 及时调整,可下发会议纪要。必要时报请公司领导批准,下达处理措施。调整不及时的话不仅影响项目验收,更会影响后续项目申报。

6 总结

综上所述,航天企业做好科技创新及产业化项目管理 , 关键是要意识到政策支持的重要意义,要强化政策研究 , 密切关注政策动态 , 研究政策并制定申报策略 , 加强必要性论证和执行管理 , 规避政策获取与执行风险。要基于长期和系统的思维 , 深入研究各政策要素 , 灵活选择最优政策并推动政企合作 , 实现政策效益的深度融合 , 这是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源泉。要主动出击 ,深度融入地方科技创新政策环境。通过科学分析自身与政策的匹配度 , 制定政策获取的战略路径。在政策选择、申报和执行中保持高度的灵活性与长远眼光,并通过多渠道推动地方政府不断完善政策内容与形式 , 真正发挥政策工具的激励和支持作用, 推动航天企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新颜 .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问题研究 [J]. 大众投资指南 ,2020(08):29-30.

[2] 林创伟 . 政府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模式评述 [J]. 广东科技 ,2016,25(08):25-27.

[3] 汪少琴 , 常云志 . 科技创新中的政府职能研究 [J]. 江苏科技信息 ,201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