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合作驱动幼儿园畲族非遗传承教育
林玲
罗源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350609
省级课题Fjxczx23-395《畲族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美育课程的实践研究》
摘要:家园合作在幼儿园畲族非遗传承教育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精神,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通过家园合作,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互相支持,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对畲族非遗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家园合作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传承,还增强了幼儿的文化自豪感和身份认同。本文探讨了家园合作驱动幼儿园畲族非遗教育的实施策略,并对其效果进行了评估,提出了一些促进家园互动的有效方式和建议,从而为畲族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关键词:家园合作;幼儿园;畲族非遗;文化传承
引言
自2004年8月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我国专家学者对非遗的关注度大大提升,研究热情也空前高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畲族传统文化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陷入濒临消失的困境。一些曾经在历史上大放异彩的畲族传统文化有的因缺少继承人而失传,有的则被汉文化同化,更多的则因保护意识的缺失而逐渐被一代代畲族人所淡忘。在这种背景下,家园合作成为促进畲族非遗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它不仅为畲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动力,也为畲族文化的复兴注入了希望。
1. 家园合作在幼儿园非遗传承教育中的重要性
1.1 家园合作的概念
家园合作是指家庭和学校在共同关注儿童教育与成长的过程中,进行密切的合作与互动。它是学校教育的延伸,通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向互动、资源共享和目标一致,形成教育合力。家园合作不仅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还能在文化传承、价值观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非遗文化传承教育中,家园合作尤为重要,因为非遗文化往往具备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历史背景,家庭作为文化传承的第一阵地,通过亲子互动、文化活动等形式,将非遗文化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对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家庭与学校的密切合作,能够促进幼儿在更为丰富和多元的文化环境中成长,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1.2 幼儿园畲族非遗文化的价值
在幼儿园实施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既能够传承和保护其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特色,同时也能够为孩子树立起自我意识和民族自信打好基础。畲族文化背景丰富,传统技艺、歌舞、语言、故事等均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幼儿园阶段,将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幼儿园教育内容,可以提升孩子对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也可以激发孩子对民族文化的探究兴趣。这种文化影响下,孩子可以在无形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它的审美趣味,由此形成对畲族文化的亲近感和归属感。同时,畲族非遗也可以作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游戏活动、美术活动、讲述活动等形式让孩子在趣味探索学习、动手操作、口头表达中构建民族文化的认知,获得一种直观的体验式认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尊重民族文化的意义,形成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
2. 家园合作驱动幼儿园畲族非遗传承教育的实施策略
2.1 家园合作机制的建立
建立家园合作机制实现幼儿园畲族非遗传承教育的关键步骤之一。幼儿园需要通过设立家庭教育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建立稳定、双向互动的合作关系。例如,家长可以参与学校组织的例行性的教育活动,邀请畲族的非遗传承人在学校进行示范教学,使家长获得直接参与的机会,并积极参与其中。另外,充分发挥家长的文化优势,鼓励家长讲述家族历史或者讲述自己所掌握的技能等,进而激发幼儿热爱文化和传承文化的意识与情感。而对于家校共同体的建立,我们需要双方在价值观念上达成一致,确保文化教育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形成良好的全社会共同关注幼儿文化遗产学习的良好氛围。
2.2 畲族非遗文化在家园合作中的融入
畲族非遗文化的融入,不仅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传授,更是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的过程。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与孩子共同制作畲族传统工艺品、一起学习畲族歌曲和舞蹈等方式,将畲族文化融入家庭生活中,增强孩子的文化认同感。在学校方面,幼儿园可以通过设计相关的文化活动,如畲族节庆活动、传统歌舞表演等,邀请家长参与其中,形成家园互动的良性循环。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家长工作坊或文化讲座,邀请畲族文化传承人讲解非遗知识,进一步加深家长对畲族文化的了解与认同。通过这种家园合作模式,畲族非遗文化能够通过多维度、多角度的教育形式传递给幼儿,打破课堂与家庭之间的边界,使文化教育更加丰富和生动。
2.3 家园互动中的文化资源共享
家园互动中的文化资源共享,是家园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承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活动中,学校和家长都应参与到文化传播资源的共享之中。父母和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一起寻找到有助于运用的畲族文化素材资源,包括家里收藏的物品、本土的民间故事或歌谣、民间节日风俗等内容。学校可以通过和家庭间的交流,将这些文化财富收集整理起来,形成一个多元化文化体系,进而融入学校的教学和教育中去。父母也可以借此机会告诉孩子一些自己的家族故事和畲族的历史故事,从而增强孩子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此外,家校间共享和交流的共同文化,也促进了教师们对新的教学方式的尝试,有效提升了畲族非遗文化的教育能力。
2.4 家园合作的参与与互动模式
家园合作的参与与互动模式不能只是局限于家长与老师一对一直接对话,而应该是多方互动的综合体。在家园活动中开展畲族非遗文化教育过程中,家园共育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活动内容呈现。例如,幼儿园可定时组织家长与幼儿参与的传统节日活动、传统文化手工活动等,让家长与幼儿共同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畲族文化的归属感。教师也可组织一些非遗项目讲演活动,让非遗的传承人走进校园进行现场讲演,借助家长力量促进幼儿对畲族文化的认知。另外,家园共育的形式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例如,家长可以利用特定的群共享其家族故事和文化活动等,建构时空跨越家庭交往途径。以多种不同的家园共育形式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促进非遗教育深入开展。
3. 家园合作驱动幼儿园畲族非遗传承教育的效果评估
3.1 提升幼儿对畲族非遗文化的认知与兴趣
家园合作为幼儿提供了更多接触畲族非遗文化的机会,通过家庭与幼儿园共同设计并组织的文化活动,幼儿能在亲身参与中感知和体验畲族传统文化。在家庭中,孩子们可以和父母一起制作畲族传统手工艺品、学习畲族歌舞,这种亲密的互动不仅能够加深他们对畲族文化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此外,幼儿园通过定期开展与畲族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如畲族节庆的模拟活动、传统服饰展示等,增强孩子们对畲族文化的认知。家园合作带来的文化传递,使幼儿不仅在课堂上学习畲族的历史、艺术,还能在生活中接触和体验这些文化元素,从而提升他们对畲族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
3.2 增强家长对非遗文化教育的认同与支持
家园合作不仅有助于幼儿对畲族非遗文化的理解,也促进了家长对这种文化教育的认同和支持。通过定期举办家长参与的非遗文化活动,家长不仅亲身体验了畲族文化的魅力,还能理解这种教育形式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例如,在家园互动中,家长能够了解幼儿园如何通过手工艺、歌舞、故事等形式传承畲族文化,从而加强他们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认同。家长的认同与支持进一步为非遗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不仅促进了幼儿对畲族非遗文化的学习,也推动了家园合作的良性循环。家长与学校的共同参与,使文化教育的传递更加有力,确保了非遗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3 培养幼儿的文化自豪感与身份认同
家园合作的模式使得幼儿在学习畲族非遗文化的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美好之处,这不仅提升了他们对畲族文化的认同感,还培养了他们的文化自豪感。通过家长与幼儿园的共同努力,孩子们不仅通过文化活动感知畲族的历史、习俗,还能够通过亲身体验如编织工艺、歌舞表演等形式,感受到畲族文化的鲜活与魅力。这种亲身参与的方式,能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与文化的联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和身份认同。家园合作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文化教育平台,使他们能够从小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和文化自信。
3.4 改进非遗教育质量与家园合作的深度融合
家园合作不仅激发了孩子对于畲族非遗文化的兴趣,还有助于提升非遗教育的质量。通过家校合作,丰富教材知识、让教材更具实践性。家长积极参与,尤其在非遗传承过程中进行具体指导,使非遗教育不只是课堂中的教学,更落实于生活之中,这种更为深入的内化让教育效果更显著。家校合作同样可以促进非遗教育质量的不断改进。家长们在各种文化活动中提供的意见、建议以及他们对孩子的关怀,将有益于校本非遗教育,并推动课程设置方面的更新和变革。在家校合作之下,非遗教育正逐渐发展出越来越个性化和灵活多样的形式,以更好地适应孩子学习的需要。
结语:家园合作是推动幼儿园畲族非遗传承教育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也促进了家长对非遗文化教育的认同和支持。通过家园的共同努力,畲族非遗文化能够在幼儿园教育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激发幼儿的文化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此外,家园合作为非遗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资源,通过家庭与学校的紧密合作,非遗文化教育的质量得到了不断提高。家园合作不仅促进了畲族非遗文化的传承,也推动了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实现。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家园合作模式将继续为非遗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支持,确保非遗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郑丽莉,蒋妍奕.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J].艺术生活, 2022(4):68-75.
[2]杨雪芬,周俪,祁艳,等.畲族非遗数字化传承与创新策略探究[J].旅游纵览, 2023(18):56-59.
[3]叶鑫鑫.畲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探讨[J].新丝路:中旬, 2021, 000(010):P.1-2.
[4]宋雪萍.从非遗传承角度看浙江畲族民歌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以《畲歌如画——浙江畲族风格合唱组曲》为例[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2, 20(2):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