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路径研究
王轩
陕西省西安市 710000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任务,高校共青团作为连接青年学生与乡村发展的重要纽带,需通过驻村干部的桥梁作用,整合高校智力资源、社会资本与政策支持,探索可持续的产业振兴路径。本文以高校驻村干部为切入点,分析其在产业规划、资源对接、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提出“党建引领、科技赋能、产教融合、数字驱动”四位一体的行动路径,为高校共青团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驻村干部;乡村产业振兴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当前,乡村产业面临产业结构单一、人才流失严重、技术支撑不足等困境,急需外部资源注入与内生动力激活。高校驻村干部作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先锋队”,兼具政策执行者、资源整合者与创新推动者的多重身份,在链接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产业需求中具有独特优势。
二、高校驻村干部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分析
1.政策衔接与需求匹配者
驻村干部需精准对接国家乡村振兴政策与地方产业需求。广大农村地区,受文化水平限制,大多数村干部对于国家的政策认识深度不够,驻村干部要发挥自身优势,协助村干部吃透国家政策,为乡村振兴工作定目标把方向。例如,通过调研乡村资源禀赋,制定“一村一策”的产业规划,推动政策红利转化为实际效益。
2.资源整合与平台搭建者
高校驻村干部要发挥双重身份的作用,一方面身处乡村振兴工作一线,对于乡村产业发展现状有更为真实的了解,另一方面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有着一定的智力资源,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驻村干部要搭建好学习交流的平台,整合校内资源,为乡村产业发展献计献策。例如,引入高校农业技术团队改良种植技术,联合企业共建农产品加工基地,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
3.人才引育与技能赋能者
驻村干部需推动“订单式”人才培养,加强与派出院校的合作开设农业电商、乡村旅游等课程。利用好高校共青团平台,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到基层,到广大农村地区磨炼意志,提升本领。组织大学生通过“三下乡”“西部计划”等实践项目参与乡村建设,实现人才“输血”与“造血”并重。
三、高校共青团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行动路径
1.党建引领,助力产业发展
党建引领,产业先行。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发展的“主心骨”,在产业振兴中发挥着牵头抓总、定向领航的关键作用。一方面,党组织凭借其强大的凝聚力,将分散的农户、企业、合作社等主体紧密联结在一起,打破各自为政的“散沙”格局,让各方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朝着共同的产业目标奋进。通过组织村民大会、产业座谈会等形式,广泛收集民意,科学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确保产业发展方向不偏、步伐不乱。
2.科技赋能,推动产业升级
科技赋能乡村产业升级离不开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支撑。政府部门牵头,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方资源,组建农业科技专家团队,深入乡村一线,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线上咨询等形式,为农民传授最新农业技术知识,解决生产实践难题。如“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定点帮扶乡村,从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到病虫害防治全方位指导,助力农民科学种植养殖。
3.数字驱动,构建产业新生态
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乡村与外界信息隔阂,乡村电商蓬勃兴起,为农产品销售与乡村品牌打造开辟全新战场。一方面,电商平台成为农产品上行的“高速通道”。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借助淘宝、京东、拼多多等主流电商平台开设店铺,将特色农产品图片、视频、产地故事等全方位展示,一键触达海量消费者。直播带货更是“爆款”利器,主播深入田间地头、果园鱼塘,现场展示农产品采摘、捕捞、烹饪过程,实时互动答疑,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
四、挑战与对策建议
1.主要挑战
①资源整合难度大
高校共青团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时,需要整合高校内部的学科专业资源、科研资源、人才资源,以及外部的政府资源、企业资源、社会资源等。但目前,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学科壁垒依然存在,导致资源难以形成合力。例如,农业类专业与市场营销、信息技术等专业在助力乡村产业时各自为战,未能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②活动持续性不足
高校共青团开展的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活动多集中在寒暑假或短期项目中,缺乏长期稳定的规划与执行。以“三下乡”活动为例,虽然在短期内能够为乡村带来一定的技术、文化支持,但活动结束后,缺乏后续的跟踪服务与持续投入,难以对乡村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此外,高校共青团干部和学生流动性较大,导致项目缺乏连贯性。
2.优化对策
①高校共青团要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校师生参与乡村产业振兴,并对表现突出的团队和个人给予奖励。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引导企业参与乡村产业项目投资和运营。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产业振兴,与公益组织、基金会等合作,开展公益项目,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
②制定长期规划,高校共青团应根据乡村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自身的资源优势,制定长期的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规划。规划要明确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确保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例如,针对某一乡村的特色产业,制定为期3 - 5年的帮扶计划,从产业规划、技术培训、品牌建设到市场推广,进行全方位的支持。
五、结论
高校共青团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发挥重要作用,要为乡村振兴事业源源不断输送新鲜血液。高校驻村干部更要在共青团的号召下,扎根基层,深入乡村,通过党建引领、科技赋能、产教融合与数字驱动,能够有效激活乡村产业振兴的内生动力。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政校企村”协同机制,探索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的新路径,推动乡村产业从“传统粗放”向“高效可持续”转型。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 (2023).《关于深化实施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意见》[Z].
2.淮阴师范学院. (2023).地方高校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路径探究——以淮安市陶舍村为例[R].万方数据7.
3.刘克利,苏虹. (2024).青年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J].中国国情, (5): 12-156.
4.泰安市人民政府.(2025).泰前街道白马石村乡村振兴实践案例报告[R]10.
5.林子筱,陈潜. (2025).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三维路径[J].八闽e评, (3): 22-2511.
6.教育部. (2023).关于做好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Z]4.
作者简介:王轩(1988-),男,汉族,陕西西安人,讲师,硕士,西安工业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