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运组织管理研究

作者

郑彬

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有限公司 安徽省合肥市 23000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地铁、轻轨等高效运能的公共交通工具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广泛布局。轨道交通车站作为系统的重要节点,是乘客进出系统、完成换乘的核心场所,其客运组织效率直接关系到全线网的运营稳定性和服务水平。特别是在早晚高峰时段或突发事件发生时,客运组织能力的优劣对缓解拥堵、保障安全有着决定性意义。然而,当前我国部分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在客流组织、设施配置、人员调度等方面仍存在管理不当、流程不畅、反应滞后等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客运组织管理策略,对于推动城市交通系统高效、安全运行具有现实意义。

1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运组织的现状与问题

1.1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的基本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是联系乘客与列车之间的关键节点,其客运组织主要包括售票检票、进出站引导、换乘衔接、候车服务及安全保障等环节。车站普遍采用“功能分区、流线清晰”的组织方式,合理划分各区域,结合标识导向和人流动线规划,保障客流有序运行。随着技术进步,一些城市已引入智能监控、大数据分析与客流预测系统,提升了车站组织的自动化与精准化水平。同时,不同类型车站如始发站、终点站和换乘站,其客运组织重点各异,需结合自身功能定位优化管理措施。总体来看,当前我国轨道交通车站已基本构建起相对成熟的客运组织框架,能够应对日常运营需求,但在高峰管理、换乘效率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1.2 当前车站客运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车站客运组织体系逐步完善,但在实际运营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部分车站在早晚高峰期面临严重拥堵,尤其是换乘节点人流密度过大,存在滞留甚至安全风险。换乘流程设计不合理仍较普遍,一些车站动线交叉、路径冗长,影响乘客通行效率。其次,导向系统设置不清晰、信息更新滞后也使得乘客在站内容易迷失方向,特别影响外地乘客或应急状态下的出行体验。同时,现场服务与人员调度机制不够灵活,会导致面对突发客流时应对迟缓、组织不力。总体而言,目前车站客运组织在空间利用、客流引导、信息服务和应急管理等方面仍面临明显短板,亟需在技术应用与管理机制上同步优化,提升整体运行水平与服务能力。

2 客运组织流程优化策略

2.1 精细化客流引导体系构建

有效的客流引导是提升车站客运组织效率的核心。通过引入智能化管理手段,如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预测技术,可以对车站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客流密度进行动态监控与预判,从而合理调配站内资源,提前部署引导人员和设置临时通行路径。在实际操作中,完善的标识系统和导向信息布设也至关重要,应根据乘客行为习惯设置清晰可辨、逻辑合理的指引标识,减少乘客在车站内的盲目徘徊。此外,可在重点换乘节点设置智能语音播报和动态显示屏,实时推送列车到达、车厢拥挤度等信息,引导乘客合理选择车门位置与换乘通道,进一步缓解局部拥堵现象。

2.2 高效换乘流程优化设计

多线网交汇带来的换乘需求增长,对车站空间布局和组织流程提出更高要求。优化换乘流程应从空间设计与动线安排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应根据不同线路客流方向设置分层次、分通道的换乘路径,避免乘客流线交叉造成对冲拥堵。另一方面,通过设置换乘专用通道、自动扶梯和步行引导系统,可缩短换乘时间,提高效率。在此基础上,利用智能导流系统和实时人流监测设备,可以对换乘区域人流进行精准管理,当系统检测到超限预警时,及时启动限流机制或引导乘客绕行,从而避免安全风险。同时,在客流高峰期实施分批放行机制,合理控制进出站人流密度,实现换乘高峰的平稳过渡。

2.3 车站空间布局与设施配置优化

优化车站空间布局和设施配置,是提升客运组织效率的重要保障。随着客流量的持续增长,原有车站布局在高峰期已显露出一定的适应性不足问题,特别是在站厅狭窄、通道瓶颈、功能区设置混乱等方面,容易导致人流对冲、拥堵甚至滞留。为此,应在车站规划设计阶段就充分预留扩展空间,合理划分站厅、站台、通道等功能区域,提升空间利用率。对已有车站,可通过改造扩宽换乘通道、增加出入口数量、优化安检设备布局等方式,缓解人流压力。同时,候车区与进出站口之间应设置过渡缓冲区域,避免乘客在单一区域集中等待或滞留。基础设施的配置也应紧贴实际需求,根据客流量科学配置闸机、安检门、售票机等设备,并结合实际使用情况动态调整开放数量,提高运转效率。

3 应急客运组织能力提升途径

3.1 构建高效协同的应急指挥体系

轨道交通作为大容量运载工具,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如设备故障、信号中断、自然灾害等,若无完善的应急组织体系,将严重影响客运秩序甚至引发群体性安全事故。因此,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显得尤为必要。车站管理方应制定涵盖各类紧急场景的预案,并定期开展桌面演练和实战演练,以提升人员应变能力和现场指挥水平。同时,应加强与公安、消防、医疗等相关部门的信息联动与资源共享,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实现快速响应与高效处置,最大限度

降低事故对客运组织带来的影响。

3.2 强化现场服务与人员调配机制

应急状态下的车站服务能力直接决定着乘客疏散效率与情绪稳定性。因此,应加强站内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使其熟悉突发情况下的操作流程与职责划分,具备临机处置突发事件的基本能力。在实际运作中,应设立应急小组并赋予快速决策权限,确保现场指令下达与执行及时。同时,灵活调配人力资源,根据现场客流状况增派引导人员和安全保卫力量,合理设置隔离带与疏散通道,有序引导乘客避险或分流,为后续恢复运行创造有利条件。

3.3 借助技术手段提升风险预警能力

信息化、智能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轨道交通车站的应急管理能力亟需借助技术手段实现提升,尤其是在风险预警层面。通过部署各类先进的物联网感知设备,如环境监测装置、轨道安全传感器、电梯运行监控仪和智能摄像头等,可对车站内部的空气质量、温湿度变化、电梯运行状态、站台人流密度等关键指标进行全天候、全覆盖的实时监控。当系统检测到异常数据,可立即启动联动预警机制,系统自动生成警报信息,多渠道同步推送至相关管理人员和乘客,实现快速响应和有效处置,最大限度地争取应急反应时间。同时,车站还可借助大数据平台对历史运行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建模,通过分析以往突发事件的时间节点、客流变化规律和处置效果,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从而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识别”的转变,提高整体安全防控能力和运营韧性。

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作为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客运组织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城市出行的便捷性与安全性。随着交通系统日益复杂、乘客需求日益多样化,传统粗放式管理已无法满足高效运营的现实需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车站客运组织存在的问题,从客流引导、换乘流程与应急管理三个层面提出了系统化的优化策略,强调智能化技术与人本服务理念的结合是提升管理效能的关键路径。未来,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需在持续深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融合新技术、新理念,构建更加智能、高效、安全的客运组织体系,助力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武晓雪 .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运组织的安全管理与控制浅述 [J]. 时代汽车 ,2024,(11):165-167.

[2] 孟泽 .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运组织管理研究 [J]. 人民公交 ,2024,(10):64-66.

[3] 孙 希 忠 . 城 市 轨 道 交 通 车 站 客 运 组 织 管 理 研 究 [J]. 智 能 城市 ,2023,9(04):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