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饮食安全防护背后的化学检测技术应用

作者

李焕灵

河南中测技术检测服务有限公司 河南 郑州 450000

一、引言

饮食安全关乎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食质量和安全的要求也日益提升。然而,当前饮食安全面临诸多威胁,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滥用、重金属污染等。化学检测技术作为保障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出食品中的各种有害物质,为饮食安全防护提供科学依据。深入研究化学检测技术在饮食安全防护中的应用,对于有效预防和控制饮食安全风险,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常见化学检测技术在饮食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2.1 色谱技术

色谱技术是一种分离和分析混合物的重要方法,在饮食安全检测中应用广泛。其中,气相色谱(GC)常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以及挥发性有害物质。例如,在检测蔬菜水果中的有机氯、有机磷农药残留时,GC 能够利用不同物质在气相和固定相之间分配系数的差异,实现对多种农药成分的分离和定量分析。其具有高分离效率、高灵敏度的特点,可检测出极低含量的有害物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则适用于分析高沸点、热不稳定及大分子有机物,如食品添加剂、霉菌毒素等。例如,在检测饮料中的人工合成色素时,HPLC 能够通过对不同色素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进行分析,准确确定色素的种类和含量。

2.2 光谱技术

光谱技术基于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发射或散射特性进行分析。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UV - Vis)常用于检测食品中的金属离子、蛋白质、维生素等成分。例如,通过检测食品提取液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可定量分析其中铁、铜等金属离子的含量。这种技术通常使用高精度的分光光度计,在实验室环境下操作,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则主要用于检测食品中的重金属元素,如铅、镉、汞等。它利用原子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根据吸光度与原子浓度的关系实现对重金属的定量测定,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优点。在操作过程中,样品需要经过高温蒸发,使重金属元素转化为自由原子状态,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性。此外,红外光谱法(IR)可用于分析食品的化学结构和成分,如鉴别食品中脂肪、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为判断食品质量提供依据。红外光谱仪通过测量样品对不同波长红外光的吸收情况,生成特征性的光谱图,帮助科学家识别和量化各种化学成分。

2.3 电化学分析技术

电化学分析技术依据物质在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进行检测。电位分析法可用于测定食品中的酸碱度、离子浓度等。例如,通过 pH 电极测量食品溶液的电位,从而确定其酸碱度,这对于判断食品的新鲜程度和加工过程是否符合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伏安分析法能够检测食品中的重金属离子、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它通过在工作电极上施加电压,记录电流与电位的关系曲线,根据特征峰电流和峰电位来定性和定量分析目标物质。该技术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检测速度快等优点,适合现场快速检测。此外,电化学分析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环境监测、生物医学等领域。在环境监测中,它可以用于检测水体中的污染物,如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等,帮助评估水质状况。在生物医学领域,电化学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血液中的葡萄糖、乳酸等生化指标,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数据。电化学分析技术因其高灵敏度、选择性好、响应迅速等特点,在现代分析科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三、化学检测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3.1 面临的挑战

虽然化学检测技术在饮食安全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食品成分复杂,干扰物质多,对检测技术的准确性和抗干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在检测复杂食品基质中的痕量有害物质时,基质效应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另一方面,随着新的食品污染物和添加剂不断出现,需要不断开发新的检测方法和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检测需求。此外,一些传统化学检测技术操作复杂、检测时间长、成本高,限制了其在基层和现场检测中的应用。例如,某些高端色谱和光谱设备价格昂贵,维护成本高,基层检测机构难以承担,而且操作这些设备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限制了其普及。同时,不同地区的饮食结构差异较大,这也要求检测技术能够适应多样化的样本类型,增加了检测的难度。例如,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食品,其独特的成分可能干扰检测过程,需要针对性地优化检测方法。

3.2 发展趋势

为应对这些挑战,化学检测技术呈现出多种发展趋势。一是向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方向发展,通过改进检测方法和仪器设备,提高对痕量有害物质的检测能力,减少干扰物质的影响。例如,研发新型的色谱柱材料和光谱探测器,以增强对目标物质的分离和检测效果。二是实现快速、便携化检测,开发小型化、智能化的检测设备,如便携式光谱仪、电化学传感器等,便于现场快速检测,提高检测效率。例如,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电化学传感器,可实现对食品中特定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并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实时显示结果。三是多技术联用,将色谱技术、光谱技术、电化学分析技术等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对食品中多种成分的同时检测和准确分析。例如,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GC - MS)技术,结合了 GC 的高分离能力和 MS 的高鉴别能力,能够对复杂食品样品中的多种有害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此外,还出现了液相色谱 - 原子吸收光谱联用技术,可用于检测食品中重金属的形态,为评估其毒性和风险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它们将逐渐融入化学检测技术中。通过对大量检测数据的分析,人工智能算法可以优化检测流程、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并帮助预测潜在的饮食安全风险。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食品样本的光谱数据进行分析,能够更精准地识别其中的有害物质。

四、结语

化学检测技术在饮食安全防护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色谱技术、光谱技术、电化学分析技术等多种化学检测技术,凭借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为饮食安全检测提供了有力支持。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化学检测技术正朝着更灵敏、更快速、更便捷、更准确的方向发展。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化学检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断完善检测方法和标准,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充分发挥化学检测技术在饮食安全防护中的作用,为公众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食品。同时,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饮食安全保障工作的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的饮食健康。

参考文献:

[1] 陈景周 , 梁志森 , 陈思敏 , 陈京成 , 钟新林 . 离子色谱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食品中磷酸盐形态及含量[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1-7.

[2] 伍梦凡 , 贺培欢 , 赵亚茹 , 李欣 , 陈蕴 , 任陶 , 鲁玉杰 .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作为标记物在粮食品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1-12.

[3] 陈文彬 , 石会玲 . 芜菁功能成分及其功能性食品研究进展 [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5,16(07):148-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