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社会需求导向下跨学科舞蹈创新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陈玉

长春师范大学

在数字化与社会多元需求交织的时代背景下,跨学科视角下的舞蹈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多维度的战略意义,既是教育变革的需求,也是文化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宏观趋势。

一、社会对跨学科舞蹈创新人才的需求分析

(一)多元化艺术表现需求

随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观众对于舞蹈艺术的审美需求日益多元化。跨学科舞蹈创新人才能够将舞蹈与音乐、美术、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感染力和创新性的作品,满足社会对多元化艺术表现的需求。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需求

舞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社会需要舞蹈人才能够深入挖掘和传承本土文化,并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实现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例如,将舞蹈与历史学、民俗学等学科融合,以舞蹈形式展现历史与民俗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三)教育与社会服务需求

在教育领域,舞蹈教育需要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能够运用教育心理学等知识,更好地开展舞蹈教学工作。同时,社区、文化机构等也需要舞蹈人才参与社会服务项目。

二、跨学科舞蹈创新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情况

1、跨学科舞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跨学科舞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当前在培养跨学科舞蹈创新人才时所采用的教育模式,涵盖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平台搭建等方面。

2、跨学科舞蹈创新人才实践能力构成方面

跨学科舞蹈创新人才实践能力指跨学科舞蹈创新人才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所需具备的能力,包括舞蹈技巧、创新思维、跨学科知识运用、团队协作等能力。随着社会发展,对舞蹈人才的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知识运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如今的舞蹈作品更多地融入科技元素、多元文化元素等,需要舞者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

3. 跨学科舞蹈创新人才实践机会与平台方面

跨学科舞蹈创新人才实践机会与平台指为跨学科舞蹈创新人才提供实践的场合和资源,如演出机会、创作项目、产学研合作平台等。

目前一些高校和艺术机构开始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但整体上,实践机会分布不均,优质平台多集中在大城市和知名机构。

(二)存在问题

1、跨学科知识融合问题

在舞蹈人才培养过程中,将舞蹈学科与其他学科如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等知识进行有效整合面临较多的困难。多数舞蹈专业课程仍以传统舞蹈技巧和理论为主,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入较少,目前的舞蹈课程体系可能缺乏足够的交叉学科课程,无法为学生提供多维度的知识框架,限制了学生跨学科思维的培养。特色课程的设置也可能不够丰富,不能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2、实践教学资源与平台问题

实践教学资源包括场地、设备、教材等,平台则指实践机会、演出活动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资源和平台的数量、质量及利用效率都影响着学科实践融合与发展。但是目前许多高校舞蹈专业实践场地有限,设备陈旧。学生参与大型演出、国际交流活动的机会较少。

3、创新思维与实践转化问题

创新思维是指舞蹈人才在创作和表演中产生新颖想法的能力,实践转化则是将这些想法应用到实际舞蹈作品中的过程。此问题关注两者之间的衔接障碍。学生在课程中可能会提出一些创新的舞蹈理念,但在实际创作和表演中难以实现。当前舞蹈行业对创新作品需求旺盛,但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不足,且缺乏将思维转化为实践的指导。

4、师资队伍跨学科能力问题

舞蹈专业教师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才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跨学科舞蹈学习和实践。目前多数舞蹈教师专业背景单一,缺乏跨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同时,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不够频繁,不利于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融合与创新。

三、跨学科舞蹈创新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1、融入跨学科思维。积极引导学生打破传统舞蹈学科的界限,促进舞蹈艺术与社会学、心理学、文学等其他人文社科领域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从多重视角审视舞蹈艺术的能力。

2、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并重。在确保学生掌握扎实舞蹈基本功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艺术鉴赏力、教育心理学知识等综合素养,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舞蹈工作中更好地适应不同的需求。

3、适应社会需求。加强与文化艺术机构、学校及社区等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

(二)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

1、设置交叉学科课程。精心设计并引入艺术学、文学、历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知识框架,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促进舞蹈艺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与创新

2、设计特色课程。根据学生兴趣及专业方向,开设舞蹈创编、地方特色舞蹈、舞蹈治疗等一系列特色课程,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3、翻转课堂与混合式学习。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如教学视频、在线课程及互动平台,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基础知识的预习与传授,课堂时间用于深入探讨、实操演练和个性化指导,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提供灵活的学习路径。

4、开展项目制教学。围绕特定项目(如舞蹈剧目创作、社区舞蹈教学项目等),组织学生以团队形式从策划到实施全程参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思维、项目管理、团队协作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互动式教学。加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通过鼓励学生之间的互评互学以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构建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多种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引进与培养并重。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理论功底的舞蹈教育人才,同时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参加跨学科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

2、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如教学奖、科研成果奖、优秀教师评选等,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鼓励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深入研究教学问题。

3、促进教师交流与合作。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学术交流会等活动,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相互学习的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4、注重实践平台搭建。校内实践平台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各类舞蹈比赛、艺术节、演出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实践成果的机会,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校外实践平台方面,加强与文化艺术机构、学校、社区等的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实际的舞蹈项目和社会服务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结语

跨学科舞蹈创新人才培养是应对社会变革、推动艺术革新的核心路径。其意义不仅在于培养“会跳舞的工程师”或“懂技术的艺术家”,更在于构建艺术与科技、人文与社会的深度联结,为文化传承、产业升级与社会治理提供创新动力。这一模式将进一步推动舞蹈教育从“技能传授”向“价值创造”跃迁,成为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推力。

参考文献:

[1]于雪 . 跨学科视域下舞蹈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J].文艺争

鸣 ,2023,(09):189-193.

[2] 许薇 . 基于数据分析的中国舞蹈学“三大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

[J]. 民族艺术研究 ,2024,37(01):110-123.

[3] 夏昌祥,鲁克成. 点燃创新之火[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5.

本文系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名称《跨学科视域下舞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