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学生青春期早期心理变化与班主任的引导研究
杨美艳
乌拉特前旗第七小学 014400
一、青春期早期学生心理变化的特征
(一)生理与心理的变化
青春期早期这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存在着明显的生理改变 [1]。这个时候,他们的身高、体重、性别等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的性激素会增加。这种生理改变会导致大学生易怒、敏感、焦虑等情绪波动,从而导致他们在社会环境中表现出易怒、敏感、焦虑,甚至是不舒服。研究发现,针对青春期个体的生理改变所产生的心理效应,能够为其及时给予帮助与指导,使其更好地应对其发展的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个体差异性
青春期早期学生在心理变化中呈现出显著受多种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性格和社会经验等影响的个体差异情况。有着不同性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对生理变化反应,如内向学生可能更易感到焦虑和不安,而外向学生可能更适应社交压力状况,同家庭背景、教育程度和社会支持系统影响个体心理适应能力。一些学生因有着家庭环境支持而表现出较强心理韧性,能更轻松应对挑战,与那些缺乏支持从而在情绪管理和自我认同方面面临困难的学生形成对比。因此,了解个体差异基础,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引导措施以满足不同学生心理需求。
(三)群体压力与影响
在青春期早期,学生面临群体压力显著增强且同伴关系影响力不断加大从而开始更加关注同伴 [2],尤其是在外貌、学业成就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由此产生的压力可能致使学生有焦虑感和自我怀疑进而影响心理健康,以同伴关系为中心的社交互动会带来“归属感”,但同时可能引发排斥和竞争以加深孤独感和焦虑,另外若学生在群体中未获认同或遭排斥,其自信心与自我价值感也会受严重影响,所以班主任与教育工作者需积极创造包容与支持的班级文化,通过鼓励合作和沟通来降低群体压力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
二、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变化中的引导角色
(一)建立信任关系
在学生心理变化的引导过程中,班主任首先要做的是建立信任关系,毕竟信任乃教育关系的基石,唯有基于信任,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去表达自身情感与困惑,而班主任可通过与学生个别谈话、倾听其想法感受来增进彼此了解,这种倾听既能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与理解,又能强化师生间的情感联系,另外,班主任还应在日常教学里表现出关心支持,比如对学生努力给予积极反馈、赞赏其进步,如此一来,班主任既能增强学生自信心,又能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使得他们面对青春期挑战时能更积极地寻求班主任的指导与支持。
(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在引导学生心理变化的过程中,班主任所承担的另一个重要角色便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青春期是个体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班主任可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系列活动来助力学生理解自身情感、价值观和个性特征,这些教育活动可包含主题班会、情感表达训练以及自我反思活动等以鼓励学生探索自我内心世界,同时,班主任应鼓励学生正视并接纳自身不足之处从而培养其自我接纳能力,此外,班主任还可引导学生设立个人目标,促使他们在不断自我探索中增强自我意识与自我效能感,以便其能更好地应对青春期带来的挑战与变化。
(三)促进积极的社交互动
在学生心理引导方面,班主任所承担的又一重要角色是促进积极的社交互动,青春期的学生满心渴望建立友谊并获同伴认可,班主任需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来营造良好社交环境,像小组合作活动、班级交流会以及团队建设练习等均在此列,其目的在于增强学生间的沟通与协作,这些活动不但能助力学生树立归属感,而且能提升他们的社交技能,减轻因同伴压力产生的焦虑,另外,班主任还应关注班级氛围,积极调解同伴间的冲突与误解以维护良好班级关系,通过创造安全、积极的社交环境,班主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助力他们建立健康社交网络,进而使其更顺利地度过青春期。
三、具体引导策略
(一)情绪识别与表达
班主任可通过开展诸如情绪识别与表达活动等多种方式助力学生更好地管理心理变化,像组织情绪日记书写活动让学生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变化以理解其来源和表现,利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使学生在安全环境中表达情感,通过分享和讨论情绪体验让学生学会识别不同情绪并寻找适当方式进行表达与沟通,还可引入绘画、音乐等艺术治疗元素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内心感受,以此提升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进而促进心理健康。
(二)班级活动设计
班主任需精心设计各类班级活动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并增强集体意识,比如定期举办围绕青春期挑战进行开放式讨论的主题班会以鼓励学生分享个人体验和观点,通过组织团队游戏和集体项目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与团队精神,而且活动不应局限于课堂内,户外拓展活动也能有效提升班级凝聚力、增进同学间的友谊,总之,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不但能促进学生的社交互动,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助力他们建立积极心理状态,给予学生更多展示自我、树立自信的机会。
(三)家校合作
在家校合作于学生心理发展引导过程中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下,班主任应主动与家长沟通,定期召开家长会分享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与心理变化以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同时提供一些如怎样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如何支持孩子在青春期的自我探索等家庭教育的建议来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此外还可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形成家庭、学校的良性互动,共同营造支持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通过有效的家校合作能够更全面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并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
结语
总之,班主任在引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度过青春期心理变化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可通过建立信任关系、进行情绪识别、设计班级活动以及开展家校合作等策略有效支持学生应对挑战以促进心理健康,这些策略能帮助学生理解自身情感、增强社交能力进而提升自信心与适应能力,为其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美姣 . 小学高年级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策略探究 [J]. 中小学心理健 康教育 , 2007(07S):2.DOI:10.3969/j.issn.1671-2684.2007.13.054.
[ 2 ]刘 伟 . 小 学 高 年 级 学 生 进 入 青 春 期 心 理 分 析 与 对 策 [ J ] .2024(2):673-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