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民办高校小学音乐教育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策略

作者

刘文娟

昆明传媒学院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等政策文件密集出台,将美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并明确要求配齐配强美育师资。小学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载体,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儿童审美素养的奠基与创造力的培育。民办高校凭借其灵活的办学机制和敏锐的市场反应能力,已成为输送小学音乐师资的重要渠道。然而,相较于公办院校,民办高校普遍面临办学积淀较浅、高水平师资不足、优质实践平台匮乏等现实挑战,导致其在实践教学环节存在明显短板。同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对音乐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如创新教学设计、课堂动态管理、艺术活动策划、跨学科融合及信息技术应用等)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在此双重压力下,探索民办高校小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高效提升路径,不仅关乎其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竞争力,更是民办高校彰显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民办高校小学音乐教育专业实践能力现状

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民办高校小学音乐教育专业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呈现以下特征:

1、实践环节设置初具形态但体系性不足:多数院校虽设置了教育见习、实习、专业技能实训等环节,但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与层次递进。课程内微实践(如教法课模拟教学)、学期集中见习、毕业综合实习往往相互割裂,未能形成贯穿培养全程、目标清晰、循序渐进的实践链条。

2、实践平台资源相对匮乏且利用效率低:校内实践基地(如微格教室、简易音乐教室)建设虽有投入,但在数量、设备先进性、环境仿真度上常难以满足需求。校外与优质小学建立的稳定、深度合作基地数量有限,合作多停留在观摩、短期实习层面,“沉浸式”顶岗实践机会稀缺。部分已有资源因管理协调不畅未能充分利用。

3、师资实践指导能力存在短板:部分专业教师,尤其青年教师,自身缺乏扎实、系统的小学音乐一线教学经验,对当前小学课堂的真实情境、儿童特点及新课标要求把握不够精准,导致实践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双师型”教师比例普遍偏低。

4、学生实践表现暴露核心能力欠缺:学生在实习中常集中反映出教学设计能力薄弱,难以将音乐知识技能转化为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课堂组织管理能力不足,对小学生行为特点及课堂突发状况应对失当;音乐活动(如合唱、乐队、艺术节)策划与组织能力欠缺,创新性不足;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音乐教学的能力有待提升;教学反思与持续改进意识不强。

三、存在问题分析

1、培养理念存在偏差:部分管理者及教师仍存在“重音乐专业技能、轻教育教学能力”、“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锤炼”的倾向,未能将实践能力真正置于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进行顶层设计。

2、课程体系与实践需求脱节:理论课程内容与小学音乐教学实践关联度不高,缺乏有效的实践转化引导。实践类课程(如音乐教学法、微格教学)目标模糊、内容陈旧、评价标准笼统,未能精准对接岗位能力需求。

3、实践过程管理与评价体系薄弱:实践过程缺乏精细化指导和有效监督。评价方式单一(多以实习报告、总结为主),过程性评价缺失,评价标准模糊,难以科学、全面地反映学生在真实教学情境中的能力表现与发展水平。

4、资源保障力度不足:民办高校经费相对紧张,对高水平“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先进实践教学设施的更新与维护、深度校地合作的持续投入等方面存在制约。

四、专业实践能力内涵解构

基于小学音乐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专业特性,其专业实践能力应是一个多维、动态的综合体,核心内涵包括:

音乐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深刻理解课标与教材,精准分析学情,设计目标明确、内容适切、方法多样的音乐教学活动;熟练运用歌唱、律动、欣赏、演奏、创作等多元化策略组织有效课堂;灵活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

课堂组织管理与调控能力:建立良好课堂常规,营造积极、安全的音乐学习氛围;有效管理不同年级学生的课堂行为,运用恰当策略维持秩序;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关注个体差异。

音乐活动策划与组织能力:具备独立策划、组织、指导校级或班级音乐活动(合唱团、乐队、音乐节、比赛等)的能力,涵盖方案制定、团队组建、排练指导、舞台呈现、安全保障等全流程。

儿童沟通与音乐表现引导能力:掌握与小学生有效沟通的艺术;善于观察、解读儿童的音乐表现和情感;运用鼓励性评价激发兴趣,引导其自信、富有表现力地参与音乐实践。

教学评价与反思改进能力:运用过程性、表现性等多元评价方式评估学习

效果;具备强烈的反思意识,能基于课堂观察、学生反馈、同行评议等诊断问题,持续优化教学实践。

五、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策略

1、重构“全程贯通、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将实践环节(认知见习→课程单项实训→微格教学 / 模拟授课→短学期集中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设计 / 艺术实践汇报)科学、有机地融入 1-4 年级全程。

遵循“观察感知→模仿练习→局部承担→独立设计实施→反思创新”的能力发展逻辑。低年级夯实观察、模仿与基础技能;中年级强化模拟教学与专项实践;高年级聚焦综合性实习与创新实践。深化《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音乐微格教学》、《音乐活动组织与管理》等核心实践课程改革,引入真实小学案例,增加实操比重与仿真度。

2、深化“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

主动对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争取政策与项目支持。与多所优质小学共建“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或“示范性实践基地”,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明确责权利。为每位实习生配备高校理论导师(负责规划、监控、理论指导)和小学实践导师(负责示范、实操指导、课堂管理传授)。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培训、考核与激励制度。高校为合作小学提供师资培训、艺术指导、课题研究等智力支持;小学为高校提供稳定、充足的实践岗位,开放课堂与教研活动,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3、打造“双师引领、专兼结合”的实践师资队伍

引进具有丰富小学教学经验的高层次人才。实施专业教师“小学浸润计划”,要求青年教师定期到小学挂职锻炼、跟岗学习、参与教研。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聘请优秀小学音乐教研员、特级教师、骨干教师担任兼职教授或实践导师,深度参与课程教学、讲座、实习指导、技能竞赛评审等。组建跨校(高校 + 小学)实践教学研究团队,定期开展联合教研,共同开发实践课程资源包、案例库、评价标准。

4、强化“情境真实、评价多元”的实践过程管理

升级校内微格教室、智慧音乐教室,高度模拟小学真实场景。探索利用VR/AR 技术创设多样化教学情境。保障校外实习岗位对口、任务饱满。 实践前明确目标、任务与要求;实践中“双导师”全程跟踪,通过听课、评课、个别辅导、集中研讨等方式及时反馈;实践后组织深度反思、成果展示与经验交流。 建立以核心能力为导向的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过程 + 成果”“、定量 + 定性”相结合方式,综合运用导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实习学校评价、教学实录分析、教案/ 活动方案评审、反思报告等多种方法。强调证据支撑和能力增值。

5、拓展“以赛促学、以展促能”的第二课堂平台

定期组织教学技能大赛(片段教学、说课、课件制作)、音乐基本功大赛、艺术活动策划大赛等,营造浓厚实践氛围,选拔优秀苗子。大力支持学生策划、组织、参与校内音乐会、艺术展演、社区音乐服务、乡村美育支教等项目,全方位锻炼活动组织与艺术表现能力。 举办优秀实习成果展、精品教案展、模拟教学公开课、毕业艺术实践汇报演出等,提供展示舞台,促进交流学习。

六、总结

提升民办高校小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响应国家美育战略、保障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供给质量、塑造民办高校办学特色的战略选择。面对理念认知、课程体系、协同机制、资源保障等多重挑战,唯有立足专业实践能力的核心内涵,以系统思维和改革勇气,着力构建贯通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稳固的协同育人机制、打造过硬的“双师型”队伍、强化精细的过程管理与科学评价、拓展丰富的实践平台,方能有效破解实践能力培养的瓶颈。这需要民办高校、地方政府、优质小学三方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构建教师教育发展共同体,持续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跃升,为新时代小学美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输送更多“师德高尚、技艺精湛、善于育人”的优秀音乐教育人才。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基于 OBE 理念的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改革与创新项目编号:2025J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