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引领之下的小学古诗词审美教学策略

作者

陈蔡赟

湛江市第十八小学分校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古诗词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情感表达与自然意境,具备独特的审美价值。因此,如何在核心素养引领下,通过合理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领悟诗词中的审美意蕴,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亟待研究的课题。针对此,本文提出情境创设、文本深掘、诗画融合等实践样态,以此帮助学生通过对诗歌语言、情感与意境的深入体验,逐步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与综合审美能力。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审美价值

(一)以“韵”入诗——培养学生语言美的感知

在小学低年级的古诗词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感知诗词的语言美,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登鹳雀楼》为例,教师可以从诗歌的韵律入手,帮助学生感受到押韵所带来的和谐美感。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连贯的押韵可使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将诗人远眺的情怀和哲理升华,使学生通过诵读能够体会诗歌内涵与语言之美。

首先,现代教学技术可以为古诗词的韵律教学提供更多的感官体验支持。利用多媒体手段,如播放音频、视频等古诗吟诵和歌唱版本,让学生通过听觉直观感受古诗的节奏感。例如,可以通过播放《登鹳雀楼》的吟诵版本,展示诗句的音韵美以及在不同诵读方式下的节奏变化。学生通过多次听觉体验,更易掌握诗歌中的韵律、节奏,并能够从声音的变化中感受到诗歌内在情感的流动。

其次,教师需认识到,古诗词中的韵律感并不仅限于语言,还可以通过身体和音乐的结合来进一步深化。例如,将古诗的吟诵与音乐和舞蹈相融合,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韵律特点。在《登鹳雀楼》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舞蹈动作,比如随着诗句的朗诵,配合节奏进行抬头远望或跨步向前的动作,这样既可以让学生通过身体动作感受诗句的“上升”意象,也可以激发学生在律动中加深对诗句内涵的理解,从而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以“情”动人——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情感美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情感美的培养是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教授李白的《夜宿山寺》时,教师可以通过诗中的情感线索,带领学生感受诗人内心的豪放与对宇宙的壮丽感叹。诗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通过简单的文字,描绘了诗人在高楼上的感慨,同时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敬畏。

为深化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山寺的壮美景色,例如巍峨的高山、古朴的寺庙、星光灿烂的夜空等,以此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之中。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能够增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知,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又如,播放山寺夜景的视频或图片,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诗中所描述的高远空寂的意境,进而激发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同时,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高高的山寺上,仰望星空,体会诗人面对天地浩瀚时的感慨与敬畏之情。通过这种情感代入,学生不仅可理解诗人内心的波动,还能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感知古诗词的情感美。

此外,这一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美的过程,也是在培养学生们的核心素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环节。通过《夜宿山寺》一课的教学,学生可学习到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1]。

(三)以“境”生趣——拓展学生对意境美的领悟

《静夜思》作为古诗意境美的典范,通过对月光和乡愁的描写,传递了浓厚的思乡情感和静谧的夜晚意象。为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这种意境美,教师可以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将影视作品、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融合进课堂教学中,使诗词的意境更加生动、立体。

影视作品可以通过生动的画面与情节,使古诗的意境更加具体化。例如,教师可以结合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片段,展示古人旅途中的场景,通过视觉效果增强学生对古诗背景的理解。在《静夜思》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电影中表现的月光洒满大地、孤旅远方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到诗人李白独处异乡时的孤寂与思乡情怀。

而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活动则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例如,在《静夜思》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一片宁静的“月夜”情境,让学生扮演诗中的“李白”,通过对话和表演来体验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月光带来的宁静与忧愁。学生们可以借助角色扮演,站在诗人的角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情感。最后,教师还可开展出感官体验活动,通过播放柔和的背景音乐、布置简洁的“夜晚”场景,甚至利用灯光营造“明月光”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官上真实地感受到诗中“明月光”的宁静和“思乡情”的悠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感官与想象的结合,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词所传达的情感与意境,从而提升学生们对诗歌艺术美的整体领悟。

二、小学古诗词审美课堂实践样态

(一)制造“情境”,激活学生审美兴

在教学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审美兴趣和情感共鸣。首先,教师可通过描述夏天清晨的西湖风光,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在讲解“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对西湖的印象,或者展示西湖的相关图片与视频,使学生在视觉上感知西湖的夏日之美。同时,结合“六月的西湖有什么与众不同?”此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西湖的独特风光。

其次,教师可利用实际体验式教学,带领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荷塘赏景”的情境。例如,教师可为学生准备荷叶和荷花的图片,让学生触摸和观察,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描绘的场景。通过这种视觉与触觉结合的情境体验,学生可更直观地感受到莲叶的广阔和荷花的艳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情。在介绍诗歌背景时,教师可以提到杨万里送别好友林子方的依依不舍之情,引导学生联想自己分别时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你有没有和好朋友分别的经历?当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通过这种情感引导,学生可更容易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理解诗句背后蕴含的深情。核心素养的框架下,这种情境创设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文本深掘,培养学生审美感知

在文本深入挖掘环节,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教师可从引导学生从诗句字词入手,以李白的《夜宿山寺》为例。

首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关键意象,如“危楼”“星辰”等。诗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山顶高楼的壮丽景象,并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心中的豪迈情怀。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这些诗句,引导学生感受其节奏感,并通过讨论“为何诗人用‘手可摘星辰’”此问题的提出,可帮助学生理解这不仅仅是对高楼的夸张描述,更是表达了诗人面对广阔天地的惊叹与自豪 [2]。

其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挖掘诗中的情感层次。诗的后两句“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描绘了诗人在高处不敢大声说话,生怕打扰了天上的神仙。通过这些细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较高位置所体验的情感,可能是源于对自然的敬畏及宇宙浩瀚的感慨。学生通过深入探讨,可更深刻地感知诗人心境,诗作中蕴含的情感美学亦能在学习过程中被领会。

通过文本深掘,学生可深入理解诗中的语言之美与意象之妙,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们对诗歌情感和意境的敏感度。通过细致的解读方式,可发展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帮助学生们建立起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力,同时提升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 [3]。

(三)诗画融合,提升学生审美领悟

在《望庐山瀑布》的诗意探索中,教师可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庐山瀑布的奇景跃然眼前。屏幕上,晨光初照,香炉峰云雾缭绕,紫烟袅袅升起,宛如仙境;转瞬间,镜头拉近,瀑布如白练般从悬崖峭壁间奔腾而下,水珠四溅,声如雷鸣,震撼人心。配以悠扬的古筝曲,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立于瀑布之前,感受那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审美与想象同频共振,心灵得到一次美妙的洗礼。

在诗歌与画面的融合下,学生的审美领悟可进一步得到提升。此外,在教师带领下,学生审视绘画中的山川、流水、日光等自然风光,协助他们建立诗文与图像之间的直接关联,唤醒其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深入领悟。

(四)诗意盎然,激发学生艺术创意

在激发学生艺术创意方面,教师可让学生将古诗改编为歌曲,以此使古诗教学更具趣味性和互动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音乐创作软件或乐器为古诗配上旋律。例如,选择《静夜思》这类经典古诗,学生可以发挥创意,为诗中的每句诗词设计不同的旋律和节奏,甚至可以组合成一段完整的音乐作品。此外,教师还可设计与古诗相关的编程挑战任务,鼓励学生用编程语言自动生成符合特定韵脚或主题的诗句。例如,通过编写简单的程序,学生可以设置词汇库和韵脚规则,让程序自动生成“诗句接龙”游戏,或设计出含有古诗元素的小游戏,以此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并通过编程的逻辑与美感探索诗词的艺术魅力。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具有独特的意义,其不仅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也属于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提升。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可有效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兴趣,培养其审美感知力与领悟力。情境创设、文本深掘与诗画融合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在体验古诗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审美鉴赏能力与文化认同感。未来的古诗词审美教学应继续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以审美教育为抓手,助力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崔凤娟 . 基于审美体验的小学古诗词教学实践 [J]. 华夏教师 ,2023(17):79-81.

[2] 邵佳琪. 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 基础教育研究,2023(12):73-75.

[3]黄靓芳 . 浅谈审美教育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融合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8(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