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导向教学理念在高职英语课程开发中的应用
张艺华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3
1. 引言
据《2023中国跨境电商发展报告》显示,我国跨境电商企业海外业务占比已达 35% ,但具备双语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缺口超过 40%[1] 。电子商务行业对从业者的英语能力需求呈现多元化、专业化特征。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英语课程需突破传统语言技能训练的局限,转向培养具备“语言 + 行业知识 + 数字化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导向教学理念(Needs-Oriented Teaching,NOT)强调以社会需求、行业需求及学生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实现教育与就业市场的精准对接 [2]。
2. 高职英语课程需求分析
2.1 行业需求
电子商务行业对英语能力的需求已突破传统商务沟通范畴,向“职业场景化 + 技术工具化”方向延伸。以跨境电商运营岗位为例,从业者不仅需掌握产品描述撰写、客户邮件回复等基础技能,还需适应直播带货、海外社媒营销等新兴场景。此外,国际物流、数据分析等岗位对英语能力的要求也日益专业化。AI 直播工具、社媒数据分析平台等数字化工具的操作,要求从业者具备“语言 + 技术”的复合能力。这种需求变化倒逼课程从“语言技能训练”转向“职业能力构建”,强调在真实项目场景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与技术整合能力。
2.2 学生需求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英语基础差异显著,且学习动机呈现职业化特征。调研显示,约 45% 的学生高考英语成绩低于 90 分,存在“听不懂行业术语、写不出专业文案”的困境;而70% 的学生明确表示希望课程结合专业方向(如跨境电商、数字营销),而非单纯的语言训练。这种需求分化要求课程实施分层教学。同时,学生更倾向于通过“项目式学习”“企业导师授课”等实践方式获取知识,例如,参与企业真实直播项目、完成海外社媒账号运营任务。这种需求凸显了传统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亟需通过校企合作、真实项目嵌入等方式,将课堂与职场无缝衔接。
2.3 课程问题
现有电子商务英语课程存在三大核心问题:其一,内容陈旧,教材以通用商务英语为主,缺乏跨境电商直播、社媒运营等新兴模块;其二,方法单一,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真实场景下的语言实践机会;其三,评价片面,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忽视过程性能力发展,且未引入企业导师参与评价,导致评价标准与职业要求脱节。这些问题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亟需通过课程重构、模式创新与评价改革加以解决。
3. 需求导向教学理念在高职英语课程开发框架
在行业需求动态化、学生能力差异化的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英语课程开发需突破传统框架,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技术融合为支撑、实践场景为载体”的课程体系。这一框架以需求分析为起点,通过目标重构、内容模块化、教学项目化及评价职业化,实现课程与岗位的精准对接,形成“目标 - 内容 -实施- 评价”的闭环系统。
3.1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需摆脱“通用英语”的束缚,转向电子商务岗位的“语言 + 技术”复合能力。例如,跨境电商运营岗位不仅要求掌握产品描述撰写、客户邮件回复等基础语言技能,还需熟悉直播带货话术设计、海外社媒广告文案策划等专项能力。为此,课程目标应分层设计:基础层聚焦平台操作术语(如亚马逊 Listing 优化),进阶层强化直播脚本策划与社媒运营策略,高阶层则对接企业真实项目,如为出口企业设计全英文营销方案。这种分层目标既尊重学生英语基础的差异,又通过“阶梯式”任务设计,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3.2 内容模块
课程内容需以职业场景为单元,构建四大核心模块,即跨境电商英语、直播电商英语、海外社媒英语与国际物流英语。每个模块均以真实项目任务为驱动,例如在直播电商模块中,学生需完成从脚本策划、设备调试到实时互动的全流程实践;在海外社媒模块中,则需模拟Instagram 广告投放、Facebook 社群运营等任务。技术工具的融入是内容设计的关键,如将AI 翻译工具(DeepL)、数据分析平台(GoogleAnalytics)英语界面操作纳入教学,使学生掌握“语言 + 技术”的双重能力。此外,内容需建立动态更新机制,每学期联合企业专家淘汰过时案例(如传统邮件沟通模板),新增直播带货、TikTokShop 运营等新兴场景,确保课程与行业同步。
3.3 教学模式
项目式学习(PBL)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方法 [3]。基础任务可模拟跨境电商店铺运营,要求学生撰写产品描述、处理客户投诉;进阶任务则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如参与直播带货实战,从选品策划到现场播报全程参与;高阶任务则需为出口企业设计海外社媒营销方案,涵盖广告投放、KOL 合作等环节。校企协同是实践体系的关键支撑:企业导师进课堂讲解直播带货技巧、社媒广告投放策略,学生参与企业直播项目并接受真实客户反馈;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则提供低成本实践环境,如模拟TikTokShop 后台操作、Flexport 物流系统单证处理,帮助学生提前适应职场。
3.4 评价体系
评价需突破“以考代评”的局限,构建“能力- 角色- 标准”三维评价体系。能力维度涵盖语言能力(听说读写)、技术能力(工具操作)、职业能力(项目完成度);角色维度引入学生自评、教师评价、企业导师评价及客户反馈;评价标准则直接对接行业指标,如直播带货的“观众互动率”“转化率”、社媒广告的“CTR”“CPC”。例如,直播带货任务的评价不仅考核话术准确性,还需分析实时数据并优化策略;社媒文案策划任务则需结合广告投放效果(如点击率)进行评分。此外,职业证书(如BEC 初级、跨境电商运营师)纳入加分项,进一步强化评价的职业导向。
3.5 师资、资源与机制的协同支撑
课程实施需多方协同。师资队伍通过“双师型”培养与企业挂职提升行业实践能力,企业导师库则提供兼职教师资源;教学资源开发数字化教材与在线课程平台,整合直播带货案例、社媒运营工具指南等资源;质量监控机制通过定期反馈与动态调整,确保课程与行业趋势同步。例如,每学期通过学生座谈、企业调研收集改进建议,每年修订课程大纲与项目任务,形成“需求分析- 课程开发- 实施反馈”的持续优化闭环。
参考文献:
[1] 唐晓丽 , 孙一铭 .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成人高等教育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4,43(07):70-72.
[2] 彭小华 .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探索与创新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4,37(12):3-5.
[3] 茅和华 .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高职跨境电子商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 ,2023,26(03):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