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课程游戏化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胡馨尹
江西省高安市筠阳幼儿园 江西高安 330800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对幼儿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也有重要影响。课程游戏化主张在各种游戏机制和元素中,创造富有趣味和挑战的学习环境,对幼儿园语言教学起着指导作用。贯彻课程游戏化理念,以丰富的游戏为载体展开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使幼儿乐于感受语言、自然表达语言,形成语言思维。教师有必要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积极贯彻课程游戏化思想。
一、课程游戏化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高尔基说过:“ 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也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在课程游戏化的指导下,以游戏为幼儿园语言教学的基本活动,巧妙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培养幼儿语言能力。
(一)趣味:让幼儿乐于感受语言
课程游戏化通过具体游戏,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快速调动幼儿兴趣,使幼儿乐于参与语言活动,感受语言魅力。这种趣味性不仅来自游戏本身的娱乐性质,而且来自游戏内容与幼儿日常生活、学习兴趣的紧密联系。教师基于幼儿特征,灵活设计生活化、趣味化的游戏活动,增强其语言教学内涵。幼儿在其内容、氛围的吸引下,积极参与语言活动,直观感受语言的魅力,促进幼儿园语言教学。
(二)高效:让幼儿自然表达语言
课程游戏化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互动,使幼儿的表达和交流更加高效,自然提高语言能力。具体而言,课程游戏化指导下的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为幼儿提供更加宽松和自由的语言环境。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幼儿减轻身心压力,进行更加自然的表达和交流。游戏互动不断展开,幼儿的表达和交流也不断进行。通过游戏过程,幼儿自然积累丰富的词汇,学习成人和同伴的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能力。
(三)深刻:让幼儿形成语言思维
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不仅是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而且是使幼儿形成语言思维,具有一定语言逻辑。
具体而言,课程游戏化强调幼儿自主游戏,为幼儿提供“ 边玩边说” 的平台。课程游戏过程中,幼儿自主选择游戏角色、自主制订游戏决策等,需要自主讨论和解决大量问题。在讨论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幼儿自觉调动逻辑思维,提高表达和交流的条理性,形成良好的语言思维。基于语言思维,幼儿也能在之后的语言活动中,更加高效地发展语言能力。
二、课程游戏化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课程游戏化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具体实现,要求教师寓教于乐,更要求教师激励幼儿,尊重幼儿的自主发展规律。
(一)寓教于乐原则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寓教于乐理念古已有之。课程游戏化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本身就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方式。将游戏设置为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主线,使倾听与表达、交流与玩耍浑然一体,营造宽松的语言教学氛围,让幼儿轻松地探索表达和交流方法,提高语言能力。
(二)适度激励原则
幼儿的成长需要激励,过于复杂的语言活动不利于幼儿获得成就感,过于简单的语言活动也不能满足幼儿的挑战欲望。教师应基于幼儿认知水平和能力范围,设置难易适中的语言活动,并在游戏中激励幼儿[1]。幼儿持续得到肯定和激励,从中感到喜悦,建立表达和交流自信,促进幼儿园语言教学。
(三)自由发展原则
自由发展原则强调更加宽松的表达和交流平台,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活动空间。表达和交流是通过主观思维描述客观世界的活动,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主观特性,使幼儿自由选择话题、组织语言、表达观点等,保障幼儿自由发展。
三、课程游戏化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课程游戏化的幼儿园实践,具体包括设计游戏活动、建立游戏环境、确定游戏方法、落实游戏指导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开展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应使语言游戏活动多样化。紧接着,完善“ 幼儿本位” 的语言活动环境,丰富自主游戏方法,优化语言表达指导。教师应调查幼儿需求、观察幼儿行为,灵活设计语言游戏活动。在此基础上完善语言游戏活动环境,应当体现参与性,突出趣味性,强调整合性。通过合作参与、竞争成长,幼儿丰富自主游戏,同时展现问题和矛盾。教师可以补充指导,以此促进其全面提升。
(一)灵活设计语言游戏活动
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相结合,是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实现课程游戏化的重要前提。在课程游戏化的语言活动中,幼儿不断展现个性需求和自发行为,为灵活设计语言游戏活动提供依据。教师应在预设游戏内容的基础上,密切观察幼儿行为,及时生成特色活动。
1. 调查幼儿需求,教师预设语言游戏活动
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有必要预设语言游戏活动,确保其内容多样性,如讲故事、情景剧、成语接龙等。同时,教师应调查幼儿兴趣、经验、能力等,使其实践难度与幼儿水平相一致。
比如在小班时期,幼儿需要在别人说话时认真倾听和做出回应,需要愿意在熟悉的人面前说话,能大方地与人打招呼,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并在必要时配以手势动作。对此,教师可模拟生活场景,设计以简单对话为主要内容的语言游戏活动。在中班时期,幼儿需要结合情境感受不同的语气、语调所表达的不同意思,需要完整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经历的事情,对此设计语言游戏活动,可以联系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假设一些故事背景,设计不同的人物角色。在大班时期,幼儿需要结合情境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设等相对复杂的句子,需要在讲述时使用常见的形容词、同义词等,使语言比较生动,对此设计语言游戏活动,可以设置更加丰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还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对话等,先了解幼儿喜欢的故事,再设计相应的趣味活动。比如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大班幼儿对动画故事《汪汪队立大功》的观看兴趣,设计语言游戏活动“ 营救汪汪队” “ 汪汪队特工” 等。
游戏内容充分考虑不同幼儿的特点和需求,既有挑战性也不过于复杂,是顺利展开语言游戏活动的关键。
2. 观察幼儿行为,及时生成语言游戏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面简称《纲要》)提到: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2]。通过课程游戏化,幼儿能够在一些偶发行为中,展现个性化的语言活动需求。教师应密切观察幼儿表现,并根据观察到的行为,及时调整游戏活动的进程和方式。在必要时,教师还可以生成新的语言游戏活动,以促进幼儿更进一步的发展。
比如“ 动物园里有什么” 语言游戏活动,教师介绍游戏规则,大家一起边拍手边问:“ 动物园里有什么?”坐在第一位的幼儿站起来,说出一种动物的名字,大家继续边拍手边问“ 动物园里有什么?” 坐在第二位的幼儿站起来,重复上一个幼儿说过的动物,再说出一种其他动物的名字,以此类推。一轮游戏结束,许多幼儿自主讨论刚才说过的动物习性,如“ 动物园里有老虎,它的身材很强壮” 。教师可捕捉幼儿行为,生成新的语言游戏活动:“ 动物园小导游” 。游戏鼓励幼儿模拟“ 小导游” 的角色,介绍自己了解的动物习性。幼儿可轮流扮演“ 导游” 和“ 游客” ,问答不同的动物习性,深化语言游戏活动。
(二)完善语言游戏活动环境
课程游戏化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鼓励幼儿自主游戏、趣味表达、多元交流。环境是幼儿园隐性教育资源,其“ 幼儿本位” 与趣味多样,对幼儿充分体验表达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正确认识自主游戏,创设富有参与性的语言游戏活动环境。教师也应适当扩大语言教学空间,使语言游戏活动环境具有趣味性与整
合性。
1. 体现参与性
体现参与性的语言游戏活动环境,应使幼儿自主参与游戏创设[3]。教师应积极组织幼儿,使其联想语言游戏活动过程,对创设环境建言献策。比如“ 五月五 过端午” 语言游戏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讨论端午节的名称、来历、习俗等,丰富幼儿的传统文化认知,提高幼儿谈论节日习俗的语言能力。游戏准备阶段,教师可以从“ 屈原” 切入,询问幼儿是否了解这一节日,以及在家庭生活中,怎样“ 过端午” 。幼儿可以自主讨论“ 悬挂艾叶、菖蒲” “ 佩戴荷包、五彩绳” 等,提出通过以上元素装饰自己的班级。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活动材料,使其自主装饰班级,营造浓郁的语言游戏活动氛围。
幼儿自主参与环境创设,讨论装饰班级的材料、方法等,也是一种语言活动过程。通过向教师主动提出建议,将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幼儿也提高语言能力,为之后的语言游戏活动做准备。
2. 突出趣味性
幼儿园语言游戏活动环境应具有一定趣味性,以便调动幼儿的好奇心,保持其语言活动兴趣。教师可以在创设环境时,适当安排“ 悬念” ,使幼儿自主探寻主题活动线索。比如“ 超级变变变” 语言游戏活动,其内容旨在通过一个“ 时间滑块” ,带领幼儿感受事物变化的魅力,讨论事物的“ 小时候” 和“ 长大后” 。教师可以在创设环境时,通过玩具模型、趣味图片设置“ 悬念” 。比如,幼儿可以拖动“ 时间滑块” ,模拟时间的变化,讨论“ 蝌蚪” 变成“ 青蛙” 的过程。创设环境时,教师可以将不同大小的青蛙模型隐藏在各个角落。具体活动时,幼儿可以自主寻找不同大小的青蛙,并通过排列大小,发现“ 长大” 线索。如此调动幼儿好奇心,使幼儿主动猜想“ 小时候的青蛙” ,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表达和倾听能力。
3. 彰显整合性
课程游戏化使幼儿园语言教学打破区域限制,实现多区域融合。语言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语言活动区,美工区、音乐区、角色活动区、户外体育区等其他区域,同样能够展开语言游戏活动。教师可以在创设语言游戏活动环境时,适当整合不同区域,扩大幼儿表达和交流空间。比如“ 你为什么不开花” 语言游戏活动,其内容旨在围绕同名绘本《你为什么不开花》,指导幼儿在不同角度分析和讨论问题。通过语言区域活动,许多幼儿联想到自己的种植活动过程。教师可以整合区域环境,使幼儿在种植区域中,继续进行语言游戏活动。幼儿可以观察自己种植的蔬菜、水果等,围绕其生长状态和成长过程,展开大量的表达和交流。
(三)丰富语言游戏活动方法
基于课程游戏化的幼儿园语言教学,尤其强调幼儿的自主活动。而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幼儿既可合作参与语言游戏活动,也能在竞争中得到成长[4]。教师可丰富语言游戏活动方法,使幼儿全方位充实语言表达和交流收获。
1. 合作参与
合作是幼儿自主游戏的主要形式。合作参与语言游戏活动,既培养幼儿语言能力,又提高幼儿团队协作意识。课程游戏化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将合作参与作为语言活动的重要模式,使幼儿互相帮助,展开和谐、愉快的表达和交流。教师可以根据语言游戏活动类型,预先提示幼儿合作参与活动。
比如“ 狐假虎威” 语言游戏活动,使幼儿合作表演成语故事《狐假虎威》,在情景剧中培养语言能力。教师可以先讲解成语故事和语言游戏活动规则,使幼儿明确“ 表演什么” “ 怎么表演” 。紧接着,幼儿通过抽签、猜拳等,自主选择和分配人物,建立剧本表演小队。剧本人物包括狐狸、老虎、小猴、野猪、松鼠等,都要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语言风格。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确定想要扮演的人物,设计表演细节。
表演之前,幼儿自主讨论展现角色特点的台词和动作,是锻炼语言能力的一种方式。表演开始,幼儿根据所选角色,轮流将台词说清楚,展现人物性格,也是对语言能力的培养。表演结束,幼儿还可以相互点评,如自主阐述优点、评价他人问题、提出自改方案等。倾听和表达贯穿语言游戏活动,幼儿始终合作进步,提高语言能力。
2. 竞争成长
竞争使幼儿互相促进、共同成长。课程游戏化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还可以设置竞争类型的游戏活动,如辩论游戏、快问快答、语言挑战赛等。幼儿在合作参与游戏活动的同时,也形成竞争成长氛围。在竞争中快速判断事物,进行对应的角色和表达,能够进一步培养其语言思维。
比如“ 谁的本领大” 语言游戏活动,教师可以依据主题背景,特别制造一些矛盾话题,引导幼儿进行辩论。比如在“ 动物” 主题背景下,设置话题“ 老虎的本领大” “ 大象的本领大” “ 猴子的本领大” “ 老鹰的本领大”等。对于不同的动物本领,幼儿也持有不同意见,辩论由此展开。教师可以先使幼儿自主发言,说明自己的想法。紧接着,将幼儿分组管理,引导幼儿进行更加深入的表达和交流。幼儿需要轮流发言,阐述本组的观点和论据,并尝试用清晰、有条理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此发挥竞争的积极作用,使幼儿深入了解不同动物的特点,提高语言表达逻辑。
(四)优化语言游戏活动指导
《纲要》提到:“ 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 幼儿的年龄、生活经历、语言经验等,使其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语言教学中,展现不同的问题和矛盾。持续推进幼儿表达和交流,应找准切入点,优化指导方式[5]。教师可以跟踪观察幼儿自主游戏,多元分析其语言活动表现,找准其思维困扰点、行为矛盾点,落实个性化指导。
比如“ 说相反” 语言游戏活动,使幼儿通过相反词,增加语言积累,提高思维的敏捷性。而在自主游戏期间,有的幼儿对相同词语的相反词产生不同意见。教师可以适当暂停游戏,对不同的相反词进行讲解。以“ 高”的相反词为例,在不同场景中,“ 高” 的相反词可能是“ 矮” ,也可能是“ 低”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出示“ 高” “ 矮” “ 低” 的不同场景,形象讲解相反词。比如,在“ 比身高” 的场景中,常常把“ 矮” 作为“ 高” 的相反词。教师可以出示“ 比身高” 的情景图,同时鼓励幼儿自主比较和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