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医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病人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陈婷婷
平阳县中医院 浙江温州平阳 325401
【摘要】目的:本文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中医康复护理对其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择近一年我院收治的9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常规组(49例)与观察组(50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与中医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康复效果远优于常规组,且肢体肌力与肢体功能改善更好。结论:临床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给予中医康复护理措施,护理效果十分显著,利于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可全面推广。
【关键词】中医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护理效果
临床治疗中脑血管疾病为常见疾病,其中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与致死率。脑卒中患者神经系统将受到损伤,预后则会出现肢体、意识及语言障碍,且会发生局部偏瘫等情况,患者无法自主生活,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针对脑卒中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需实施适当的护理措施,使其有效促进病人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恢复,确保预后良好发展【1】。基于此,下文将深入探究中医康复护理模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时间选择2024年1月至12月,实验对象为脑卒中偏瘫病人,共计纳入人数为99例,其中常规组病人为49人,男:女人数比例为27:22人,年龄间隔52-74岁,平均(63.42±5.37)岁;观察组病人共计50人,男与女占比为27:23人,年龄区间21-75岁,平均年龄(63.79±5.95)岁。纳入病人之间的资料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可进行比较。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检查符合脑卒中疾病诊断标准;②知晓实验,自愿加入;
排除标准:①合并糖尿病;②存在重要器官严重功能障碍;③双侧瘫痪。
1.2方法
病人入院后,均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内容包括:将病人患肢处于健肢正位,避免痉挛,且保护肩关节。伸展上肢,屈曲下肢,频繁更换其体位,避免患者肘关节僵硬、髋关节与足下垂内外旋。若病人生命体征处于稳定,可开展早期运动,给予其被动性运动,如针对肩、指、肘、膝、髋以及踝关节的伸展、外旋、内收、屈曲等。中后期则进行主动性运动,根据病人恢复情况,指导进行坐起、床上移动、握手、翻身、坐立位与轮椅转换等【2】;
观察组病人在此基础上,配合中医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如下:①对患者进行穴位推拿,其目的在于疏通经络,选择穴位包括足三里、手三里、血海、肩前、曲池、太冲、阳陵泉、合谷、解溪等,穴位按压每次时间为2分钟。再对患肢进行推拿,每次时间为10分钟,使其疏通经络及运气活血。②实施拔罐与艾灸,其中艾灸穴位选择涌泉、足三里、血海与肩前,每日艾灸1次;拔罐走罐根据病人的肌肉丰厚情况,待皮肤表面潮红最佳,每天拔罐一次;③对患者进行中药熏洗,选择桂枝、丹参、冰片、艾叶、鸡血藤、牛膝、伸筋草,将其放于熏蒸治疗仪内,熏洗其患肢,每次熏洗半小时,睡前进行熏洗【3】。
1.3观察指标
1.3.1观察两组病人康复效果,包括基本痊愈(上肢肌力4级以上,下肢肌力5级以上,肢体功能评分95分以上,可生活自理);显效(上肢肌力3级以上,下肢肌力4级以上,肢体功能评分85分以上,可进行基本的生活能力);有效(上肢肌力2级以上,下肢肌力3级以上,肢体功能评分60分以上,生活部分自理);无效(上肢肌力低于2级,下肢肌力低于3级,肢体功能评分60分以下,生活无法自理);
1.3.2观察两组病人肢体肌力恢复情况,采用Lovett6级分级法进行评估病人的上下肢肌力恢复程度;
1.3.3观察两组病人肢体功能情况,使用Brunnstrom分期进行评估。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3.0软件给予各项数据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肢体肌力恢复程度以及肢体功能,表示则用(),采用X2检验康复效果,则用(n,%)表示,当p<0.05情况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康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病人康复有效率96%(48/50),其中,基本痊愈25例,显效15例,有效8例;常规组有效率81.63%(40/49),其中,基本痊愈10例,显效17例,有效13例,观察组远远高于常规组,(P<0.05)。
2.2肢体肌力恢复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上肢平均肌力评分为(1.86±0.76)分,下肢平均肌力评分(2.36±0.89)分,两组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上肢肌力评分(4.81±1.14)分,下肢肌力评分(4.83±1.27)分,常规组上肢肌力评分(2.58±1.05),下肢肌力评分(2.73±0.94),观察组病人肢体肌力远优于常规组,(P<0.05)。
2.3肢体功能对比
护理前,观察组上肢(1.93±1.01)分,下肢(2.58±1.47)分,常规组上肢(1.88±1.03)分,下肢(2.59±1.48)分,,两组病人肢体功能均较差,(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上肢(3.85±1.42)分,下肢(4.42±1.18)分,常规组上肢(2.88±1.32)分,下肢(3.57±1.26)分,观察组肢体功能远优于常规组,(P<0.05)。
3.讨论
有关研究数据表明【4】,脑卒中病人一旦发生偏瘫,在发生的3个月内进行干预,是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最佳时间,这一过程中若给予有效的早期护理干预,可显著提升临床疗效,中医康复护理模式的应用,利于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中医康复护理模式的原理则是依据中医辨证与中医理论,通过对患者进行辩证分型,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
此次中医康复护理的实施,其中根据人体经络,对患者肢体相关的穴位进行推拿、针灸,可利于促进病人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萎缩,并有效对关节粘连进行松解,从而显著提升患者的肌力功能。该护理模式可刺激患者受损的神经元,利于恢复神经功能,促进提升肢体功能;利用艾灸以及中药熏洗,通过热力效应以及药物效果,改善患者气血、温经通络、血液循环。另外,该措施可改善病人脑动脉粥样硬化症状,对脑动脉血液循环进行有效提升,促进代偿功能的有效恢复,提升脑组织灌注量;因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穴位刺激,具有调节气血、阴阳以及疏经通络之功效,改善病人肌电活动,从而利于缩短肢体功能恢复时间【5】。基于此,本文研究数据可说明,中医康复护理模式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利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过程中,应用中医康复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可显著提升护理效果,改善其肢体功能,提升肢体肌力,有效促进其康复。
【参考文献】
[1]王身芳,林宇煌,王身林,李长君,冉希,张悦.中医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24,39(14):88-90.
[2]郭宝,苏醒,任雪芝,袁晓东,王茹.中医醒脑开窍针灸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期肢体功能恢复进程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24,41(01):58-61.
[3]邢学良,曲阳,辛贵乐,周海纯,孔莹.以针康法为主的中医整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偏瘫肢体肌力、运动功能的干预效果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4,42(04):69-73.
[4]黄亮.探讨中医艾灸联合康复训练实施在脑卒中偏瘫病人中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J].智慧健康,2022,8(15):100-102.
[5]张菊,乔航,李珂,赵静.早期康复配合中医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2,36(04):13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