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以乐育人,以舞传情

作者

王蕾

西昌阳光学校

一、审美感知——以音乐与舞蹈唤醒感官体验

彝族音乐舞蹈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以其鲜明的节奏、多变的旋律以及丰富灵动的肢体语言,为小学生搭建起一座沉浸式的审美殿堂,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这场艺术的盛宴之中。当学生们聆听《快乐的啰嗦》时,一场多维度的感知体验就此展开。节奏作为音乐的骨架,在这首乐曲中呈现出独特的魅力。3/4 拍与 2/4 拍的交替变换,仿佛将学生们带到了彝族火把节的现场,人们载歌载舞,热闹非凡。教师引导学生用拍手、跺脚等简单而直接的方式,去感受节奏的变化,让他们亲身体会到音乐与身体律动之间那种微妙而又紧密的联系。这首乐曲以五声音阶为基础,通过音高的起伏,勾勒出彝族山歌的悠扬婉转和舞蹈的灵动活泼。学生们轻声哼唱旋律片段,仿佛置身于彝族的山水之间,品味着其中蕴含的“山野气息”,感受大自然的质朴与纯净。视觉上,观看《阿细跳月》舞蹈视频更是一种享受。舞者们手持烟盒,模仿“跳月”的动作轻盈优美,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都充满了韵味。学生们仔细观察,发现烟盒的敲击声与音乐节奏完美呼应,这一细节展现了彝族人民“以器伴舞”的独特智慧,让他们对彝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二、艺术表现——以歌舞为载体发展核心素养

彝族音乐舞蹈宛如一座艺术宝库,为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助力其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在歌唱与演奏的实践中,学唱《赶圩归来阿哩哩》是一次独特的体验。学生需精准掌握彝语衬词“阿哩哩”的发音技巧,深入体会歌曲中“赶圩归来”的喜悦之情。教师通过分声部合唱,让学生感受不同声部的和谐之美,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加入奥尔夫乐器伴奏,丰富歌曲的表现形式,提升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感知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歌唱表现力。而在舞蹈实践里,模仿《阿细跳月》的“跳月”动作,学生需精准把握“三步一踢腿”的节奏感,通过反复练习,逐渐掌握彝族舞蹈“胯部摆动”与“脚尖点地”的标志性动作,在舞动中感受彝族舞蹈的独特魅力。学生们围成圆圈,随着音乐节奏变换队形,时而聚拢时而散开,模拟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当音乐进入高潮部分时,学生们通过有力的踢腿动作和欢快的呼喊声,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在舞蹈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肢体协调性,更能通过集体舞蹈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三、创意实践——以跨学科整合激活创新思维

彝族文化犹如一座蕴藏丰富的宝藏,其中的纹样、服饰和乐器等元素,为跨学科整合教学提供了绝佳素材,能够有效激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彝族纹样手鼓设计”课程里,学生们开启了一场融合音乐、舞蹈与美术的创意之旅。他们仔细观察彝族银饰、漆器上的太阳纹、火焰纹,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将其简化,精心绘制在手鼓表面,让传统纹样在现代手鼓上焕发出新的生机。完成纹样设计后,学生们又用手鼓敲击《阿细跳月》的节奏型,为自编舞蹈伴奏,在音乐与舞蹈的交织中感受韵律之美。更巧妙的是,他们结合手鼓纹样的寓意编排舞蹈动作,手持“火焰纹”手鼓的学生,通过快速旋转展现火焰的炽热,将美术的视觉表达与舞蹈的肢体语言完美融合。

在以“彝族火把节”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中,学生们分组协作,各展所长。音乐组的学生大胆改编《快乐的啰嗦》旋律,巧妙加入现代电子音效,让传统音乐焕发出时尚气息;舞蹈组的学生将街舞元素与彝族烟盒舞动作相结合,创编出充满活力的现代舞;美术组的学生则用超轻黏土制作出逼真的彝族火把节场景立体模型,并配以 LED 灯带模拟火光效果,营造出热烈的节日氛围。通过这种跨学科合作,学生们不仅创意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更在实践过程中深化了对彝族文化的理解,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四、文化理解——以歌舞为纽带铸牢共同体意识

彝族音乐舞蹈宛如灵动的文化精灵,是民族身份的鲜明标识,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固桥梁。在民族文化符号传承领域,彝族歌舞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彝家娃娃真幸福》音乐欣赏课程中,这首音乐宛如一座桥梁,有力地铸牢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民族文化符号传承角度来看,这首歌依据彝族民歌音调精心创作,生动勾勒出彝家娃娃在喜庆佳节里尽情狂欢歌舞的热闹画面。歌曲中“阿里里”这一充满彝家韵味的衬词,如灵动音符,极具民族色彩,将彝族独特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们在学唱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彝族热闹的节日现场,能直观地触摸到彝族文化符号,深刻体会到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满满的幸福追求。在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方面,音乐课堂上,教师巧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内涵,细细品味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将彝族歌舞元素与其他民族歌舞特色有机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跨民族歌舞表演活动。不同民族的学生们齐聚一堂,在欢快的歌舞中紧密合作、彼此交流,生动展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美好景象。

五、结语

彝族音乐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小学美育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通过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四个维度的有机融合,彝族歌舞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艺术素养,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他们的文化认同与民族情感。

参考文献:

[1] 杨建华 , 张晓林 , 周莹 . 学科融合下体育美育协同精准帮扶彝族乡村小学的实践探索 [C]//四川省体育科学学会 , 四川省学生体育艺术协会 .2024第二届四川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报告会论文集(1).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2024:1541-1545.DOI:10.26914/c.cnkihy.2024.018894.

[2]唐毅 . 美育视野下的彝族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路径初探 [J].中国培训 ,2015,(08):163.DOI:10.14149/j.cnki.ct.2015.08.173.

[3] 李丽莎 . 凉山彝族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 [D]. 四川师范大学 ,2021.DOI:10.27347/d.cnki.gssdu.2021.00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