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趣味小学课堂的创新教学策略实践
徐静 姚慧君
景德镇市浮梁县第四小学 333400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小学课堂正逐步从“知识传授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然而,当前小学课堂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陈旧、学生参与度不高,导致学习兴趣和效果难以提升。在此背景下,如何打造富有吸引力和趣味性的课堂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趣味性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更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多种创新教学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参考与借鉴。
一、“趣味性”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趣味性”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提升课堂参与度的关键因素。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视觉感知、想象力与创造力,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推动个体主动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而美术作为一门以审美体验和表现力为核心的学科,更需借助趣味性增强学生的艺术感知力与表现欲望,从而实现知识建构与情感发展的双重目标。
二、小学美术课堂存在的问题
小学美术课堂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单一、形式呆板的问题,缺乏对创意和个性表达的有效引导,导致学生兴趣不高,艺术创造力难以激发。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学方式仍以教师示范为主,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主动参与和探索的机会。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创造力培养,导致课堂互动性差,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师过度强调技法训练,忽视了学生的情感表达与个性发展,难以激发其艺术潜能。小学美术课堂中,学生参与度普遍较低,缺乏学习动力和兴趣,主要表现为课堂互动少、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创作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因教学内容枯燥或教学方式单一而产生厌学情绪,导致课堂氛围沉闷,难以激发其艺术兴趣与表现欲望。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具与教学资源的利用普遍不足,限制了教学效果的提升。许多学校缺乏多样化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如专业画具、多媒体设备及艺术素材库,导致教学手段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同时,教师对现有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能力有限,未能有效结合生活实际与学生兴趣进行教学设计。这种资源匮乏状况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与实效性,也制约了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亟需加强教学资源配置与教师资源整合能力的培养。
三、小学课堂的创新教学策略
(一)情境创设法
情境创设法是小学美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创新策略,旨在通过构建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增强学习的代入感与情感共鸣。例如,“校园四季”“我的梦想家园”等主题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在真实或拟真的语境中进行艺术表达。教师可运用角色扮演、故事导入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与创作欲望,促进其在具体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提升艺术表现力与综合素养,符合新课标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游戏化教学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将绘画、手工等艺术活动设计为具有挑战性和奖励机制的游戏任务,如“色彩大闯关”“拼贴小达人”等,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欲望。例如,在“颜色配对”游戏中,学生需根据提示完成色彩识别与搭配任务,既锻炼了色彩感知能力,又提升了审美判断力。该策略运用了“任务驱动”“即时反馈”“竞争激励”等教学理论,符合建构主义学习观中“做中学”的理念。因此,通过游戏化手段,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美术知识,增强学习动机,实现知识内化与技能迁移,有效促进其艺术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协调发展。
(三)项目式学习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围绕一个明确主题设计项目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调研、构思、创作与展示等环节完成完整的美术作品。例如,“我们的班级徽章”项目,学生需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创意构思、草图绘制、色彩搭配与材料选择,并最终制作出具有象征意义的班级标志。该过程融合了“跨学科整合”“协作学习”“过程性评价”等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展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符合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与创新思维水平。
(四)多媒体与数字化工具的应用
多媒体与数字化工具的应用是现代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创新手段,能够有效提升课堂的直观性、互动性与多样性。教师可借助动画、视频、电子画板等技术手段,构建多感官融合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视觉感知与艺术体验。例如,在数字绘画教学中,学生使用绘图软件(如 Krita、ArtRage)进行创作,不仅提升了对色彩、构图和线条的掌控能力,还培养了数字媒介素养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该过程体现了“信息化教学”“多模态学习”“技术赋能艺术”等教育理念,符合新课标对“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因此,通过数字化工具的介入,学生在传统美术技能基础上拓展了艺术表达的维度,实现了艺术素养与科技素养的协同发展,推动了美术课堂的现代化转型。
(五)鼓励个性化表达与评价
鼓励个性化表达与评价是小学美术教学中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教师应创设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独特审美体验,鼓励其大胆尝试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创作手法。通过“多元智能理论”与“差异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自由探索中形成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在评价环节,采用“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多元化方式,关注学生的创意表达、情感投入与进步幅度,而非单一的成果标准,从而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与自信心,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鼓励个性化表达与评价是小学美术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重要策略。通过实施多元评价机制,如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艺术表现与发展过程。该方式体现了“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与“多主体评价”等专业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创作个性。自评有助于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互评促进同伴间交流与审美能力提升,教师点评则提供专业引导与激励。多元评价机制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我认知与批判性思维,也推动了其艺术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协调发展,实现美术教育的个性化与多元化目标。
四、结束语
总之,打造趣味小学课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并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通过情境创设、游戏化教学、项目式学习等策略,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发展。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完善教学资源建设,推动趣味教学常态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 1 ]刘 佳 卉 . 谈 趣 味 小 学 美 术 课 堂 的 教 学 策 略 [ J ]华. 夏 教师 ,2024,(36):120-122.[ 2 ]曹园园 . 基于学生兴趣的小学美术色彩教学实践探究 [J ] .色彩 ,2024,(12):118-120.
[3] 袁益娇 . 基于边际教学的小学美术课堂色彩表象设计与实践研究 [J].色彩 ,2024,(12):139-141.
[4] 陈文 .“互联网 +”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 中国新通信 ,2024,26(24):239-241.
[5] 张宝方 . 陶瓷彩绘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方法及意义 [J].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4,58(1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