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班主任劳动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张慧慧

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外国语学校

劳动素养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个方面。在初中阶段,初中要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把劳动作为提高学生整体素养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开展校园美化、社区服务等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价值,进而使他们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在此基础上,初中要重视对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将其与课程的教学内容相融合,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劳动精神的继承,通过讲述劳模故事、开展劳动主题班会等方式,让同学们养成积极的劳动心态,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新时期青少年打下良好的根基。

一、深化劳动观念引导,筑牢学生思想根基

劳动观念是劳动教育的精髓,而初中时期正是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班主任要有计划地进行指导,让学生树立起“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伟大、劳动美丽”的意识。建立“理论 + 案例”的认识系统,通过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开展“劳动讲堂”,将“劳动与人类文明”相关内容相融合,剖析快递员保障民生、农民保障粮食安全、科研人员突破科技瓶颈等各方面劳动者的作用,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的形式,邀请父母中的环卫工人、初中、工程师等走进班级,分享劳动经验与职业成就感,打破“体力劳动低人一等”“脑力劳动无需动手”的认知误区。举行“劳动价值辩论会”,针对有争议的问题,如“学习好的同学能不能不劳动”“网红直播是否属于劳动”等,让同学们在思考的过程中明白:任何一种劳动都是有价值的。在五一劳动节期间,举办“我眼里的最美劳动者”摄影展,让同学们在展示与讲解摄影作品的过程中加深对劳动的认知[1]。

二、强化劳动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实践技能

提高劳动能力需要通过实际活动来实现,班主任要根据初中生的身体和心理特征,通过“基本 + 扩展”的分级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打牢基本的劳动技能,把学校和家里的劳动提炼成可操作的“技能清单”;在学校里,把每个班的劳动任务分成“桌面消毒”“垃圾分类和投放”“绿植养护”等,在每个学期开始时都会进行“值班技巧训练”,由班主任们演示一遍,然后用“师徒结对”的方式,让熟练学生教新学生,保证人人掌握;在家庭方面,制定“每周劳动时间表”,要求七年级的孩子能够叠被子、整理桌子,八年级的孩子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打扫卫生,九年级的孩子可以自己完成家庭大扫除,每周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劳动成果 [2]。同时,班主任还可以在班级里设置一个“技能之星”光荣墙,定期公示进步突出的学生案例。充分利用校园资源,成立“劳动实践社团”,如与生物学实验室联合成立“班级种植角”,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记录播种、施肥、收获的全过程,并通过对植株的成长进行观测,掌握松土、浇水、病虫害防治等技巧,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强化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注重劳动习惯养成,塑造学生良好品质

良好的劳动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通过“系统规范 + 细节指导 + 不断加强”,来使其变成学生日常的自觉行为。班主任可以构建日常劳动规范体系,制定《班级劳动公约》,确定岗位、标准、时限等原则,把各个岗位的职责落实到个人,在相应的地方贴上“岗位说明书”,使同学们知道“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实行“家校互动监管体系”,设计“劳动习惯回馈册”,让父母记录孩子每周的家庭劳动表现,班主任每周都会阅读和书写一份评论,对于那些能够“主动分担家务”“在劳动中找到并解决问题”的同学,在班级“劳动成长树”上贴星奖励,实现“在学校里督促 + 在家里培养”的教育闭环[3]。抓住劳动中的细节教育,例如当同学们在做清洁劳动的时候敷衍了事,教师不要仅仅是训斥他们,要引导他们把“仔细清扫的地方”和“随便清理的地方”进行比较,使他们能够直观感受“责任”的重要性。通过长期规范和具体指导,使劳动由“被动要求”变为“主动自觉”,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

四、弘扬劳动精神培育,激发学生奋斗热情

劳动精神是对劳动教育的一种升华,班主任要用具体的载体,使同学们感受劳动的内涵。班主任可以建立一个“多维示范库”,除了教科书上的模范人物外,还可以在学校中寻找“隐形榜样”,比如坚持早半个小时来打扫教室的班长、主动帮助学生修复破损的桌子和椅子的技术达人,用身边同学的力量来诠释“爱岗敬业”。每个月定期举办“劳动挑战日”活动,设立限期清理杂物库房、以小组协作方式进行文明建设等活动,并在此过程中让同学们学习“新农人直播助农”的创意思维,例如拍摄一段关于“战胜困难”经历的小视频,体验“艰苦奋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学期末举行“劳动精神成长展览”,同学们通过手账和照片等方式,展现他们由“怕劳动”向“爱劳动”的变化,并从中提取了“奉献”和“坚持”等一系列的劳动精神品质,使劳动精神由抽象理念变为可感知、可操作的发展动力,激励每位同学力求成为劳动精神的传承者与践行者 [4]。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班主任劳动教育实施策略,需要在深化劳动观念、强化能力培养、注重习惯养成及弘扬劳动精神等多个层面来进行,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班主任要做好劳动教育的带头人,用创造性的实践方式,来调动同学们的劳动积极性,让劳动成为学生全面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基石。

参考文献:

[1] 王锦纯 .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劳动教育新课堂模式探索 [J]. 课程教学研究 ,2025,(03):65-69.

[2] 臧增运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策略 [J]. 华夏教师 ,2025,(08):18-20.

[3] 黄睿智 .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劳动生活化课堂的构建思考 [J]. 新智慧 ,2025,(07):1-3.

[4] 胡晓华 .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劳动课程校本化特色实施策略 [J]. 辽宁教育 ,2025,(02):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