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资源助力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策略
李洪博
内江市东兴区牛牦山小学校 641000
一、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充分整合资源,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强调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增强课程实践性。内江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拥有资中木偶戏、内江牛肉面、隆昌古宇湖等特色资源,更孕育了革命先烈喻培伦等英雄人物。将这些本土元素融入小学语文日常教学过程中,既符合新课标“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的要求,又能帮助学生在熟悉的文化语境中提升语文能力,厚植家国情怀。
二、内江本土资源融入语文教学的价值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以任务为导向,以情境为载体”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师开展教学实践。结合内江的戏剧文化、美食文化、自然风光等文化资源,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带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深化文化理解,培育核心素养
内江本土资源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介绍“国画大家”张大千、“新闻巨子”范长江、革命烈士喻培伦等名人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真正践行课程标准中的“文化自信”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强化实践应用,提升语文能力
对于本土资源的观察、记录、表达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语文运用方面的能力。如家乡民俗活动中的记录活动,学生需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进行场景还原,这一过程有助于提升其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契合新课标“学用结合”的教学理念。
三、内江本土资源与语文教学结合的实践策略
(一)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 结合本土景观,理解写景手法
在讲授《海上日出》一课时,展示隆昌古宇湖日出的高清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学生观察湖面日出的颜色变化、光影效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宇湖日出的美景,并与课文中的海上日出进行对比,直观感受同一事物在不同场景下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进一步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的描写手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撰写《古宇湖日出》小短文,实现从文本理解到实践运用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更直观地理解课文中对日出景色的描写方法,还能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力和写作能力。
2. 英雄事迹联结,感悟精神品质
比如在讲解《黄继光》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引入内江籍革命先烈喻培伦, 通过播放纪录片片段,讲述喻培伦在黄花岗起义中背着炸弹冲向敌人的英雄事迹以及课文中黄继光在甘岭上舍身堵枪眼,与敌人作斗争进行对比讨论。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不但可以让同学们对课文中英雄人物的精神实质和优秀品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还可以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习作教学中的运用
1. 以本土民俗文化为素材,激发写作灵感
内江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如资中木偶戏、威远越溪牛灯舞等。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这些民俗文化引入课堂。在进行记叙文写作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播放资中木偶戏的表演视频,详细介绍木偶戏的历史、表演形式和特色,引导学生从木偶造型、操纵技巧、舞台表演等角度进行细致观察。写作时,指导学生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法,完成《难忘的木偶戏表演》记叙文,将自己对木偶戏的观察和感受生动地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在熟悉的本土民俗文化素材的启发下,能够克服写作无话可说的困境,激发写作灵感,提高写作能力。同时还可以尝试让部分学生创作木偶戏题材的童话故事,有效激发了创新思维。
2. 美食文化赋能,强化细节描写
内江拥有内江牛肉面、资中兔子面、板板桥油炸粑等美食无数,美食文化底蕴深厚。在进行描写类习作教学时,以内江牛肉面为例,通过“美食体验”,让学生在观察内江牛肉面时,从视觉( 色:面条的色、汤汁的色)、嗅觉( 味:香)、味觉( 味:咸、辣)、触觉( 软硬) 等多种感官观察、品尝,介绍内江牛肉面的制作工艺、历史渊源,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写美食、叙家乡美食情,既能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对家乡美食文化的认同感。
(三)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运用
1. 组织本土文化主题辩论
在日常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内江本土文化设置辩论主题,如“传统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教师提前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询问长辈等方式,收集关于内江民俗文化的相关信息,为辩论做准备。在课堂辩论过程中,学生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条理地阐述论据,同时要认真倾听对方观点并进行反驳。通过这样的辩论活动,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也能加深对本土文化的思考和理解。
2. 开展本土文化介绍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小小家乡宣传员”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大千园、圣水寺、大洲广场等文化地标,或喻培伦纪念馆、范长江故居等红色资源,制作视频资料、PPT、手抄报等形式的宣传资料。并在课堂上模拟景区导游导览场景,在课堂上跟同学们进行讲解、介绍,并设置“互动问答”环节,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教师最后从语言表达、内容准确性、现场感染力等多个层次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以上活动形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传播家乡文化的意识。
四、结论
综上所述,日常化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本土资源,是落实课程标准理念,创新教学方式的良好路径,通过在常规教学活动中的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进行挖掘渗透,不但能提高学生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还能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乡土情怀。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进一步探索“双减”背景下的本土资源教学优势,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与路径,将小学语文教学与本土资源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将文化传承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达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