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中职学生心理韧性建设研究
徐立志
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 401135
一、引言
中职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学习与生活中充满各种挑战。心理韧性是他们应对挫折、实现自我成长的重要心理特质。“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等核心要素,与心理韧性相辅相成。它倡导在复杂工作中保持热情与耐心,鼓励从业者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这种精神能为学生注入强大的内在动力,帮助他们在挫折中崛起,为未来职业发展筑牢根基。
二、中职学生心理韧性的现状剖析
当前中职学生心理韧性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征。许多学生在职业规划上虽有明确方向,但在专业技能学习初期,因操作不熟练遭受挫折,容易产生退缩情绪,缺乏持续努力的信心与勇气。在人际交往或个人发展面临困境时,也有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容易陷入消极状态。深入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中职学生大多经历了激烈的学业竞争,在普通教育体系中未能取得理想成绩,心理上积累了挫败感。进入中职后,虽有职业规划新希望,但过往经历使他们在面对新挑战时信心不足。二是中职教育职业导向明确,强调技能培养,但部分学校在教学与管理中对心理素质培养重视不够。课程设置侧重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对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关注不足。三是社会对中职教育存在认知偏差,中职学生常面临外界误解与偏见。社会普遍更看重普通教育,对中职教育价值认可度低,使学生心理压力增大,影响其心理韧性发展。
三、“工匠精神”与心理韧性的内在协同机制
“工匠精神”与心理韧性相互促进、紧密相连。执着专注要求从业者在复杂工作中保持高度热情与耐心,与心理韧性中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特质高度一致。具备心理韧性的个体能专注目标,抵御外界干扰,这正是“工匠精神”所倡导的。精益求精强调一丝不苟、追求卓越,要求从业者不断突破、完善技能。在这一过程中,个体需面对失败与挫折,具备心理韧性才能正视缺陷,持续改进提升。反之,“工匠精神”也反哺心理韧性,营造积极进取氛围,激发内在动力,使个体在挫折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强心理韧性。
四、“工匠精神”视域下中职学生心理韧性建设的多维路径
(一)全方位营造“工匠精神”校园文化生态
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的肥沃土壤。学校可通过多种渠道,让“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每个角落,成为学生的价值共识与行为准则。校园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要持续宣传“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让师生深入骨髓地认同这一精神。通过校园开放日、文化活动周等场合,邀请企业工匠、技术专家现场展示精湛技艺,分享成长历程,为学生树立鲜活的榜样,激发他们对专业技能的热爱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同时,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参观学习,亲身体验工匠工作环境和敬业精神,增强对“工匠精神”的直观感受,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持之以恒的品质。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活动、主题班会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刻理解其内涵,自觉将“工匠精神”融入学习生活。
(二)深度融合“工匠精神”与课程教学体系
将“工匠精神”融入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方法中,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感受践行“工匠精神”。开发校本课程,设计项目式、案例式教学方案,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培养严谨细致的态度和面对困难的勇气,提升心理韧性。在理论课程中,挖掘各学科知识与“工匠精神”的契合点,如在数学课讲解精确计算的重要性时,引入工程制造中因计算误差导致严重后果的案例,让学生理解精益求精的必要性;在语文课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撰写关于工匠人物的文章,通过文字表达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实践课程则着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中的“工匠精神”,通过严格的实训流程和高标准的作品要求,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养成一丝不苟的习惯。
(三)深度磨砺:以实践教学为炉,锻造学生心理韧性
实践教学是锤炼中职学生心理韧性的关键熔炉。学校应与企业携手,共绘实习蓝图,为学生量身定制实习方案,派遣资深导师全程指导,助力学生迅速适应职场环境,在实践中解锁吃苦耐劳、敬业负责的职场密码,铸就钢铁般的心灵防线。在顶岗实习中,学生直面真实职场挑战,从琐碎任务到复杂项目,每一步都考验着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与应变能力。企业导师以身作则,传授实战经验与做人做事的道理,引导学生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在挫折中愈挫愈勇。学校与企业定期沟通,精准把脉学生实习状态,及时疏导心理困惑,确保学生在实习中稳步成长。
技能竞赛则犹如一场高强度的心理与技能特训营,备赛阶段,学生开启极限突破模式,高强度训练磨炼技艺,高压环境下调试心理至最佳状态。学校构建全方位竞赛支持体系,从备赛方案的精心策划,到技术指导的精准到位,再到心理辅导的贴心关怀,为学生打造坚实的后盾。在竞赛现场,高手过招,激烈角逐,学生在直面成败的经历中,心理韧性得以淬炼升华。
(四)精准评估:以多元评价体系为尺,丈量学生心理韧性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精准衡量与有效提升学生心理韧性的关键标尺。要全面革新传统评价模式,构建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将心理韧性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维度。评价主体应打破单一局限,融合教师、学生自评、互评以及企业导师评价等多元视角,全方位洞察学生心理韧性表现。评价内容需注重过程性评价,聚焦学生日常点滴,从课堂上的专注度、实训中的坚持度,到团队协作中的贡献度,全程追踪记录,精准捕捉成长轨迹。对于心理韧性表现卓越的学生,及时给予隆重表彰与丰厚奖励,在校园内树立学习标杆,激发学生的榜样意识与奋进动力。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重视心理素质培养,持续精进心理韧性。
五、结论
在“工匠精神”培育视域下,中职学生心理韧性建设是一项意义非凡且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全方位营造校园文化生态、深度融合课程教学、深度磨砺实践教学、精准评估的多元路径协同发力,才能为学生筑牢心理防线,助力其在学习中无畏挫折,在未来职业征程中稳步前行。这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幸福,更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社会的持续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 1 ]林 宇 . “工 匠 精 神 ” 融 入 中 职 德 育 实 践 研 究 [ J] .职 教 论坛 ,2021(03):56-58.
[2] 黄成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学生心理韧性培育研究 [J].职教通讯 ,2022(02):45-47.
[ 3 ]王 建 国 . 中 职 学 生 心 理 韧 性 培 养 策 略 研 究 [ J .] 教 育 探索 ,2023(05):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