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学:高校教师角色转型与教学实践路径探析
杨雪
武汉商学院
1 背景介绍
近年来,以豆包、deepseek 等为典型代表的大型语言模型实现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这也意味着生成式人工智能迈入了高速发展的爆发期。其在自然语 模态交互方面所具备的强大能力,正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的变革机遇,外语教学自然也无法回避这场技术革命带来的深刻改变。长期以来,高校外 普遍存在着个性化教学欠缺、真实语境不足、学生学习动机难以维持以及优质教学 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不过,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对传统外语教师的角色发起了严峻挑战。当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高效完成部分基础性、重复性的教学工作时,教师的核心价值就需要重新界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深入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为外语教学提供支持,系统分析高校教师怎样有效实现角色转变、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方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外语教学融合的研究现状
生成式智能技术,正引发外语教学模式的改变,诸多研究表明,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自然语言处理、多模态内容生成以及跨文化模拟等能力,在个性化学习、沉浸式体验以及智能反馈等方面呈现出明显长处。Barrot(2023)的研究发现,AI 工具可依据学习者需求设计写作练习,但同时也告知可能让学习者形成对其的依赖。在增强语言技能层面,Adiguzel 等人(2023)觉得,ChatGPT 可作为交流搭档实时矫正发音;而 Speakable.io 在2024 年所做的企业研究显示,AI 能迅速针对口语和写作给出个性化反馈,极大减少了教师批改作业的压力困扰,就教学辅助而言,AI 可自动生成教案、课堂活动以及测验题,豆包这类工具还可对主观作文打分并生成评估的报告,进一步增进了评估的效率。
2.2 人工智能时代外语教师的角色转型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学内的 次深度的改变,从以往的“知识传授者” (2024)的研究表明,借助 AI 去处理诸 设计和跟学生互动方面。Moorhous 与 K 只依靠单一的讲授样式。为顺利实现这种 伦理判断能力,Sayici 等人(2025)的研究 具合理整合,教师借助AI 开展教 和交流适宜性上的缺漏。教师的专业角 织者、AI 工具的协同引导者,甚至成为价 点(Moorhouse & Kohnke,2024 ;Sayici
,2025)。
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多数聚焦在 AI 技术的即时辅助功能上,对其在长期教学效果、学习迁移和深层语言发展方面的影响,依然缺少系统的追踪与量化测评;就AI 生成内容的文化适配性、语用合理性等相关问题,仍未形成清晰的评价衡量标准;教师在教学里如何达成人机协同、平衡技术运用与教学价值的关系,依旧需要进一步探讨。
3 高校外语教师角色转型与应对策略
3.1 教师角色转型的必然性与核心内涵
伴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步嵌入教育体系,高校外语教师的角色正面临新挑战及重塑调整,传统采用知识灌输形式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现阶段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期望;AI 工具在内容生成、语言回应、课堂交流互动等方面能力变强,也引导教师重新琢磨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定位。
鉴于这一背景形势,教师从“知识传递者”转型为“学习引导者”和“学习环境设计者”已成为一种潮流,这一转变并非普通的角色替换现象, 是体现于教育理念、教学目标和操作措施等多个维度里,教师不再是课堂知识的核心,而是需打造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构建,承担起“学习架构师”的事务。依靠 AI 工具处理重复性事务后, 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情感支持、思维引导和个性化辅导里,成为带动深度学习的“学习伙伴”。 在以数据为驱动的教学环境里,教师同样需具备一定的学习分析相关能力,可以凭借学生的学习数据实施动态调整,达成更精准的教学抉择。
这一转变的实质,并非是将教师的作用否定掉,而是激励教师从“教知识”过渡到“教思维”,从“讲释内容”走向“提升综合能力”。
3.2 教师角色转型的具体表现
角色转型在实践中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在教学设计上,教师需要重新构建课程内容,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融入项目式学习、混合式教学等新的教学形式中;在课堂实施上,教师的角色变成了学习活动的 “导演”,通过智能终端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节奏;在评价改革上,教师需要建立人机协同的评价体系,既利用智能工具处理客观指标,又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文化理解等高级能力的质性评价;在专业发展上,教师需要形成 “T 型” 能力结构,在保持学科专业深度的同时,拓宽技术整合的广度。
3.3 教师角色转型的应对策略
要实现教师有效的角色转型,需要构建三个维度的支持体系:在认知方面,通过校本培训、工作坊等形式更新教育理念,重点培养 教师的“技术赋能教学” 的元认知能力;在实践方面,建立 “设计—实施—反思” 的循环机制,鼓励教师以课程为单位开发人工智能应用案例;在制度方面,完善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体系,将智能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纳入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的指标中。尤其重要的是,教师要保持教育的主体意识,在利用技术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坚守教育的人文本质。
4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学的实践路径探析
4.1 个性化学习的实践路径
实现个性化学习需要建立 “需求分析—源适配—反馈优化” 的闭环系统。教师可以通过前期测评收集学生的语言水平、学习风格、文化兴趣等信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不同层次的教学资源。比如,为视觉型学习者提供图文结合的语法解析,为听觉型学习者制作情景对话音频。智能学习系统能够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当发现学生在虚拟语境交流中出现文化误解时,会自动推送相关的文化案例库,并提醒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
4.2 创设沉浸式真实语境
构建沉浸式学习环境,是提高外语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中,教师可借助虚拟现实(VR)、语音交互等多模态技术,建造尽可能贴近真实交际场景的语言环境,比如在针对“模拟联合国”主题的教学里,教师可以依据 AI 生成的英文立场陈述开展后续活动,要求学生扮演不同国家代表,以全球变暖议题为中心展开即兴辩论,这类活动不仅可以磨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增强了他们面对陌生语境时的表达自信。教师也可以依照教学的内容,调整 AI 所生成语料的难度与语体样式,保障学生接触到与年龄相符且真实的语言材料,在授课过程里,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去反思不同文化里的表达差异,比如说在中西方商务谈判的实际语境中,怎样处理礼貌、直接性与立场模糊等语言策略表现出的差异。
4.3 提升教学效率与辅助教学
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在授课与评价的全阶段得以应用,智能终端可实时收集课堂上的互动数据,借助情绪识别技术知晓学生的参与情形;在课后的评价阶段,系统会自动生成包含知识点掌握状况、学习行为分析的个性化报告,但必须要强调说明的是,教师应树立“人机协作”理念,批改作文的时候,先由智能系统去标注语法方面的错误,再由教师主要剖析文章的逻辑结构与思想厚度。
4.4 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目前高校外语教 显提升,教师可依照“认知—体验—反思” 性思维。AI 可为学生供给丰富的文化案例 观念”的时候,可以由 AI生成具体讨论 西文化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质疑为何 的语境里,“直接表达”更易被认可, 重要的是,教师需引导学生把 AI 生成的文 辩论等方式把自己的跨文化理解表达出来,从而切实实现语 能力的延展
挑战、反思与展望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也让教师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技术应用方面,主要面临三个矛盾:一是算法黑箱跟教育透明之间存在着冲突,AI 生成内容有时候可解释程度低,或许会影响教学可信度;二是工具理性跟价值之间的平衡未达成,过度依赖技术说不定会削弱人文教育;三是数据驱动与隐私保护相互之间的矛盾,收集学习行为数据大概会引发伦理层面的争议,在教学实践的范畴内,教师应留意“技术异化”隐含的风险,防止把复杂教学流程简单化为算法匹配,同时也应防止学生对技术过度依赖,丢掉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教师应对这些挑战可以采用“技术向善”的原则,搭建“教育—技术—伦理”的三角平衡模式:一直把控教学过程的主导权;对生成内容开展多次核实;在技术实践中融入情感关怀。教育管理者应搭建智能教育产品的准入体系,制订包含内容精准状况、文化恰当程度、算法公平性等方面的评定准则,尤其需要特别去强调的是,需组建家校社协同监管体系,借助家长课堂、社区讲座等途径提升各方对技术伦理的认知。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 来技术不只是局限于语言生成,而是在多 能力的不断进步,人机交;AI 系统将展现出更强的言难度,促进更细腻的教学反馈 课堂上做出更具情感体贴的教 的精心推荐、以任务为中心的社 —反馈—再建构”的更为显著,他们不再属于信息的传 特别是在批判性思维、文化理解等 可替代的价值
6 结论
本研究把目光聚焦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影响,思索其产生的机遇与挑战,AI 的介入不仅使教学工具和形式更加多样,也对教师承担的角色赋予了更高要求,教师的角色转变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逐渐经历“技术适应—教学再造—理念更新”的动态发展轨迹,在这一流程里面,能力提升、教学设计、人机协同以及价值守护搭建起转型的基本路径。
更重要的是,外语教学不只是聚焦于语言能力的培养,更是价值理念、文化领悟与跨文化沟通本领的塑造,在推进技术融入相关事务的过程里,要始终维持对教育本质的清醒觉悟,努力在“效率”跟“温度”、“算法”跟“判断”、“数据”跟“人文”之间求取平衡。
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外语教学的深度结合会催生新的教育生态模式,教师需要用更加开放、审慎的心境面对技术变革,坚守“借助技术提升效率、以人文指引方位”的发展原则,自觉成为智能教育时代的领路人与赋能者,引导学生在人机互助的学习环境下成长为具有语言能力、文化意识以及批判思维的全球公民。
参考文献
[1]Adiguzel, T., Kaya, M. H., & Cansu, F. K. (2023). Revolutionizing education with AI: Exploring
[2]the transformative potential of ChatGPT.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15(3).
[3]Aldawsari, R. (2024). Rol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4]Teachers. Library of Progress-Library Sci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Computer, 44(3).
[5]Barrot, J. S. (2023). Using ChatGPT for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Pitfalls and potentials.
[6]Assessing Writing, 57, 100745.
[7]Lee, S., Choe, H., Zou, D., & Jeon, J. (2025). Generative AI (GenAI)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8]systematic r Environments, 1-25.
[9]Moorhouse, B. & Kohnke, (2024). The effects of generative AI on initial language teacher
[10]education: The of teacher educators. System, 122, 103290.
[11]Sayici, S., & Aydin, S. (2025).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12]Teachers’Perspectives. Online Submission.
基金项目:2025 年校级科研项目《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外语教师的角色重塑与教学实践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5KY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