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融入农业院校农业工程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李睿 张檬月 宗全利 李翠锦
东北农业大学 工程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东北农业大学 食品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青岛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青岛 266109 青岛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青岛 266109
一、绪论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1],特别是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文化传承与精神力量上具有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肩负着传承黄河文化的责任。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体系和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在“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背景下,高等教育亟须改革创新,将黄河文化融入农业院校课程思政教学中,能够在突显现代科技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增强新时代农业教育的文化认同感,并注重区域文化的结合。
然而,教学资源不均、融入黄河文化效果不佳、实践教学不到位等是当前课程政治教学的普遍问题。结合新农科建设背景,促进学生对农业产业、农村发展以及文化自信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创新育人方式,增强黄河文化的深度和实践性,促进农业技术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提升黄河文化在农业院校的教育成效,在课程中传递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都是当务之急,把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2]。
二、农业工程类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针对东北特色和面临的农业问题(如水土保持、寒区农业等),通过思政教育的农业工程课程,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以创新的方式在教学中融入黄河文化的精髓,以全球视野培养新型农业工程人才,促进学生的文化认同和社会责任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三、课程思政与实践育人体系的融合
( 一) 黄河文化的多维解读与现代转化
对于思政课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之一,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文化精华。黄河文化中的生态保护与协同治理理念,为增强学生绿色发展理念和责任意识的思政课注入了新的内容。
( 二) 高校思政课改革创设模式
新时期的文化传承,既是对原有文化形式的传承,也是创新发展文化精神的需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政课的核心任务[3]。黄河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能够为思政课实践“以文育人,以文育人”提供重要的支撑,黄河文化对思政课的教学思政课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有关黄河治理历史与成就的讲解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历史感。
( 三) 黄河文化的创新转化
1. 治黄精神与农业发展
学生通过对黄河历史知识的学习能够了解在农业和工程如何践行绿色的发展及可持续发展原理,黄河流域的治水经历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中国文化最核心的中国文化核心,黄河文化能够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文化纵深的深厚底蕴,为农业院校的课程建设夯实文化根脉,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时代特色,是我国农业院校课程建设的基础所在。
2. 生态智慧与绿色农业
指导广大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黄河治理中提出的生态智慧为农业工程类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传承创新黄河文化尤其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为农业院校思政教育、促进学生绿色发展意识的提高提供了丰沛的思想资源。黄河文化在新时期创新发展的同时,为黄河流域的优质发展提供智慧支撑,既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四、黄河文化在农业院校课程思政中的实践
( 一) 黄河文化课程思政资源体系建设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中的思想政治要素(如奉献精神、斗争精神、宽容精神等),形成可供各类课程使用的思政案例资源库。促进线上线下资源整合,促进黄河文化教学资源共享,结合最新技术(如人工智能、数字化平台)。帮助学生了解黄河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学生通过案例研究、课堂讨论等方式增强文化自信和生态文明意识。
( 二 )“CDIO-E”教育模式
利用 CDIO 工程教育理念,包括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和评价(Evaluate)五个阶段 [4],系统地将黄河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教学。通过“进案例、进课堂、进实践”三步走,将黄河文化理念、精神和创新精神全面渗透到课程中。
( 三) 校外实践融合
组织学生参加农业实习和黄河流域水利工程项目,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在课堂上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如农业科研基地、地方农企合作基地等)建设实践平台,在社会实践和农村振兴工程中嵌入思政元素,促进农业工程学生在实际工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 四) 文化活动建设
利用节日、纪念、美术作品等资源,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在校园内举办黄河文化主题活动。展现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核,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通过鼓励学生讲述黄河流域治水的历史和人文故事。
( 五 ) 创设 PDCA 闭环评价机制
创建科学、合理、多元的黄河文化考核评价机制,以 PDCA 流程为基础,确保黄河文化在课程思想政治中的有机融合实施。除了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外,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自评、互评环节,提高课程思政考核的有效性和全面性,从多角度考虑学生的情绪、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推动课程考核方式的多样化[5]。
五、结语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进一步促进农业院校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新时期农业人才,黄河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将得到进一步促进。今后要进一步深化黄河文化与农业工程类课程政治教育的融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农业工程技术创新型人才,在绿色发展、文化自信方面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我们将为社会主义工程类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唐艳 .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听障大学生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策略[J]. 体育视野 ,2022,(24):38-41.
[2] 韩明娟 . 黄河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研究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8(28):149-154.
[3] 焦红强 . 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代价值探析 [J].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36(03):81-85+91.
[4] 徐波 .“课程思政”理念下中职《电子商务基础》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D]. 贵州师范大学 ,2023.
[5] 孙文杰 . 黄河文化有机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4,38(01):70-73+86.
基金项目:黄河文化融入农业院校农业工程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23GJYBB019) 研究中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