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作业设计
王宇
攀枝花市二十五中小阳光外国语学校 四川省攀枝花市 617000
课堂教学效率往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最为关注和重视的环节,但我们会发现有的时候即便学生在新课学习过程中听得非常认真,对知识的理解也比较到位,然而没过多久,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印象就会迅速衰退,这是在新课讲解完后没有进行及时巩固练习的原因。因此除了课堂教学环节,作业环节也是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作业不仅仅是上完课给学生布置几道题练习一下这么简单,它包括了预习作业、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开放性作业等等。为了能更好的发挥作业的功效,我会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具体的课堂教学重难点进行作业设计或对已有的作业设计进行优化。
一、预习性作业应该明确目标,加强方法指导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对于我们教师再熟悉不过了,对我们教师的教学也是极具指导意义的,但对于还处于自主预习阶段的学生来说,这样的三维目标太过于复杂。学生在预习阶段往往对知识是陌生的,是找不准方向的,那要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提高预习的效率做到事半功倍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作业设计时把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明确,但如果学习目标太过繁琐,学生会不愿意看,因此我们还要将学习目标进行提炼,把最重要的提炼出来。
但是有了学习目标不代表学生就能高效的完成预习性的作业,因为很多时候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会在做作业设计的时候加上【方法指导】环节,如《电阻的测量》这一节我在作业设计前会加上“【使用说明】阅读教材P80-P81 知道测量电阻的方法,理解实验注意事项,会分析实验中常见的故障。”这样一句话,让学生能够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知道怎么高效的完成预习作业。
二、课堂作业注重启发性和探究性
上完课后,布置的练习题才叫作业吗?当然不是。我认为作业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并且课堂上的作业才是最高效的,最能让学生记忆犹新的。
(一)课堂作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物理学习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扎实,学生必须具备自主探究物理知识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我们教师可以有效的利用课堂作业这一环节,设计一些探究性强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作业。并且在具体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物理知识水平,能够在教材探究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有迹可循的进行探究。
案例一:《熔化和凝固》
《熔化和凝固》这一节中,最重要便是“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这个探究性实验。这个实验是我们进入物理学习后的第二个探究性实验,在第一章学习“测小车的平均速度”这一实验时,我们第一次提出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因此在学习这一实验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基础,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自己小组讨论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完成探究实验的作业。
在作业设计时,我并没有笼统的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探究的环节直接全部让学生自己完成,而是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适当降低难度,着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中的部分探究能力,做到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如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这一作业设计过程就重点培养了学生的“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和“分析论证”这三个环节的探究能力。
(二)课堂作业设计应适当的分层设计
我校针对科学实验课课型做了专门的课型模型设计,其大概教学模型如图:
其中学生的“实验拓展、巩固练习”便是课堂作业设计最为重要的部分,然而实验拓展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很好的完成的。它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我在做作业设计时会针对这部分课堂作业进行分层设计。
(三)课堂作业设计应循序渐进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我们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该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为学生搭建台阶,让学生能够一步一步的沿着老师搭
三、课后作业注重巩固知识、挖掘潜能、培养能力
课后作业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是学生对课堂内容是否掌握的一种检测手段,也是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习动手等能力的最好方式。
(一)开放性作业能够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能力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课后作业不应仅仅局限在对物理习题的演算上,阅读资料、观察调查、实践体验等课外活动都应成为课后作业的一部分,它们是物理教学联系生产、生活的重要方式。”然而受制于传统思想,教师在设计物理课后作业时仍沿用“题海战术”,学生也不乏“地狱作业”的怨言。[1]
为了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更好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好的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我会适时的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课后作业。如在学习完长度的测量后,我会让他们自己测量物理课本、自己的手指、手掌等的长度。再如:
(二)课后作业也应该在注重知识巩固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分层设计
我们都知道课后作业是对本堂课重点知识的巩固练习,但基于不同学生的物理基础不同,我们应该有不同层次的作业设计。
案例二:《密度与社会生活》
在讲《密度与社会生活》这一节之后,我会把课后作业设计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是针对班级学困生设计的,主要是对基本公式、变形式的应用;第二层次是在密度公式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作业设计的灵活度和难度,如商业中鉴别牛奶的浓度、酒的浓度,农业生产中配制盐水选种的问题,这是针对班级中等生设计的;第三层次是在以上两层基础上设计实践性更强,针对优等生设计的拓展性更强、综合性更强的题目,如混合密度类题目。这样的分层设计作业,能让班级的每个学生有题可做,减少学生无效的作业时间。
参考文献:
[1] 陈凤玲,初中物理实践性、开放性作业设计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9 年第 0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