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山区农村土地撂荒问题研究

作者

闫焕元 王依群 吕蕙卿 曹明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 山东省烟台市 264670

摘要:本文以山东省烟台市某村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山区农村土地撂荒问题。通过实地调查、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揭示了该村土地撂荒的现状、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研究发现,对阵圈村土地撂荒现象严重,经济收入低、先天条件不足、人口结构变化、政府支持不足及观念束缚等是主要原因。为此,应从加强党建引领、完善法律制度、健全相关机制、创新产业结构、加大智力支持和提高土地保护意识等方面入手,缓解土地撂荒问题,促进山区农村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山区农村;土地撂荒;现状;原因;对策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出现“空心化”现象。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关乎农民生计、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然而,人口流动导致农业活动比例下降,土地撂荒问题日益凸显。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土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耕地保护至关重要。中央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出台一系列政策,强调稳粮、增收、强基础,严守耕地红线。但山区农村因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灌溉资源不足等劣势,土地撂荒问题更为严重。

1.2 文献综述

现有文献中,国内注重数据积累和归纳,国外强调研究工具和方法创新。使用cite space对2013-2023年中国知网相关文献的分析,识别到山区土地撂荒领域研究人员以及合作关系较多,研究热点集中在耕地撂荒、土地资源、对策、影响因素、土地流转等方面。关键词突现分析表明,未来研究趋势集中在现状、耕地撂荒、对策建议、乡村振兴、空间格局等领域。

二、研究设计

2.1研究内容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政府文件、地方报告,了解我国总体土地撂荒现状及治理背景。结合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全面认识该山区农村土地撂荒现状。基于大量数据和文本,使用spss对影响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最终,综合现实情况和实验结果,提出切实、准确、可行的政策建议。

2.2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包括村民基本情况、务农情况、认知统计和发展态度四个部分,涵盖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职业、家庭收入来源、土地种植与流转情况、对政策的认知和态度等内容。

三、调研地及土地撂荒现状

3.1 村庄介绍

村中共509人,拥有约1200亩耕地和1800亩山岚,农民主要收益来自果树种植,村集体收入主要来自光伏板项目收益及水塘鱼虾养殖等,但闲置撂荒地占比较高,制约了农业发展。

3.2土地撂荒现状描述

3.2.1性别比例

村民性别结构基本均衡,但女性比例略高。在传统劳动密集型农业中,女性比例升高可能导致重活、机械活操作困难,土地撂荒风险增加。

3.2.2年龄构成

村民年龄在50岁及以上的比例约占66.65%,其中60岁以上村民约占48.8%,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严重,这成为土地撂荒的重要原因之一。

3.2.3收入来源与职业描述

村民务农为主,占47.62%,外出打工者次之,占20.24%。农民家庭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最大,为63.1%,农业经营性收入次之,占59.52%。这反映出务农收入较低,劳动力外流现象普遍,种植不再是大多数农户家庭的主要选择和收入来源。

3.2.4土地撂荒原因

57.14%的村民认为年龄大、身体健康原因是导致土地撂荒的主要原因,19.05%的受访者认为子女有能力赡养或有退休金是原因之一,9.52%的受访者认为外出打工赚钱更多更快导致土地撂荒,14.29%的受访者选择其他原因。

3.2.5减轻撂荒问题的有效办法

44.05%的村民认为政府主导是解决土地撂荒问题的有效途径,17.86%的村民认为加强农民培训和促进多方支持增收有效,16.67%的村民认为加强土地流转机制建设有效,5.95%的村民认为定期进行土地监测与评估有效,9.52%的村民认为加快农业科技应用有效,5.95%的村民认为逐渐形成有利于农民的市场环境有效。

四、山区农村土地撂荒的原因分析

4.1先天条件不足

山区农村土地呈现破碎分散状态,难以集中连片耕作和机械化生产。地形崎岖导致灌溉不便、交通闭塞,仅依赖自然降水且运输成本高昂。作物种类单一化加剧土壤贫瘠和病虫害风险,机械使用率低进一步降低生产效率,形成“高成本-低收益”的恶性循环。

4.2人口老龄化与村庄空心化

老年群体体力有限,难以支撑高强度耕作,而青壮年外流导致常住人口流失率偏高,形成“老年种不动、青年不愿种”的困境。老龄村民受传统观念束缚,既无力推动机械化转型,又缺乏流转意愿,最终加剧土地闲置与农业衰退的恶性循环。

4.3市场风险系数高

农户受市场价格波动显著影响,自然灾害频发(旱涝、滑坡、台风)威胁生产稳定性。农产品流通体系薄弱,缺乏市场信息(依赖收粮商)、物流基建不足(村内硬化路覆盖率低)、质量标准缺失,导致销售渠道受限。

4.4土地流转机制缺陷

土地碎片化(20-30%撂荒地)、承包权流转困难(手续繁琐、定价混乱),缺乏规模化经营基础。监管体系不健全导致“好地紧缺-劣地闲置”并存,基本农田指标与地理条件错配加剧规划矛盾。

五、山区农村土地撂荒问题的优化建议

5.1加强党建引领和引导

落实有关法律法规,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防止土地撂荒。加强市场引导,以本村农产品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农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相适应,降低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通过农业补贴和完善政策激励机制,激发农民种植土地的积极性,缓解撂荒现状。

5.2构建动态监测与科技赋能体系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建立耕地撂荒动态监测平台,每季度更新土地利用图斑,精准定位撂荒地块并分析成因。推广“科技小院”模式,组织高校团队驻村指导土壤改良、节水灌溉等技术,解决山区播种、管理等环节的具体问题。

5.3推动产业融合与品牌升级

依托山区生态资源发展农旅融合项目,将撂荒地转化为特色采摘园、康养民宿等业态,打造区域品牌(如山地药材、有机杂粮)。引入电商平台和冷链物流企业,缩短“田间到餐桌”链条,与城市商超签订订单农业协议,稳定销售渠道。开展农民电商培训,培育本土直播团队,通过新媒体平台推广农产品,提升溢价能力。

5.4加大智力支持和引进

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对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户分层分类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建立“专家+农户”结对帮扶机制,开展“一对一”帮扶通过。引入高校师生驻村实践,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同时,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

参考文献

[1]. 赵勇俊.湖南省丘陵山区农村土地撂荒的成因与对策分析——以双峰县青山村为例[J].乡村科技,2019,(04):18-19.

[2]. 王亚辉,李秀彬,辛良杰.山区土地流转过程中的零租金现象及其解释——基于交易费用的视角[J].资源科学,2019,41(07):1339-1349.

[3]. 杨茜.丘陵山区耕地撂荒现状分析及建议——以重庆市酉阳县为例[J].现代农业研究,2020,26(09):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