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家园共育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者

王瑞萍

武川县第四幼儿园 011700

幼儿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不仅影响儿童当下的情绪、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关系到其未来人格的健全与社会功能的完善。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幼儿园则是其社会化的起点,两者在幼儿心理发展中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园共育作为一种协同教育机制,为幼儿心理健康提供了更为广阔和稳定的支持系统。

一、家园共育支持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存问题

(一)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薄弱,缺乏科学指导

在实际育儿过程中,部分家长对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认知不足,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身体健康或知识学习,忽视了情绪管理、社会交往、自我认知等心理领域的培养。同时,家庭教育中仍存在着以训代教、情绪失控、过度保护或忽略等不良行为模式,这些都会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由于缺乏科学的心理教育指导,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情绪波动、行为冲突等问题时,常采取本能反应而非理性应对,难以有效支持幼儿心理的正向发展。

(二)教师对家园协同角色认识不足,沟通互动不够主动

尽管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承担着重要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教师对家园共育的作用认知模糊,往往将家庭教育视为附属或配合对象,缺乏平等协作的意识。与此同时,受限于工作负担、专业培训不足或经验缺失,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方式多停留于事务性通报,缺少针对性心理支持信息的交流与反馈。这种沟通缺位不仅影响家长对幼儿园心理教育工作的理解与配合,也削弱了心理干预与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三)共育机制不健全,心理支持体系缺乏系统性

当前不少幼儿园在家园共育机制建设上仍处于碎片化阶段,缺乏系统化的规划与制度设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普遍存在活动形式单一、内容碎片化、缺乏持续跟进的问题。例如,家长会或开放日活动虽提供了交流平台,但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形成深度共识与协同推进。同时,大多数园所尚未建立针对心理问题的家园联合识别、反馈与干预机制,心理支持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效率低下,难以对幼儿个体差异和心理发展需求作出及时有效的回应。

二、家园共育支持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强化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提升科学育儿水平

当前许多家长在育儿过程中缺乏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基础,对于幼儿的情绪波动、行为反常常常凭经验应对,容易产生误解甚至负面回应,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为此,幼儿园应将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全年育儿支持计划,围绕“了解幼儿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家庭情绪管理技巧”“建设积极亲子关系”等主题,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例如,通过家庭教育讲座普及科学育儿知识,通过亲子互动工作坊让家长体验幼儿的视角与情感反应,从而提升共情能力。此外,还可开展心理学知识微课程推送和个别指导服务,让家长能在碎片时间内持续学习和提升。对于一些心理负担较重、育儿焦虑较强的家长,园所还可提供个案咨询或外部资源链接,帮助其自身进行心理调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孩子的成长。通过持续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家长不仅能更科学地理解和引导孩子,也能在亲子互动中营造更温暖、稳定的心理环境。

(二)健全家园沟通机制,提升协同育人效能

家园沟通不仅是传递信息的手段,更是实现心理支持一致性的桥梁。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沟通仍停留在应付层面,缺乏系统规划与专业支撑。为提升沟通质量,幼儿园应建立多元沟通平台,如设置“家长开放日”、心理健康专栏、定期成长反馈卡等,形成周期性、计划性的信息交换机制。教师在与家长互动时,应注重用具体观察数据与客观描述代替评价性语言,避免误解和对抗情绪,同时在面对家长疑虑时展现出耐心与专业态度,增强彼此的信任感。在技术手段支持下,可运用幼儿成长记录 APP、家校互动平台等工具,将日常观察、活动表现、教师建议等内容图文化展示,提升家长对幼儿园心理教育工作的了解度和参与感。另一方面,教师还应主动了解幼儿家庭背景与家长心理状况,识别潜在的家庭压力因素,如家庭成员关系紧张、亲职压力过大等,以便在沟通中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建议与支持。通过构建主动、开放、持续、专业的沟通机制,家园双方才能形成真正的心理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情绪稳定和心理成长。

(三)建设园所心理健康支持体系,拓展协同服务资源

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是实现家园共育目标的重要基础。当前不少园所仅在“六一”儿童节、“世界精神卫生日”等节点组织零散活动,缺乏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改变这一状况,应从制度层面入手,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工作小组,由心理教师、班主任和园长组成,统筹规划全园心理教育活动。同时,应建立覆盖全年龄段的心理成长观察与筛查机制,对幼儿在语言、行为、情绪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周期性记录,识别情绪障碍、人际冲突、焦虑退缩等早期表现,并联动家庭开展个别化辅导。园所还可建设“情绪表达空间”或“心理游戏角”,配备绘本、涂色本、情绪图谱、角色扮演等材料,引导孩子在游戏中舒缓压力、理解情绪、提升社交技能。与此同时,应注重资源联动,主动与社区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学专业高校、医院儿科心理门诊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教师培训、家长辅导和专业咨询服务,为园所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支撑。通过健全心理支持体系和拓展外部协同资源,不仅能增强园所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性与延展性,也为家庭提供了更多可依赖的支持途径,真正构建起园- 家- 社联动的心理育人生态。

结语

家园共育作为联通儿童生活两个重要环境的桥梁,在心理健康支持中发挥着独特而关键的作用。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必须从强化家长指导、优化沟通机制、完善园所心理支持体系等方面入手,构建系统化、专业化、多元化的家园协同育人格局。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为幼儿营造一个稳定、温暖、具有心理安全感的发展环境,助力其健康成长、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静 . 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构建途径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4,(10):42-44.

[ 2 ]王 晓 艳 . 家 园 共 育 下 幼 儿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探 索 [ J ] .甘 肃 教育 ,2024,(10):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