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以美育人”与德育融合的教学路径研究
刘冬晓
云浮市邓发小学 527300
引言
小学美术教育不仅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技能,还应承担“以美育人”的德育功能。当前教学中存在育人目标模糊、技能传授过多等问题,探讨美术教育与德育的融合路径是推动课程发展的关键。
一、小学美术教育的“以美育人”理念与德育目标的内在一致性
“以美育人”是指通过艺术形式唤起个体对美的感受、理解与表达,从而促进其人格完善与精神成长。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这一过程不仅体现在对美术技法的训练上,更体现在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关爱生命、崇尚真善美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德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使其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品行。美术教育作为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感性认知、情感体验、价值判断和审美评价等方面与德育目标高度契合。通过赏析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感知艺术家的情感态度与社会责任;通过创作实践,学生可以表达对家庭、社会与自然的情感共鸣;通过主题探究,学生可以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与民族精神的传承。这些过程正是德育教育所关注的重点。因此,在教育理念上,“以美育人”并非脱离德育而独立存在的孤立目标,而是与德育目标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有机整体。真正将“美育”融入“德育”的路径,应从课程目标、内容选择与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系统化整合,使美术课程在育人导向上具备更强的引导力与感染力。
二、小学美术课堂德育渗透的现实困境与根源分析
尽管美术教育具有天然的育人优势,但在现实教学实践中,其德育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目标设置偏重技能训练与审美体验,缺乏明确的德育指向。在教学设计中,很多教师更关注色彩搭配、构图技巧与创意表现,而忽略了作品背后的价值内涵与情感教育,使得美术教学变成了“技术训练”而非“价值引导”。其次,课堂内容选择往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与社会现实,无法引发学生的道德共鸣。比如,一些教材内容固守传统图式,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难以在创作中体会社会情感或伦理冲突,从而降低德育教育的实际效能。再次,教学方法缺乏体验性和互动性,难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道德判断。美术课堂若仅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讨论、合作、反思等互动形式,将削弱学生在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与价值建构的能力。最后,部分教师自身德育意识不强,缺乏对课程育人功能的系统理解,导致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结果评价”,而忽视了过程中的情感培养与品格塑造。这些困境的根源,既包括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也反映了教师专业素养、课程体系构建与教育评价机制等方面的结构性缺陷。因此,要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与德育的融合,需要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性回应与改进。
三、小学美术教学“以美育人”与德育融合的课程路径构建
要推动小学美术课程中德育目标的实现,首先应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强化育人导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美术技能与审美能力上的提升,更应突出其道德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判断的生成。例如,在以“家乡的变化”为主题的绘画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变化入手,表达对家乡发展的感受与责任感;在以“我的梦想”为主题的创作中,可鼓励学生描绘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并反思实现理想所需的努力与品质,从而实现“知行合一”的德育目标。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应优先选取具有文化深度与道德意涵的素材,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社会现象及道德问题的感知与反思。例如,通过引入中国古代壁画、民族工艺、红色美术作品等,让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英雄精神与道德楷模,引发其对美与善的思考。同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围绕校园生活、人际关系、环保议题等进行创作,使作品成为其生活经验与道德观念的自然流露。此外,教学方法应突出体验性与情境性,创设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故事引导、情境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情感共鸣中生成道德判断。例如,在欣赏“扶老奶奶过马路”绘本插画时,教师可设问:“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激发学生进行道德选择与思考。
四、“以美育人”背景下美术教学评价与教师素养建设的双向驱动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不可忽视。当前小学美术评价多侧重作品完成度与表现技巧,而忽视过程中的情感投入、思想表达与道德体验。要真正实现“以美育人”,应在评价中引入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等多元方式,突出对学生道德意识、情感态度与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关注。例如,在主题创作“我心中的英雄”中,不仅要评价作品的造型与色彩运用,更应重视学生对英雄人物精神的理解及其情感表达的真诚度与感染力。评价语言上应以激励为主,注重唤起学生的自我认同与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自身的美育意识与德育能力是融合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教师需具备较高的美术专业能力,更需拥有丰富的文化素养、审美判断力与道德引导能力。因此,应通过在职培训、研修项目、教研活动等形式,提升教师对“以美育人”理念的理解力与实践力。学校管理层也应给予教师课程开发与德育研究的空间与支持,激发教师在教学中主动寻找文化与德育的结合点,从而形成以教师为核心的融合型教学共同体。
五、结论
小学美术课程的“以美育人”功能不是美术教育附带的价值,而是其教育本质的核心体现。通过在教学目标、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等方面的系统融合,美术教育能够有效承担起德育任务,引导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与人生观。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进一步推进美术与德育的深度整合,打破学科边界,实现课程协同、教学协同与育人协同。只有真正把美术课堂建构成涵养品格、培育心灵、启迪智慧的育人场所,才能实现小学美术课程的深层次价值,使美术教育成为德育落地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 黄祎 . 指向创意实践素养的小学美术媒材体验式教学研究 [J]. 新课程导学 ,2024,(36):21-24.
[2] 孙学爱 . 小学美术有效教学探讨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下旬刊 ),2024,(12): 78-80+84 .
[3] 吴雪莲 . 小学美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价值与实现路径 [J]. 美术教育研究 ,2024,(23):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