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家校沟通策略优化研究
韩慧芳
武川县青少年活动中心 011700
幼儿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与人格养成的关键期,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其情绪调控能力、人际交往水平和学习适应能力。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家庭教育地位的提升,家园共育成为推动幼儿全面发展的核心机制之一。尤其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家庭与幼儿园的沟通与协同不仅能够增强教育干预的持续性与一致性,还能提高心理问题的早期识别与科学应对能力。近年来,尽管各类幼儿园逐步重视家校合作的建设,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沟通方式滞后、互动渠道单一、家长参与度不稳定等问题,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有效落实。为此,优化家校沟通策略已成为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重要突破口。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沟通的重要作用
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家校沟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幼儿正处于情绪认知和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在园所中能够观察到其集体适应、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而家长则更了解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的情绪波动与心理需求。家校沟通使这两类信息得以有效整合,从而形成对幼儿心理状态的全面认识。通过及时的信息共享与情境反馈,教师可以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调整教育策略,家长也能获得更科学的育儿指导,实现教育方式的一致性和延续性。此外,良好的家校沟通有助于建立互信关系,增强家长对园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共同营造有利于幼儿心理成长的支持性环境。因此,构建稳定、开放、高效的家校沟通机制,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落地实施的基础。
二、家校沟通策略的优化路径
(一)建立常态化的心理健康信息沟通制度
有效的家校沟通需要从制度层面形成常态化机制,避免依赖突发事件或个别教师的自发行为。在幼儿园层面,应制定明确的心理健康信息沟通计划,设定沟通频率、方式与责任人,确保每位家长都能定期收到关于幼儿心理表现的反馈。例如,每月通过“成长观察记录单”反馈幼儿在园的情绪状态、交往行为和心理倾向,辅以简要评析与建议;教师则可根据家长反馈的信息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心理动态,及时调整教育方式。这种有规律、制度化的信息沟通,不仅提高了沟通的及时性和针对性,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可持续的协同机制。
制度化沟通还应融入日常教学管理与心理观察中,形成“入园即记录、每周有反馈、阶段有总结”的闭环流程。幼儿园可将心理沟通工作纳入教师考核和家长工作评价体系,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家长的回应积极性。同时,为确保信息的专业性与可信度,沟通内容应基于系统观察和专业判断,避免主观随意。通过设立“心理沟通档案”,记录沟通内容、时间节点、反馈情况和后续跟进,可以为个别化教育干预提供真实可追溯的依据。建立常态化制度还需注重“软性支持”,如设立家长心理顾问值班日、家校共读心理成长绘本等轻交流场域,减轻沟通的正式压力,让信息流动更自然、关系更和谐。
(二)设计双向互动的家校沟通活动机制
仅依靠口头汇报或书面通知难以满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对深度理解与双向互动的需求。沟通活动应更多体现互动性与参与感,如设立“家长观察周”,邀请家长走进课堂,与教师共同记录和分析幼儿行为;或开展“家园对话会”,以圆桌讨论、案例交流等形式共探幼儿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这类沟通活动不仅增强了家长的参与感,也为教师提供了多元视角下的教育信息,有助于双方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形成合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沟通平台
在数字化时代,借助信息技术优化家校沟通平台是提升效率与覆盖面的重要手段。园所可开发或引入心理健康主题的家校沟通 APP、微信公众号或家园互动平台,实现在线发布心理健康资讯、幼儿情绪观察报告、家长问卷调查等功能。平台还应设置留言区或咨询模块,便于家长在非面对面时间段内咨询教师意见、表达教育困惑,从而延长沟通时间、拓展沟通渠道。通过数据分析功能,教师还可以对家长反馈进行分类处理,形成心理教育的动态数据库,为个性化干预提供参考。
(四)提升教师与家长心理沟通能力
高质量的家校沟通不仅取决于制度和工具,更依赖于沟通主体的能力水平。教师应通过专业培训提升心理健康领域的基础认知和沟通技巧,掌握如何以积极、接纳、建设性的方式与家长沟通敏感问题,如幼儿情绪障碍、人际冲突等。同时,也需组织家长培训活动,围绕倾听技巧、共情能力、心理识别等内容开展微课或工作坊,增强其理解教师表达、识别孩子心理需求的能力。通过双向赋能,不仅能减少误解与抵触,还能提升沟通的情感温度和教育效果。
(五)构建问题预警与联动反馈机制
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出现苗头阶段,若能通过沟通机制及时识别并反馈,将大大降低问题演变为心理障碍的风险。为此,需构建一个涵盖观察—报告—分析—干预全过程的预警与反馈系统。园所可设立专人负责对接家长信息,定期分析教师与家长提供的行为线索,一旦发现情绪异常、社交回避、攻击行为等信号,应迅速启动协同干预流程,联合心理教师、家长和班级教师共商解决策略。同时,应设置反馈节点,对沟通与干预效果进行阶段性跟踪与评估,确保问题闭环处理,真正实现“早发现、早介入、早支持”。
结语
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家校沟通已成为家园共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支点。沟通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联结与教育理念的协同。优化家校沟通策略,能够促进教师与家长在心理教育上的深度合作,增强教育干预的科学性、及时性与一致性。通过构建常态化制度、设计互动机制、借助信息技术、提升沟通能力以及建立预警反馈体系,幼儿园可以有效联动家庭资源,共同营造支持性心理成长环境。未来,应进一步推动家校沟通机制的规范化、专业化建设,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稳定的支撑。
参考文献:
[ 1 ]武晓丽 . 基于家园共育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 J ]. 求知导刊 ,2023,(11):119-121.
[2] 郭飞燕 . 论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3,(17):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