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职园林园艺技术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

刘永忠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 014400

引言

本研究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研究成果对于推动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可为同类院校专业建设提供可复制的经验范式,在我国“十四五”规划强调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本项研究回应了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更探索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界定与培养目标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界定

职业核心能力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所必需的、跨岗位、跨行业的综合性能力,其既包含特定领域的专业能力,也涵盖适应职业发展的通用素养。对于中职园林园艺技术专业而言,职业核心能力的界定需立足行业需求与教育目标的动态平衡,从行业视角看,现代园林园艺行业正从传统种植养护向数字化设计、生态修复、休闲文旅等多元领域拓展,要求从业人员不仅掌握植物识别、土壤改良、景观施工等基础技能,具备项目运营、技术推广、客户服务等复合能力。从教育规律看,中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决定了其能力培养必须对接岗位真实需求,同时兼顾学生的终身发展潜力,因此园林园艺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可构建为“三维一体”模型,专业维度聚焦技术应用能力,如 AutoCAD 制图、花卉组培技术、节水灌溉系统调试等实操性技能;方法维度强调问题解决逻辑,包括施工图纸识读与优化、项目成本核算、新媒体营销策划等流程化能力;社会维度则指向职业伦理与协作意识,如生态环保理念、团队分工协调、客户需求沟通等软性素养。

(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

中职园林园艺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懂技术、会管理、能创新”的现代园艺人才。具体而言,专业能力层面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技术、景观设计方案绘制、施工组织管理等能力,可以自主完成中小型庭院景观从设计到落地的全流程作业,例如根据客户需求快速输出 SketchUp效果图,或针对区域性土壤问题制定改良方案。方法能力层面重在培育学生的技术迁移能力,要求学生学会运用信息化工具优化工作流程,在实际工作中应对突发问题。社会能力层面则要强化职业认同感,通过参与社区绿化改造、生态科普宣传等项目。上述目标体系既体现了“德技并修”的职教要求,为课程开发与教学实施明确了方向性指引。

二、园林园艺技术专业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课程体系优化

园林园艺技术专业的课程优化应遵循“基础共享、能力递进、跨界融合”的原则,构建“三层次”课程结构。基础共享层聚焦行业通识能力,开设《园林植物基础》《园艺设施与环境》等课程,确保学生掌握植物生理、土壤肥料等共性知识;能力递进层对接岗位典型任务,设置《景观设计实务》《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等专项课程,通过真实案例教学强化应用能力;跨界融合层则面向行业新业态,开发《智慧园林技术》《园艺电商运营》等拓展课程,融入 BIM建模、短视频营销等前沿内容,应对行业数字化变革需求。课程实施中需强化理实一体化,例如在《园林植物栽培》课程中嵌入“季节性花坛设计”实训项目,理论考核与实操成果相结合。同时院校也应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每年根据企业调研结果更新部分的课程内容,如近年新增的《垂直绿化技术》模块。

(二)校企合作与工学融合机制

校企合作需从浅层实习向深度共生转型。认知阶段通过企业参观、大师讲堂等形式建立职业感知,如组织学生参与园林博览会现场教学,由企业技师讲解景观施工工艺细节;专项阶段依托校中厂、订单班开展技能强化,例如与本地园林公司共建“校属苗圃”,学生分组负责苗木扦插、病虫害防治等生产任务,企业技术骨干每周驻校指导;综合阶段则以现代学徒制为载体实现能力整合,安排学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学生团队在教师与企业导师双指导下完成方案设计、预算编制及施工监理全流程。合作过程中要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学校可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研发支持,企业则反哺教学资源,如捐赠智能喷灌系统用于实训教学。重点突破传统校企合作“校热企冷”困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政策杠杆,激励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开发等环节,形成“人才共育—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可持续生态。

(三)项目驱动教学

园林园艺专业可开发“三类项目”体系,基础技能项目侧重单项能力训练,如“居住区绿植配置方案设计”要求学生运用 CAD 软件完成植物选型与空间布局,附光照适应性分析报告;综合应用项目模拟真实业务场景,例如“乡村振兴主题庭院营造”项目涵盖客户需求分析、概念方案汇报、材料采购清单制作等完整环节;创新拓展项目则对接行业痛点,像“城市高架桥立体绿化改造”课题,引导学生运用 3D 打印技术制作模型,撰写节水养护方案。项目实施采用“双导师制”,专业教师负责方法论指导,企业专家提供行业标准把控,最终评价考查学生在项目中的协作效率、资源整合能力等隐性素养。项目成果可转化为教学资源库,如优秀设计方案录入学校案例库,施工过程录像用于后续课堂反刍,形成“教学—实践—反思”的闭环提升。

(四)职业素养能力培育

学生的职业素养要通过浸润式教育实现内化,专业层面构建“三课堂联动”

培养模式。第一课堂融入课程思政,如在《园林工程管理》中植入“鲁班锁”拆装实训,渗透工匠精神;第二课堂开展主题活动,组织“园艺疗法志愿服务”等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三课堂借助数字化平台延伸学习,开发“园林职业素养”在线课程,包含行业规范动画解说、职业道德情景剧等模块。重点强化三种素养:职业伦理方面,通过模拟“施工安全纠纷调解”“客户投诉处理”等场景训练契约精神;生态意识方面,在《园林植物保护》课程中增设“生物防治替代农药”专题研讨,引导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创新思维方面,设立“园艺创客空间”,鼓励学生用废弃材料制作景观小品,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整个过程中要建立学生的素养成长档案,采用“过程性记录 + 关键事件评价”方式追踪学生表现,如记录学生在团队项目中是否主动承担相应责任,或在施工实训中是否严格遵守环保规范,最终形成可视化的素养发展雷达图,为后续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提供必要依据。

结语​

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背景下,园林园艺技术专业的教育创新也与城乡环境提升、绿色经济发展等宏观命题密切相连,我国园林园艺行业正经历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生态智慧型的深刻转型,因此对人才的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中职教育作为培养一线技术人才的主阵地,其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必须回应行业变革的诉求。

参考文献

[ 1 ]权刚 , 陈越 , 薛祎 . 新时代高职院校园林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J]. 现代园艺 , 2024(19):200-202.

[2] 赵嘉言 . 中职园林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J]. 美眉 , 2023(2):172-174.

[3] 黄钰洁 . 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园林技术专业的应用——以安化县职业中专《花卉生产与经营》课程为例[D]. 湖南农业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