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洞庭湖流域氮磷污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

靳菁

赛恩斯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一、引言

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调蓄湖泊,承担着防洪、供水、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重生态功能。近年来,随着流域内农业集约化发展、城镇化加速及工业生产规模扩大,大量氮磷污染物输入导致湖泊富营养化加剧。监测数据显示,洞庭湖部分区域总氮、总磷浓度超出地表水Ⅲ类标准,蓝藻水华频发,水生态系统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开展氮磷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对流域修复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生态修复技术通过强化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在实现氮磷持续削减的同时,可重建健康的水生态系统,是解决流域污染问题的核心路径之一。本文聚焦生态修复技术的前沿应用,梳理其在洞庭湖流域的实践进展。

二、洞庭湖流域氮磷污染现状

2.1 污染来源

2.1.1 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是流域氮磷污染的主要贡献源。种植业中,化肥施用量超过国际安全上限,利用率仅 30%-40% ,未被吸收的氮磷通过径流和渗漏进入水体;畜禽养殖业年产粪便超千万吨,部分养殖场处理设施缺失,粪便直接排放;水产养殖中过量投饵及养殖尾水排放,进一步加剧氮磷负荷。

2.1.2 生活源污染

城镇化进程带动生活污水排放量年增 5%-8% ,部分城镇污水处理厂负荷不足,管网覆盖率低,30% 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生活垃圾经雨水冲刷,氮磷污染物随径流汇入水体。

2.1.3 工业源污染

化工、造纸等传统产业仍占工业结构主导,部分企业工艺落后,废水处理设施运行不稳定。工业园区周边水体总氮、总磷浓度较其他区域高 20%-30%[1]

2.2 污染特征

洞庭湖流域的氮磷污染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差异。入湖河口以及城市周边水域的氮磷污染较为严重,由于接纳了大量上游来水以及周边城市排放的污水,总氮、总磷浓度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在时间维度上,丰水期由于水量充沛,污染物得到一定程度的稀释,但大量面源污染物随着地表径流涌入水体,氮磷负荷依然较高;枯水期水量减少,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氮磷浓度相对升高,富营养化问题更为凸显 [2]。

三、洞庭湖流域生态修复技术

3.1 湖滨带生态缓冲带构建技术

3.1.1 技术原理与结构设计

湖滨带生态缓冲带通过“植被 - 基质 - 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实现入湖污染物的拦截与净化 [3]。其典型结构包括:

挺水植物带:沿湖岸线种植芦苇、香蒲等植物(密度 10-15 株/m²),形成5-10 米宽的生物屏障,通过根系吸附与沉积作用截留颗粒态氮磷;

沉水植物带:在水深 1-3 米区域种植苦草、狐尾藻,通过光合作用提升水体溶解氧 ΔΩD0⩾5mg/L ),促进微生物对溶解态氮磷的转化;

基质改良层:铺设 20-30cm 厚的铁锰氧化物改性土壤,其对磷的吸附容量可达150mg/g,显著增强化学固定能力。

3.1.2 洞庭湖应用案例

在东洞庭湖岳阳段构建的 20 公里缓冲带采用“芦苇 - 茭白 - 苦草”立体模式,监测显示:地表径流总氮去除率达 42%-58% ,总磷去除率 55%-70% ;沉积物磷释放通量从0.25g/ (m2⋅d) 降至 ,有效抑制内源污染。

3.2 生态沟渠与塘堰系统技术

3.2.1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体系

针对农田退水氮磷污染,构建“生态沟渠 + 净化塘”复合系统 [4]。

(1)生态沟渠

梯形断面设计(底宽 1.5m,边坡 1:1.5),沟底铺设 5-10mm 砾石层并种植空心菜、水芹菜(覆盖度 ⩾60% );- 两侧边坡植被缓冲带(草本植物密度 20株/m²),通过植物吸收与基质过滤削减污染物。

(2)串联式净化塘堰

沉淀池:设置斜板沉淀装置,SS 去除率超 80% ;

生物转化塘:投加芽孢杆菌复合菌剂( ⋅108CFU/m3 ),强化氮磷降解;

清水塘:种植睡莲等浮叶植物,进一步净化水质。

3.2.2 治理成效

南县农田示范区应用表明:农田退水总氮从 8.5mg/L 降至 3.2mg/L ,总磷从 1.2mg/L 降至 0.4mg/L ;氮磷负荷年削减量分别达 62% 和 67% ,出水水质接近地表水Ⅳ类标准。

3.3 微生物强化生态修复技术

3.3.1 功能微生物筛选与应用

(1)高效脱氮菌群:从洞庭湖沉积物中筛选出亚硝化单胞菌 - 假单胞菌复合菌群,在缺氧条件下氨氮去除速率达 1.2mg/(L⋅h) ,较传统活性污泥法提升30% 。

(2)聚磷微生物制剂:聚磷菌(PAOs)与解磷菌(PSB)混合制剂可将水体

溶解态磷降至 0.05mg/L 以下,同时促进底泥中磷的固化。

3.3.2 原位修复工艺与

在西洞庭湖汉寿段采用“生物膜载体 + 底泥曝气”技术[5] :

改性聚乙烯载体(比表面积 800m2/g )固定化微生物,形成移动生物膜反应器;

沉水式曝气装置(曝气强度 )配合菌剂投加,6 个月后水体透明度从0.2m 提升至0.6m,底泥总氮、总磷含量分别下降 28% 和 35%. 。

3.4 水生态系统重构技术

3.4.1 生物群落构建与调控

(1)食物链层级设计:

生产者层:恢复沉水植物(苦草、轮叶黑藻,覆盖度 ⩾30% ),提升初级生产力;

消费者层:投放鲢鱼、鳙鱼( 20-30kg/ha) )控制藻类,移植田螺、河蚬(500-800 个 /ha)促进有机质分解;

调控杂食性鱼类(鲤鱼 ⩽10kg/ha) ),避免底泥扰动释放氮磷。

3.4.2 南洞庭湖万子湖修复案例

实施生态重构工程后 [6] :浮游植物生物量下降 40%, ,蓝藻优势种比例从75% 降至 30% ;水体总氮从3. 8mg/L 降至 2. 1mg/L, ,总磷从 0.35mg/L 降至 0.18mg/ L ;水生生物种类从126 种增至189 种,生态系统完整性指数提升 40% 。

3.5 生态修复技术集成模式

3.5.1 入湖河口复合治理模式

技术组合:前置沉淀塘(HRT12h)→水平潜流人工湿地(水力负荷 0.5m3 /(m2⋅d) )→湖滨植被缓冲带(宽 50m⋅ )。

处理效能:总氮去除率 60%-70% ,总磷去除率 75%-85% ,出水达地表水Ⅲ类标准。

3.5.2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模式

. 技术链条:农田生态沟渠(长度 ⩾1000m )→塘堰净化系统(总容积⩾5000m3 )→湖滨缓冲带(宽30m)。

减排效益:氮磷负荷年削减率分别为 55% 和 65% ,农田退水 COD⩽30mg/L

四、结论与展望

4.1 技术应用现状

洞庭湖流域生态修复技术已从单一措施向“拦截 - 净化 - 重构”的集成模式发展。湖滨带缓冲带对面源污染的拦截效率达 50% 以上,微生物强化技术可快速降低水体氮磷浓度,水生态重构则实现了生态系统的长效维持。但技术应用仍存在季节性波动(如冬季植物枯萎导致净化效率下降 30% )、长效管理成本高等挑战。

4.2 未来发展方向

(1)材料创新:研发铁锰氧化物改性生物炭(磷吸附容量 ⩾200mg/g⟩ )、pH响应型氮磷缓释载体,提升污染物去除效率;

(2)智能管控: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水质传感器网络(监测频率 1 次/10min),结合BP 神经网络模型实现修复效果动态预测;

(3)协同机制:建立湘鄂跨省生态补偿制度(如 TP 每下降 0.1mg/L 补偿10 元/ 吨),推动流域治理的长效化。

参考文献:

[1] 洞庭湖水质及出入湖主要污染物通量变化趋势分析 [J]. 周琴 ; 贾海燕 ; 卢 路; 朱惇 . 三峡生态环境监测 ,2021(02)

[2] 洞庭湖近30 年水环境演变态势及影响因素研究[J]. 王丽婧; 田泽斌;李莹杰; 陈建湘; 李利强; 汪星; 赵艳民; 郑丙辉. 环境科学研究,2020(05)

[3]城市河流滨岸缓冲带生态修复模式研究 [J]. 廖先容 ; 扈幸伟 ; 邬龙 . 水利水电技术 ,2017(10)

[4] 生态沟渠对农村生活污水脱氮除磷效果的研究 [J]. 王令 ; 王文杰 ;夏训峰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5(08)

[5]水环境中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J]. 张金莲 ; 吴振斌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7(11)

[6] 南洞庭湖湿地鱼类生境景观变化及其人为驱动 [J]. 李敏 ; 张灿明 ;李姣; 邓学建.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12)

作者简介:靳菁(1989.5-),女,硕士研究生,工程师,河南,汉族,从事工作:环境生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