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雨季公路排水养护的实用方法

作者

董永红

渭南市公路局富平管理段 711700

引言

公路作为交通运输的关键基础设施,其正常运行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和公众出行安全。雨季来临时,大量降雨极易造成路面、路基及边坡的水害问题,而排水系统的运行状况则成为影响安全的关键因素。因此,针对雨季特点开展系统性排水养护工作,是提升公路抗灾能力、保障运行安全的重要环节。

1 雨季公路排水问题的常见类型及成因分析

1.1 边沟、截水沟淤堵造成排水不畅

边沟和截水沟作为公路沿线最基础的排水设施,承担着收集并引导地表径流的重要功能。然而在雨季前后,这些沟渠极易受到泥沙冲刷、植被生长、落叶及垃圾堆积等影响,导致淤积严重,甚至完全堵塞排水通道,造成雨水在路基附近或路面边缘聚集,进而引发局部水浸、边坡侵蚀或边沟溢流等问题,对公路结构和交通安全带来较大威胁。

1.2 涵洞、管道沉降或损坏导致排水能力下降

涵洞和排水管道多为公路纵横方向的雨水输送通道,一旦出现结构沉降、接缝开裂或管身破损,便会极大削弱排水能力,形成“瓶颈”区段。常见原因包括施工质量问题、车辆长期重载影响、地基不均匀沉降以及多年未检修维护等。这些问题在雨季表现尤为突出,导致排水不畅甚至倒灌,部分路段可能因积水无法排出而形成积水坑或洪水泛滥,严重时还会损坏公路基础结构。

1.3 路基结构渗水、积水引起软化或坍塌

路基是支撑整个路面结构的核心部分,其稳定性直接关系到道路的安全运行。雨季期间,大量雨水易通过裂缝、沉陷区域或排水不良部位渗入路基内部,使土体含水率显著上升,特别是对黏性土路基或填方路段来说,极易引发软化、沉陷,甚至造成局部塌陷和滑移。

1.4 路面排水坡度不合理或破损积水

公路路面的横坡和纵坡设计应确保雨水能够迅速排离路面,避免形成积水滞留。然而在实际运行中,部分路段可能因设计坡度不足、施工误差或长期运行造成路面沉陷、车辙形成,影响排水路径,导致雨水无法及时排出。破损的路面结构还可能形成“积水洼地”,在降雨时迅速积水,不仅影响车辆正常通行,还可能引发“水漂”现象,增加交通事故风险。

2 雨季排水养护的实用方法

2.1 排水系统雨前巡查与清淤维护

在雨季到来前,开展系统性、全面性的排水设施巡查和清淤作业是防患未然的关键。对边沟、截水沟、涵洞、暗管、检查井等部位进行细致检查,清理堆积的淤泥、杂草、垃圾等堵塞物,及时疏通水流通道。对于存在结构隐患或破损的排水构件,应提前修复或更换,确保其在强降雨条件下能维持良好通水能力。此举不仅提升排水效率,也可有效延长排水系统使用寿命,降低雨季突发积水的风险。

2.2 增设与优化排水设施

针对排水薄弱和积水高发路段,应科学增设必要的排水设施,如设置侧沟、渗井、盲沟或泄水孔等,提升区域排水能力。同时应对现有排水系统进行优化调整,如调整沟渠断面尺寸、改善坡度设计、修复变形管道,确保排水系统匹配当前交通负荷和自然条件的变化。通过合理布局与结构改进,不仅可增强整体排水功能,还能提升抗灾能力与路段安全性。

2.3 重点路段的专项管控

对易涝、滑坡隐患高、地势低洼或交通密集的重点路段,应采取专项养护与动态监控措施。设置排水监测点或警示标志,安排专人定期巡查,确保在降雨过程中能实时掌握排水状况。在强降雨前后还应重点检查该类路段的排水通畅情况,必要时提前设置排水导流通道、临时围挡或沙袋阻水,防止雨水侵入道路核心区域。专项管控可实现资源精准投放,提高雨季养护工作的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

2.4 应急处置机制建设

为有效应对突发性强降雨及排水系统失效等情况,需建立完善的排水应急响应机制。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明确处置流程、人员职责和响应时限,并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与设备,如水泵、沙袋、铁锹、警示灯等。同时组建快速反应小组,确保在突发排水问题发生时可迅速到场处理,最大限度减少雨水对公路结构和交通的影响。通过常态化演练与信息化调度,提升应急处置的反应速度与执行力。

3 典型案例分析

3.1 某地区国道在雨季排水养护中的成功做法

某省份一段国道为例,该路段穿越丘陵和低洼地带,雨季积水和边坡水害问题频发。当地公路管理单位结合多年经验,建立了“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的三位一体养护机制,并在高风险区段提前安装高位监测摄像头和积水传感器,实现远程监控预警。同时,对边沟和涵洞每年定期清淤两次,强化通水能力,针对低洼处增设了渗井和导排沟。通过标准化的养护流程和信息化手段的结合,该路段在连续两年强降雨中未发生因排水问题导致的交通中断或路面损毁,体现了科学养护的显著成效。

3.2 故障排查与快速处置实例说明

在2023 年一次强降雨期间,某山区一段省道出现突发性涵洞排水不畅,导致水位快速上涨,严重威胁行车安全。养护部门接报后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派出机动抢险队伍携带抽水设备、铁锹、警示标志等工具赶赴现场。现场排查发现涵洞出口被泥石流阻塞,导致雨水倒灌,现场人员迅速实施导流、清障和抽排水作业,仅用 3 小时便恢复正常排水。此次处置得益于应急预案的完善和队伍训练有素,不仅避免了道路封闭,也防止了次生灾害发生,展示了高效应急响应在实际雨季养护中的关键作用。

4 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

4.1 管养体制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

当前部分地区公路排水养护工作仍存在管理职责不清、部门协调不畅的问题,特别是在农村或县乡公路层面,往往面临“管养分离”、权责模糊的情况,导致雨季排水问题难以及时处理。同时,养护资金投入长期不足,一些排水设施老化严重却得不到及时修复或更换,影响整体排水能力。缺乏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也限制了现代化排水设施和新技术的应用推广。

4.2 养护设备与人员专业性不足

在实际操作层面,一些基层养护单位的排水养护设备配备不足,仍依赖人工巡查与手工清淤,效率低、反应慢,难以应对突发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同时,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排水工程知识和应急处置能力,面对复杂问题常难以精准判断与处置,降低了排水养护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4.3 建议加强统筹规划、技术培训与信息化支持

为提升雨季排水养护能力,应推动建立统一的公路排水养护责任体系,强化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同时,加大财政投入用于排水设施改造与日常维护,保障工作可持续开展。在人员建设方面,定期组织排水技术专题培训,提高养护人员的理论水平与实操能力。此外,应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如遥感、传感器监测、GIS 系统等,实现排水隐患的精准识别与动态管理,推动公路排水养护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结语

雨季公路排水养护工作是道路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环节。面对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与交通压力,需要持续优化排水系统设计,加强雨前预防性养护与应急响应机制。通过推广实用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应用,提升整体排水能力,切实减少水毁风险,为道路通行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江为志 . 一种公路用重载排水平交道口结构 :CN202321681144.9[P].2023-11-24.

[2] 朱晓颖 . 一种诱导式路基横向排水施工方法 :CN201810913466.9[P].2018-12-11.

[3] 陈少文 , 田卿燕, 张彦龙, 等. 高温多雨地区公路水文地质特征与水害治理关键技术研究[Z]. 广东华路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