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国民俗》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

作者

郭亮

吉林大学 吉林省长春市 130012

一、​引言

民俗文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智慧与文化基因。《中国民俗》课程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民俗现象的社会根源、文化内涵及其传承变迁规律,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保护意识。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依赖于课堂面授讲授和静态资源展示,存在互动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深、时空受限、难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等问题。同时,民俗的“活态”性也决定了其教学需要更多元化的场景和更沉浸式的体验。

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将面对面课堂教学(Face-to-Face Instruction)的优势与在线教学(Online Learning)的灵活性有效结合,被广泛认为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径。而“课堂派”(www.ketangpia.com)作为一款集直播授课、在线互动、课程资源管理、学情数据分析、协作工具于一体的智慧教学平台,为实施高品质的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

本论文立足于《中国民俗》课程教学实际,深入研究将“课堂派”平台深度融入该课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与效果分析,旨在探索该模式在提升民俗教学效果方面的应用价值。

二、​应用“课堂派”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理念与架构

本课程采用“BOPPPS”模型(Bridge, Objective, Pre-assessment, Participatory learning, Post-assessment, Summary)为基本框架,借助“课堂派”平台功能,构建“线 上自主学习 + 线下深度探究”紧密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一)教学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导向。注重知识传递与文化体悟并重,强调课前知识获取、课中能力深化(分析、探讨、实践、批判)、课后反思拓展的闭环学习。平台工具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学习体验的优化。

(二)教学设计架构

1. 课前(线上——知识传递与准备)

资源推送与预习:教师通过“课堂派”上传相关文献、微课视频(讲解如庙会、婚俗、节庆习俗等核心概念 / 案例)、纪录片片段(展示“活态”民俗场景)、预设的导学问题清单等。平台“资料”模块便于学生随时查看,并明确预习目标(Objectives)。利用“作业”布置简单的预习检测(如选择题、填空题),实现课前学情诊断(Pre-assessment)。

异步交流与思考预热:学生在“话题讨论区”就预习内容提出问题或发表初步看法,教师可进行初步引导(Bridge),营造学习氛围。

2. 课中(线上/ 线下——深度学习与互动)

线下精讲互动(核心/ 难点):对于民俗概念体系、深层文化内涵(如禁忌、象征意义)、复杂理论框架等核心难点内容,主要在课堂进行精讲精练。利用“课堂派”直播功能或在线下教室使用其互动白板 / 课件演示功能,教师可采用情境导入、案例深度剖析、主题讲解等方式。

线上/ 线下同步协作探究(重点):这是发挥平台优势的关键环节。

分组讨论 / 协作:围绕特定民俗主题(如不同地区年夜饭习俗比较、某一神话传说的地方流变),通过“课堂派”的“分组讨论”功能,无论学生身处教室或线上接入,均可快速、无地域限制地进入虚拟小组空间进行研讨。每个小组拥有独立协作白板(可同时书写、贴图、拉入文本 / 视频素材),实时记录讨论过程和成果。教师可“巡堂”进入任意一个小组旁听或指导(Participatory learning)。

实时互动工具深化参与:教师可随时发起“答题器”(选择题、判断题)进行快速反馈;利用“小黑板”让所有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如列举某传统节日的活动),答案即时共享于全体课堂大屏;通过“随机选人”、“计时器”等功能激发课堂紧张感和参与均等性。

视频连线与文化展示:“课堂派”高质量音视频功能使得特邀民俗学者进行远程连线讲座 / 答疑成为可能(拓宽教学资源)。也可在线展示实地录制的非遗传承人技艺演示、田野调查片段等,突破课堂空间限制,增强文化真实感和临场感。

学生展示互动:学生代表(可现场登台/ 在线远程)借助平台“课件播放、屏幕共享”功能展示小组或个人研究成果(如某乡村宗祠祭祀的调查短视频、基于图片制作的当地婚俗流程解析等),其他同学可使用“画笔”工具在共享屏幕上进行批注提问、评论(Post-assessment element)。

3. 课后(线上巩固——拓展与深化)

任务巩固与拓展:通过“课堂派”布置开放性的学习任务,如:完成个人 / 小组的民俗专题小论文、设计一份民俗主题宣传活动方案、针对现实中的民俗变迁现象进行评述等,并使用“作业”功能进行提交、线上评价。

资源共享与交流延展:教师持续上传拓展阅读资料、相关讲座链接等至“资料库”。学生在“讨论区”就课内外主题进行更深层次探讨或分享田野调查经历,形成持续性学习社区(Summary element reinforced)。

教学反思与数据洞察:教师通过平台的“数据报告”功能(学生在线时长、资源点击率、作业提交情况、随堂测试成绩分布、互动参与度统计等)精准分析学情,发现问题,为下一轮教学设计和个性化辅导提供依据。

三、​应用成效与分析

通过一个学年的实践应用及反馈(问卷、访谈、学情数据分析),基于“课堂派”的混合式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极大提升教学效能与管理便利性

1. 平台统一了课程资源(资料、作业、通知)管理的入口,学生随时可查,避免了信息遗漏。

2. 点名、测试、作业批改、分组、成绩汇总等高度自动化,大幅节省了教师事务性时间,使其能更专注于教学本身。

3. 线上异步互动突破了课时的限制,答疑

(二)显著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参与度

1. 多样化的在线资源(视频、图文)更符合当今学生的学习偏好。可视化、情境化的课前预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2. 强大的课堂即时互动工具(答题器、小黑板等)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被“看见”和被“听见”,减少了传统课堂沉默学生的现象。分组协作的设置又极大提高了学生在课堂

活动的参与度。

3. 丰富的课后拓展任务形式(论文、方案、评论、分享)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发展需求。

(三)促进师生、生生深度互动与协作

1. 无论是线上接入还是线下课堂,通过平台的分组讨论、协作白板、远程连线等功能,打破了物理边界,实现全域实时协作与研讨。小组“工作痕迹”在白板上可视化,便于教师精准指导。

2. 讨论区成为生生和师生持续交流的“第二课堂”,深化了课堂思考。

3. 学生在展示研究成果时接受来自全班的即时反馈,提升了表达能力与批判性

(四)深化文化理解与沉浸体验

1. 远程专家的即时讲解、高清非遗演示视频的引入、田野调查片段的展示等,都将“课本外”真实的民俗场景和文化情境带入课堂,极大弥补了无法频繁进行大规模实地考察的不足。

2. 基于现实情境的任务设计(如为传统节日设计现代推广方案)引导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民俗文化现代转化与传承的思考。

(五)实现教学评估与反馈的过程化、数据化

1. 学习路径完整留痕:从预习任务、课堂互动、小组贡献到课后作业、参与讨论,全程活动数据均可记录。

2. 平台数据图表直观反映个体或班级的参与热图、知识掌握进度等指标(如:XX 章节微课点击率偏低)

四、结论与展望

依托“课堂派”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中国民俗》这门兼具深厚学理与实践特性的课程提供了强大的赋能:一是教学效能显著提升:平台有效优化了教学流程管理,释放了教师潜能,强化了知识传递的效能。二是学生中心深度体现:通过课前唤醒、课中全渠道交互、课后拓展的连续设计,以及平台即时互动工具,显著提高了学生的投入深度与学习自主性。三是文化与体验深度融合:平台引入的远程课堂、高清文化展演、协作白板记录等多模态资源与情境,在有限时空内极大延伸了文化感知的维度,有助于构建沉浸式、具身化的民俗学习体验(虽有替代实地调查之局限,但显著提升了课堂“文化在场感”)。四是学习评价精准转型:基于平台数据的学习轨迹记录与分析,推动评价向过程性、数据化、个性化发展,使教学干预有的放矢。

当前实践中面临的技术门槛、深度思维激发瓶颈、教师负荷等挑战,本质上需要在更高层面把握混合式教育核心理念,持续探索技术与教育深度适配的方式,未来发展可在 AI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VR/AR 营造深度民俗“在场感”、构建更大范围内院校联合的民俗数字资源库与协作社区等方面深化探索。

《中国民俗》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革新,远不止于技术平台的应用,而是借此契机重构了以文化实践体验与深度理解为导向的教育内涵。它有力证实了混合式教学在活化文化课程、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连接传统与现代方面的重大价值,其经验可供推广于更多文化素质类与人文实践型课程教学领域。

参考文献:

[1] 付玲玲. 高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背景下的“民俗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J]. 山东教育,2019(9):48-52.

[2] 徐玲 , 何巍 .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高校混合式教学策略研究 [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174-176.

[3] 余娟 . BOPPPS 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民俗学中的运用与效果评价 [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24):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