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人职匹配” 的高职院校分类精准育人模式

作者

梁本来 丁铁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中山 528400

0 引言

随着高职院校录取方式的不断革新,生源结构变得复杂化、多元化,招生对象包括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和社会人员等。其中高中毕业生包括含高考统招生和提前单招生等,中职毕业生包括对口单招生(三二分段)、普通中职生(3+ 证书类)等,社会人员包括退役军人、失业职工、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导致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人才培养过程面临着挑战[1]。

1、复杂生源背景下高职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研究现状

新一代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知识难度较大,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更新迭代较快,其人才培养相比其他专业更容易出现知识技能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特别在复杂生源背景下,亟待破解“同质化培养”困境[2,3]。

美国学者帕森斯率先提出了“人职匹配”职业指导理念,即提倡个人的能力、兴趣等与职业对人的要求之间的一致性。文献 [4,5] 提出科学分析“人职”匹配关系,实现岗位要求和学生实际素质能力两个层面的匹配计算,为学生推荐最佳匹配的岗位类型,是实现“分类培养、精准育人”的前提。

文献 [6,7] 提出“大类招生,分类精准”的育人模式,分析复杂生源背景下,考虑到生源结构的多元化,不同生源的差异性,新生入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课程学习后,再根据兴趣志向、技能特长、综合素质等,科学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分类精准育人。文献 [8,9] 提出“分类培养”的课程体系,复杂生源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要在上层构建设计好整个课程框架体系,进而对课程规划设置采取指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强的模块化设计,根据教学需求递进层次及其阶段,对课程细分模块。

以上文献针对复杂生源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困境,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但仅针对复杂生源进行多元化培养遇到的局部问题进行研究,未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成果。事实上,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化、动态化的过程,涉及多个相互关联、循环迭代的环节。本文将从构建“人职匹配”大数据仓库,组建校企混编教师团队,实施分类精准育人模式,形成分类培养课程体系等几个方面系统地介绍基于“人职匹配”的高职院校分类精准育人模式。

2、基于“人职匹配”的分类精准育人模式概述

2.1 合理设置专业职业面向

以大数据技术专业为例,深度调研珠三角地区大数据技术产业,合理设置专业职业面向如下。

表1、大数据技术专业职业面向

2.2 科学构建“人职匹配”大数据仓库新生入校后,第一学年统一学习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通用基础课程,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收集并精准分析不同学生的兴趣志向、技能特长、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构建“人职匹配”大数据仓库,用于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岗位群和实践岗位。

图 1、构建“人职匹配”大数据仓库

2.3 基于“人职匹配”大数据仓库,分类精准育人

第二学年,基于“人职匹配”大数据仓库,科学指导学生按岗位群分类学习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第三学年初,科学指导学生进一步按照岗位分岗参加项目实践及岗位实习。

3、分类组建校企混编的教师团队

3.1 组建岗位群教师团队

大学科技园于 2022 年被认定为省级大学科技园,科技园占地广阔,功能完备,包括高新企业孵化、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以及创新孵化基地等核心功能。依托大学科技园入驻企业,组建校企混编的岗位群教师团队,按岗位群分类讲授专业核心课程,并在方案制定、标准制定、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实践指导等方面深化校企合作。

表2、依托大学科技园组建岗位群教师团队

3.2 依托校外合作企业,组建岗位实践指导教师团队大数据技术专业与京信科技、泰迪科技等知名对口公司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依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企业工程师为主,校内专业教师为辅,组建校企混编的岗位实践指导教师团队,分岗精准指导学生的实践项目,并在标准制定、项目设计、实践指导、实践考核、双师培养等方面深化校企合作。

表3、依托产业学院组建岗位实践指导教师团队

4、“院园共育、四阶递进、分类培养”的精准育人模式

第3-4 学期:基于“人职匹配”大数据仓库,科学指导学生按照岗位群分类,在岗位群教师团队的讲授下,学习专业核心能力课程。

第5 学期:基于“人职匹配”大数据仓库,科学指导学生进一步按照岗位分岗,在岗位实践指导教师团队的指导下,掌握岗位核心技能。

第6 学期:分批分岗,将学生安排在校外对口企业进行岗位实习,提升实际工作能力。

5、“岗位引领、专创融合、分类培养”的课程体系

调研市场最新需求,融合对应的职业标准,形成以大数据技术岗位群为导向的“岗位引领、专创融合、分类培养”的课程体系,全程融入课程思政、职业标准、双创教育等元素,实现“创业”、“就业”、“升学”等分类精准的人才培养。

6、结语

本文以大数据技术专业为例,分析复杂生源背景下的生源结构及学情现状,构建“人职匹配”大数据仓库,组建校企混编教师团队,实施分类精准育人模式,形成分类培养课程体系。该育人模式可以有效破解复杂生源背景下高职教育“同质化培养”困境,实现人人成才,人人出彩。

参考文献:

[1] 王杨, 顾准.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高职专业群分类精准育人路径探究[J]. 高教学刊,2024(11):160-163.

[2] 齐攀 , 庄越 , 陈玉琪 , 等 . 高职信息技术专业群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2020,(32), 69-73.

[3] 梁本来. 扩招背景下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分类精准育人模式[J]. 计算机教育,2023(01),154-158.

[4] 李桂贞. 基于大数据的高职院校分类精准育人路径研究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4):91-96.

[5] 刘清 , 杨忠明 , 邓幸 , 等 . 基于教育大数据的人才精准培养研究 [J]. 数据 ,2022(1):130-132.

[6] 赵竹 , 王忠楠 , 李云飞 . 高职扩招百万背景下“1+1+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J]. 教育与职业 ,2020(24):56-61.

[7] 姜建华, 曾文权, 龙立功, 等. 高水平专业群“大类招生、分类精准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9):19-23.

[8] 郑海清, 廖大强. 高职信息类专业“技能菜单式”分层分类教学探索[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3(9):60-63.

[9] 李冠源 , 李冬娜 , 王丽 . 高校双创教育全面推进的实施路径探析 - 基于美国三所典型高校双创教育的经验借鉴 [J], 江苏高职教育 ,2021,21(3):5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