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德育管理中家校合作机制的优化策略

作者

黄李缘 欧阳晨曦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双语学校

引言

高中是学生身心与价值观发展的关键阶段,德育管理至关重要。家校合作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成长影响深远。有效的家校合作能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合力,为学生营造良好德育环境,推动其多方面健康发展。但当前家校合作机制存在问题,需优化完善。

一、高中德育管理中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一)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与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各具优势。学校有专业资源和教学体系,提供知识与道德教育;家庭是情感港湾,家长了解孩子个性,能给予个性化关爱。家校合作将两者优势结合,形成多层次教育合力,推动学生德育发展。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德育涵盖情感、意志、行为等培养。家校合作使学校教育在家庭延续,家长配合学校开展实践活动,关注品德表现并指导纠正。学校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制定更针对性教育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增强德育实效性

学生受家庭和学校双重影响。家校缺乏合作会导致教育理念和方法冲突,学生困惑,影响德育效果。合作则能统一目标和方法,营造积极氛围,让学生更好接受德育熏陶,提高实效性。

二、高中德育管理中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

(一)沟通渠道不畅

部分高中学校与家长沟通方式单一,依赖家长会、家访,频率低。家长会集中传达信息,缺乏针对性;家访受时空限制。信息化时代虽用邮件、微信群等沟通,但信息混乱,互动不足,效果不理想。

(二)责任分工不明确

家校对各自职责缺乏清晰界定。有些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责任,只关注成绩,对品德教育参与度低;学校有时强调主导地位,未充分调动家长积极性,导致责任推诿、工作重复或遗漏,影响合作效率和质量。

(三)合作形式单一

目前家校合作形式多为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内容围绕成绩和规章制度。缺乏创新和多样性,无法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和个性化特点,在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等方面合作较少。

(四)家长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家长是孩子第一任教师,其教育素养影响孩子成长。现实中家长教育水平差异大,部分家长缺乏科学理念和方法,如过度溺爱、简单粗暴,与学校理念方法不契合,影响家校合作和学生身心健康。

(五)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缺乏科学完善的家校合作效果评价体系。学校和家长更关注学生成绩和在校表现,忽视沟通质量、合作效果、家长参与度等方面评价。无明确指标和方法,难以监督改进,无法发挥应有作用。

三、高中德育管理中家校合作机制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沟通渠道建设

1. 多样化沟通方式

利用信息技术建家校沟通平台或应用程序。教师通过平台发布学习情况、活动通知、德育作业等;家长随时反馈孩子在家表现、问题等,实现实时交流互动。

定期开展线上家长会或视频会议,针对学生阶段发展集中讨论,设在线问答环节,方便一对一沟通解决个性化问题。

鼓励教师与家长定期电话或短信沟通,对特殊情况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制定对策。

2. 建立沟通反馈机制

在沟通平台设反馈功能,家长评价反馈学校信息和教师工作,学校据此调整改进。

教师记录沟通内容和家长反馈,跟踪解决问题并反馈结果,形成沟通闭环,确保有效性和问题解决率。

(二)明确责任分工

1. 制定家校合作章程

学校与家长共同制定章程,明确双方在德育管理中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规定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活动组织、品德评价等方面的主导责任,以及家长在家庭德育环境营造、行为习惯培养、配合学校活动等方面的具体责任,同时明确沟通协作和问题解决程序,为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2. 设立家校合作组织机构

成立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组成的委员会,统筹协调合作工作。定期召开会议制定计划方案,解决问题,监督评估工作开展情况,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有序推进,责任落实。

(三)丰富合作形式

1. 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组织亲子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增进亲子关系。

举办家庭德育故事分享会,让家长和学生交流分享,提高家庭德育水平。

开展主题家庭教育活动,学校制定方案,家长配合开展,引导学生践行道德规范,增强实效性。

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合作

建立联动机制,学校为家长举办讲座,普及知识,提高识别应对能力。

教师与家长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共同制定辅导方案,进行干预。

设立咨询热线或平台,邀请专业人员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解决心理困惑。

3. 推进职业规划教育合作

学校邀请家长中的专家、职业人士进课堂,介绍职业特点和前景,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观。

组织亲子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工作环境和要求,为职业选择做准备。

家长与学校共同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结合兴趣特长制定发展计划,提升职业规划能力。

(四)提升家长教育水平

1. 举办家长教育讲座和培训

学校定期举办讲座和培训课程,涵盖家庭教育理念、方法、心理健康、青春期教育等。邀请专家、咨询师或优秀教师授课,通过讲解、分析、交流等形式,帮助家长更新观念、掌握方法、提高能力。根据需求开设不同层次主题课程,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

2. 建立家长学习交流平台

创建交流群、论坛或线上社区,为家长提供学习交流空间。家长分享心得体会和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法,教师参与提供指导建议,促进互助成长。学校定期推荐教育资源,引导家长自主学习,提升素养。

(五)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1. 制定评价指标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沟通效果、合作活动开展、家长参与度、学生品德发展等方面。如家长信息回复率、教师与家长沟通频率质量、活动参与人数满意度、家长志愿服务时长、学生道德认知和行为习惯改善情况等,使评价更客观全面准确。

2. 实施多元评价

采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校和家长分别自评,总结改进;相互评价,促进沟通理解,提高合作质量;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估,提供专业意见建议,为改进工作提供参考。

3. 运用评价结果

将评价结果与激励机制结合,表彰奖励表现突出的教师、家长和班级,如评选“优秀家长”“家校合作先进个人”“优秀家校合作班级”等,激发参与积极性。同时分析问题不足,制定改进措施,优化合作机制,提高效果质量。

四、结论

高中德育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机制意义重大。通过优化策略,加强沟通、明确责任、丰富形式、提升家长水平和建立评价体系,可解决现有问题,提高合作质量和效果,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德育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学校和家庭应不断探索创新,协作配合,推动德育工作深入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文献引用:

[1] 张华 . 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45 - 60.

[2] 赵强 .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D]. 上海师范大学 ,2022.

[3] 孙晓 . 提升家长教育素养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J]. 继续教育研究 ,2022(05): 67 - 70.

[4] 周林 . 家校合作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J].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23(06): 34 -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