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困境与优化策略
米思雨
西安音乐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1
1 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既体现在应对网络意识形态挑战的现实需求中,也蕴含于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目标里,具体可从三个维度展开:
1.1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防火墙”
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与匿名性,让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潮借“碎片化叙事“”娱乐化包装”渗透,如恶搞红色经典短视频消解英雄精神、“躺平文化”段子弱化青年奋斗意识。高校学生价值观未成熟、思辨能力不足,易被误导。网络思政通过系统化、主流化内容输出,将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转化为学生易接受的网络内容,帮助建立“信息筛选-价值判断”理性思维,从根源抵御错误思潮,筑牢意识形态防线。
1.2 推动思政教育现代化的“转换器”
传统思政教育受“课堂时空”和“单向传播”限制,难实时回应学生思想动态与社会热点需求,如面对“神舟飞天”“乡村振兴”等热点,线下课堂滞后,无法及时引导学生理解背后战略与精神。而网络思政依托数字化技术,打破物理边界,学生可通过“学习强国”等平台随时获取内容;教育者能第一时间解读热点、组织研讨,将其转化为“鲜活教材”,推动思政教育从“被动灌输”向“主动引领”转型,契合教育现代化“精准化、个性化”要求。
1.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滋养剂”
“立德树人”的核心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网络思政教育不仅传递思想价值,更注重结合学生成长需求,将“思政内涵”与“学业指导、心理疏导、职业规划”等实用内容融合。比如,针对考研学生的焦虑情绪,推出“科研工作者抗挫折故事”短视频,既缓解心理压力,又传递“坚持与担当”的精神;针对毕业生就业困惑,开设“校友职场分享”专栏,让学长学姐讲述“在岗位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历,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实现“思想成长与能力提升”的协同发展。
2 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困境
尽管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深层问题,制约其育人效能发挥,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2.1 内容供给:同质化与浅层化并存,脱离学生需求
高校网络思政内容短板显著,竞争力与吸引力不足:内容同质化突出,多数聚焦“红色故事”“政策解读”等通用主题,存在“复制粘贴”现象,未结合校史、专业开发原创内容,工科、师范类高校均缺专属案例,呈“千校一面”;内容浅层化明显,部分仅“口号式表达”或转发红色歌曲、理论条文,未结合历史、现实及学生生活深度解读,难满足思想解惑与价值认同需求;内容形式单一,以“长篇文字”“静态图片”为主,对短视频、互动 H5 等新媒介应用不足,部分思政公众号阅读量不足 100,APP 仅传课件,传播吸引力弱。
2.2 主体协同:权责模糊与能力失衡,难以形成合力
高校网络思政需多方协同,但存在“分工模糊、能力失衡”问题:思政课教师擅长理论与课程设计,却缺网络内容转化及学生思想捕捉能力,线上内容重知识点、轻现实关联,难共鸣;辅导员熟学生需求,却理论、技术能力弱,平台运营多转发通知、缺原创,且难应对网络负面情绪,易激化矛盾;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网络”意识薄弱,未将专业与思政融成网络资源,错失教育时机;学生骨干懂网络传播,却缺思政指导与创作能力,内容偏娱乐化,部分存价值偏差,难发挥朋辈作用
2.3 技术应用:表层化与形式化突出,赋能效果不足
当前高校网络思政技术应用存在明显短板,赋能效果不佳:一是技术应用较基础,多用于公众号、校园 APP 等内容发布,未借大数据分析学生行为数据以识别思想需求(如考研焦虑、环保关注),内容“大水漫灌”,精准度不足;二是技术与教育脱节,盲目引入 VR、AI 却未结合思政目标设计配套场景,如“虚拟革命纪念馆”缺教育环节,难实现沉浸式体验与思想引领协同;三是运营维护不到位,缺乏专业团队,平台常出故障,部分活动中断、APP 适配失效,既影响效果也削弱学生信任。
3 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策略
针对上述困境,需从“内容、主体、技术”三个核心维度发力,推动网络思政教育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型,构建“高质量、精准化、协同化”的育人体系:
3.1 内容创新:以“需求导向+特色定位”为核心,打造高质量思政内容体系
从需求、特色、形式三维度构建适配“需求导向+特色定位”的网络思政内容体系:需求层面聚焦学生学业、心理、就业关切,融合思政内涵与成长服务,推出“专业+思政”短视频、“思政+心理疏导”专栏,邀请校友分享岗位价值观实践;特色层面结合校史与专业打造专属品牌,理工科凸显科研攻坚精神,师范类传递教育报国情怀,艺术类以红色作品诠释主流价值观,形成“一校一品”优势;形式层面借短视频、虚拟仿真等载体具象化思想,开展主题挑战赛、开发思政游戏,提升参与度与接受度。
3.2 主体协同:以“权责清晰+能力提升”为核心,构建多方联动育人机制
明确权责分工,构建以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教师为核心的“三位一体”协同团队,形成“理论支撑-日常引导-专业补充”体系:思政课教师负责理论把关、线上专题课设计及培训,保障内容深度与科学性;辅导员承担需求调研、平台运营及研讨组织,推动理论转化为生活化表达;专业教师结合课程开发“专业+思政”内容,实现两者融合。此外,依托学生骨干开展“同龄人视角”内容创作与线上互动,建立“月度例会+年度考核”机制,将网络思政参与度纳入教师考核,为协同育人提供制度保障。
3.3 技术融合:以“精准赋能+教育适配”为核心,提升技术育人实效
通过技术赋能提升教育精准度与感染力:搭建学生思想动态分析平台,整合多渠道行为数据,借算法构建“思想画像”,针对环保关注、考研焦虑等需求精准推送资源,以“精准滴灌”替代“大水漫灌”;引入 AI 与 VR 技术,开发智能问答系统响应常见问题(如入党流程、核心价值观解读),复杂问题转接教师,同时用 VR 构建虚拟红色教育场景并配套互动环节,深化思想认知。此外,组建“思政+技术”团队,校内师生负责维护,联合企业开发功能,定期培训提升技术与教育融合能力,保障稳定运行。
4 结语
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契合数字文明特征、承载立德树人任务的系统工程,需锚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核心命题,顺应教育数字化趋势,以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破解“内容同质化、主体碎片化、技术表层化”困境。具体可构建“需求—特色—形式”三维内容机制,对接学生学业、心理、就业需求,结合校史专业打造差异化内容;搭建多主体权责明晰的协同体系,以制度明确职责形成育人合力;探索“数据驱动—场景再造—运维保障”技术路径,借大数据精准推送、VR 与 AI 建沉浸式场景。通过上述路径推动网络思政从“形式覆盖”向“高质量浸润”跃升,让网络空间成为涵育理想信念的核心场域,引导青年坚定立场、厚植家国情怀,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强国建设筑牢思想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