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公共事务参与的职教学生社会担当行为养成研究
刘畅 杨晓晶
辽宁理工职业大学 辽宁锦州 121007
0引言
处于我国新时代社会发展这一背景之下,社会治理、社区共建这类公共事务的高效推进愈发离不开公民的积极参与与高度责任感,职业教育身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路径,承担着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与社会责任认知的重任,目前部分职教学生在参与公共事务方面,表现出积极性不够、责任意识薄弱等现象,对其社会担当行为的塑造形成了限制。
1. 时代背景对职教学生社会担当行为养成的意义
职业教育正从聚焦“技能”转变为“德技并重”格局,社会对职教学生的期望不单单是技术能力,更强调其具备的社会参与意识与公共责任感,伴随基层民主建设与社区治理体系逐步完善,公共事务渐趋丰富多样,对青少年群体参与公共事务的需求愈发迫切,职教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主要后备力量,应依靠制度保障与教育引导途径,加强其对社会的认同与担当的自觉,主动投身到社会治理及服务实践里,转变为有德行、有才干、有担当的时代青年。
2. 对职教学生参与公共事务存在问题的分析
2.1 社会认知偏差影响学生担当意识
社会在职业教育的认识上存在错谬,经常把它看成“低层次教育”,这不仅冲击了职教学生的自我认同,也减弱了其以公民身份参与公共事务的信心和责任感,在这种环境情形下,部分职教学生认为公共事务属于“跟自己没联系”的社会活动,缺少应具的担当自觉,继而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养成。
2.2 教育过程重技能轻德育
办学过程中,职教院校普遍有重专业技能教学、轻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引发德育内容薄弱的现象,未能形成切实有效的价值观引导机制,在课程体系及教学目标的整体设计中,社会责任教育及公共参与内容被推往边缘,学生未获系统的社会担当意识培养机会。
2.3 缺乏真实公共事务参与的机会
大多数职教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对封闭,校内活动与社会实践未有效结合,缺失实际参与社区治理、志愿服务、校园自治等公共事务的平台及机遇,这造成学生在真实境遇下无法领会及履行社会责任,社会担当的行为不易内化为稳定行为范式。
2.4 缺乏激励机制与行为反馈
现今职教院校对于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行为,缺少系统性的评价与激励办法,大多仅停留在“号召性”阶段,缺乏积极的反馈及发展性评判,就算学生参与到公共事务里,也较难获取持久的成就感和成长体验,进而对行为的稳定及后续发展形成影响。
3. 对面向公共事务参与的行为养成路径加以探索
3.1 制度保障:构建成体系的行为养成机制
根本保障学生行为养成的是制度引导,学校当以顶层规划布局为始,明确把“社会责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目标范畴,把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表现列为综合素质评价的关键维度,在管理制度这一维度,可创设“社会实践积分”制度,对学生投身志愿服务、社区活动、校园自治等行为开展量化记录,作为实行奖惩、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佐证。
能构建一套“班级公共事务管理”制度,推动学生采用轮岗制担任事务协调员、活动组织者等职,增强其责任意识及组织能力,这样的制度化安排可推动社会担当行为从偶发性现象转为常态化习惯,在实施开展的过程里,要设立配套的监管反馈体系,保证制度呈现公平、公开、透明态势,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劲头,学校也应把制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协同推进放在心上,把社会责任理念融汇到校园规章、行为规范、典型宣传等各个范畴,营造人人乐于投入、个个勇挑责任的良好气氛。
3.2 课程融合:提升社会担当意识教育成效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载体,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系统课程融合是关键途径,学校要在课程体系当中科学规划德育及社会责任教育内容。提出开发诸如《社会责任实践》《公共事务参与导论》《青年与社会发展》的校本选修课程,采用项目化、探究式教学形式,让学生依靠小组合作、实地调研、行动研究等手段亲身介入公共议题,提升课程现实层面的吸引力。
课程设计应聚焦“知—信—行”的过程逻辑,自认知层次的引导、情感态度的熏陶,直至落实行为能力的训练,铺就完整的教育路径。于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实现角色转变,由“知识输送者”向“价值引导者”过渡,支持学生思考社会上的问题,制订应对举措,强化其在公共事务参与上的理论支撑与思维活力。
3.3 实践引导:创建可实现真实参与的活动平台
实践作为检验和强化行为养成的关键一环,为让职教学生在真实状况下体悟社会责任、砥砺担当能力,学校应踊跃拓展跟社区、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公益组织的合作关系,打造稳定的公共事务实践平台及长期协作机制,实践活动内容宜紧密贴合学生生活与社会热点,诸如垃圾分类志愿行动、针对老年人的数字服务培训、乡村振兴助力相关项目、校园安全的巡查工作、小区疫情防控志愿事项等,依托这些活动,学生可直观认识社会运行的基本组成,真切体会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产生的成就感与价值体验。
3.4 评价激励:构建立体多维的评价体系
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能大幅增进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及持续动力,传统评价经常过分重视成绩跟技能水平,缺乏对学生公共责任感表现的系统审视,应构建一个囊括过程性、成果性和成长性评价的立体体系,实现量化评价跟质性评价结合。过程性评价可按照学生参与的频次、时长以及活动表现等维度实施积分管理;成果性评价可就项目完成状况、组织协调能力、公众反馈等方面综合给出评分;成长性评价应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责任意识、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隐性成果的观察与记录上。
结论
培育职教学生的社会担当举动,恰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之举,也是搭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部分,需从制度构建、课程革新、实践创造与评价激励等多维度协同推动,经由真实场景的公共事务介入,启发学生增强社会担当意识,造就持续的担当举动,唯有依托多元育人机制的支撑,职教学生才能真切实现从“技术型人才”变为“德技并修社会人”的成长变迁,为国家社会注入更具责任感、行动力的青年动力。
参考文献:
[1] 夏德玲 , 何杰 , 端木庆君 .“健康中国”视域下职教学生公共卫生安全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J]. 现代职业教育 ,2024,(04):113-116.
[2] 张晓棠 . 粗探法律基础知识对职教学生的重要性 [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29):117.
作者简介:刘畅,出生年月2005年4月,女,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汉族,大专,工程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