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山海经》的东传与日本妖怪文化

作者

李佳蒙

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 浙江省杭州市 310018

摘要:《山海经》作为著名的志怪古籍,传入到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日本后,对日本文化中的妖怪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以《山海经》为创作源头,融入本国文化特色,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妖怪文化,并一直传承至今。本文通过考察《山海经》在日本不同历史阶段的流通,以及五个主要时期下日本妖怪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特点,发现在日本妖怪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山海经》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由此,从妖怪原型是否发生改变的角度,比较分析《山海经》与日本妖怪文化中的各自妖怪形象,旨在对本国妖怪学发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山海经》;日本妖怪文化;妖怪形象

一、《山海经》东传日本

《山海经》作为中国的先秦典籍,不仅为我国的志怪类书籍作品的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其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社会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对日本的妖怪文化。

1其一,古坟时代传入说。这一说法的主要文献依据是《和汉三才图会》中的一条记录:“应神天皇十五年,百济王遣使阿直岐者,贡《易经》《孝经》《论语》《山海经》及良马二匹。”2这条记录也被部分学者视为关于汉语典籍在东亚之间传播的最早文献记载。其二,奈良时代传入说。20世纪在日本的平城京长屋王宅邸遗址中,出土了正面带有“山□经曰大□”字样的木简。另外,通过考察奈良初期的官撰地志《风土记》,可以发现其各个方面都与《山海经》相似,因此有不少学者认为日本《风土记》是模仿《山海经》写成的。通过这两点,可以猜测至晚在八世纪初《山海经》应已传入日本。

3据此可知,在江户时期,还出现了刻本《山海经》。刻本《山海经》使用的是雕版印刷术,价格比抄本更加低廉,更适应庶民阶层的需求。这也表明,在这一时期《山海经》不只在上层贵族阶级中传阅,而是在整个社会民众中广泛流布,这为之后江户时代妖怪文化的发展做了十足的准备。

二、日本妖怪文化的发展历程

日本字典中对于“妖怪”的定义是在人类现有知识水平下无法得以解释的超自然现象物体。4在当代日本,妖怪文化一定程度上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不仅产生了专门的“妖怪学”,而且含有妖怪文化元素的动漫、美术、文学作品等,比比皆是。

上古时代,日本妖怪的产生主要源自于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心理。由于自然灾害的频发,以及对于这些自然现象没有科学合理的解释,长期以往,使日本人的心理形成了一种恐慌。日本妖怪的产生,旨在缓解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紧张和恐惧心理,试图对其进行合理化的解释。

平安时代,日本社会经历了多次动荡与变革,如承和之变、平将门之乱、治承之乱等,使得日本民众处于一种水深火热的处境,将希望寄托于鬼神的力量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日本妖怪文化的发展。妖怪文化开始从一种民间文化逐步转变成了为大众所承认的主流文化。

室町时代,出现了一批最早以妖怪为创作蓝本的朝廷专职画师,以及新的艺术形式“妖怪绘卷”。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妖怪画师便是被尊为妖怪画的“开山鼻祖”土佐光信(1434-1525),他创作的《百鬼夜行绘卷》对后世的妖怪画作意义重大。在画师和“妖怪绘卷”出现之前,人们对妖怪的认识并不统一,无固定的具体表现形象,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虚幻缥缈的形象渐渐清晰了起来,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

三、《山海经》与日本妖怪文化中的“妖怪”比较

(一)形象相同的妖怪

1.九尾狐

九尾狐作为传统神话中一种被人广为熟知的妖怪形象,在日本被称为“玉藻前”,虽然名字有所不同,但形象大致都被认定为是能幻化成人形的狐妖。《山海经》中曾记载到“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将九尾狐描述成有九条尾巴的狐狸。日本传说中的九尾狐也延续这一形象。

2.烛阴

烛阴又被称为烛龙,在《山海经》中是一种蛇身人首的形象,它全身为红色的斑纹,眼睛睁开即为白昼,眼睛闭上即为黑夜,并且不饮、不食、不息,被认为是上古神兽。烛阴传入日本之后,仍然保持着人首蛇身的形象。例如,在鸟山石燕《今昔百鬼拾遗·上篇·云》中,对烛阴的刻画与《山海经图》中的烛阴形象神似,都是人面蛇身,身长千里,有着浓厚茂密的头发,位于山林之间。5

(二)形象改变的妖怪

1.天狗

天狗,在中国既是指出现在夜间会发出响声的流星,意为将有不祥事情的发生;6但随着日本佛教的兴盛,天狗形象逐渐发生变化,主要有两种:一是有着尖嘴和翅膀的鸢鸟形象,它发出的叫声令人感到恐惧,这一点与《山海经》中对天狗“其音如榴榴”的描绘一脉相承;另外一种是长鼻子、手持羽扇、拥有高强法力的大天狗形象。可以知道的是,传入日本天狗经过日本本土文化的浸润,形成了完全不同于《山海经》中的妖怪形象。

2.河童

对于河童的起源,大部分学者认为是在中国河伯这个形象的基础上加以变化而形成的。河伯在中国主要表现为俊美男子的形象,但是传入日本后,不仅名字变为河童,样貌也有所变化。主要为背上有硬壳、皮肤为绿色、身高不超一米、爱恶作剧的滑稽儿童形象,正如鸟山石燕在《画图百鬼夜行》中所描绘的那样。中日妖怪形象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个性。一方面,中日之间在历史上交流频繁,这些交流促使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因而两国的某些妖怪形象具有相似性;另一方面,受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影响,传入日本的妖怪形象发生了创造性的改变。

四、结语

《山海经》作为中国古代记录志怪奇谈的著作,传入日本后,首先被日本贵族阶级所学习,随后又在庶民文化中发挥作用。它们吸收本国特色成为家喻户晓的妖怪形象,推动了当代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日本的动漫影视行业,更甚至形成文化回流对中国文化产生影响,如由网易制作并发行的日式游戏《阴阳师》。反观本是作为妖怪文化起源的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妖怪文化”,除了《西游记》《搜神记》《白蛇传》中少数耳熟能详的妖怪外,其他妖怪只能在小众的道路上发展。因而,通过研究中国文化对日本妖怪文化发展的影响,考察妖怪文化的流传和变异,从而发掘出妖怪文化的本国特色,对于构建本国的“妖怪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婷.浅析日本妖怪文化[J].知识经济,2009,(02):164+152.

[2]李文博.日本妖怪文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3.

[3]刘雪瑽.《山海经》传入日本时代再考辨[J].民族文学研究,2021,39(02):151-159.

[4]潘宁;郑爽.关于《山海经》与日本“妖怪文化”的对照研究[J].度假旅游,2019,(02):199-201.

[5]石婉秋.日本动漫对中国传统妖怪文化的传承及演绎[D].西南科技大学,2023.

[6]王昕宇.东渡的《山海经》与日本的夜行百鬼关系考[J].艺苑,2018,(05):94-98.

[7]吴弋斐;于仰飞.中国《山海经》与日本动漫妖怪文化研究[J].视听,2020,(12):223-224.

[8]小松和彦;王铁军.日本文化中的妖怪文化[J].日本研究,2011,(04):42-45.

[9]颜亚雯;李笑园.浅析日本妖怪文化的精神内核[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8):121.

[10]周英.日本儿童文学中的传统妖怪[D].上海师范大学,2011.

[11]朱井井.中日传统妖怪形象比较探究[D].延边大学,2019.

1.刘雪瑽.《山海经》传入日本时代再考辨[J].民族文学研究,2021,39(02):151-159.

2.寺岛良安.倭汉三才图会[M].东京:吉川弘文馆,1906:207.

3.濮凤娇,任晓霏.《山海经》在日本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J].汉字文化,2022,(304):94-96.

4.安小康.日本文化中的妖怪文化探究[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5,21(2):27-29.

5.张晓琳,鸟山石燕绘卷中的中国元素[J].今古文创,2023,(43):100-102.

6.姚琼,中日古代天狗形象考[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8,33(8):7-12.

李佳蒙,2000年10月10日,女,汉族,江苏省南通市,硕士在读,东亚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