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探讨

作者

岳佳鑫

拉萨市第二中学

一、发掘生活中的素材

知识源于生活,最终也将会应用于生活。教育是以现实生活为载体的,生活能够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高效开展提供一个更加广阔与实际的平台,将实际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们掌握和应用知识提供更多的帮助。而这也就需要学科教师积极主动地发掘生活中的素材。

就例如,在学习八年级《遵守社会规则》这一章节的时候,如果单纯地讲解一些道德准则、法律规则等知识点,就会让课堂氛围变得十分无趣。而通过结合生活化思维,积极发掘生活当中的各类相关素材,则可以让原本枯燥的知识点变得更加真实、接地气。学生们也更加愿意去参与学习、思考。例如最为常见的上下楼梯要靠右行,进出电梯要先下后上等等这些学生们在平时刻入心中的基本文明习惯。要让学生们发自内心地意识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并非只有高大上的口号,同样需要每一个人在潜移默化之中互相遵守社会规则。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共同制作班级文明收录册,将学生们日常生活中所亲身体验到的素材收录其中,作为班级传承的独特文化,也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们对于养成良好品德习惯的认同感,会不断激励学生们更好、更快、更加实际的掌握和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1]。

二、聚焦热点话题

现实生活就是一本活的百科全书,生活中的很多热点新闻都蕴含着丰富的法律、政治、道德等知识。基于此,初中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时,应该积极尝试探索生活当中的热点话题,结合具体的探究话题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目标性,从而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就例如,在学习九年级《创新驱动发展》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巧妙地借助当下热度较高的人工智能的热点争议话题,组织学生们展开研究,引导学生们深度剖析在社会层面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人工智能的利弊,帮助学生们逐渐养成辩证的思维能力,而这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来说更是尤为重要。

教师可以尝试组织辩论会,从创新驱动促进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对我们的生活都带来了哪些便利,如自动驾驶的交通工具、自动生成各种需求的 ai 创造软件,同时也需要从社会热议话题中的一些反对声音中提炼问题,看看如果 ai 逼真的模仿能力是否会致使社会出现更多人们难以分辨的虚假信息,为互联网络的信息安全造成更大的安全隐患等等。

通过锚定问题,助力学生围绕问题核心,辩证地展开思考,促进学生从思想到生活实践的全面转变,让学生们意识到创新驱动的强大动力的同时,心中也能够更加注重以人文情怀驾驭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创设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生天生的老师,有时学生并非不能掌握书本当中的抽象知识点,只是在兴趣的角度上,缺少一些教材与生活知识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和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情境的合理设计,通过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人物、具体事件,在提升课程学习趣味性的同时,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和吸收那些抽象的课程知识。

就例如在学习八年级《维护公平正义》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学生们最能够直接接触和理解的网购维权问题,展开情境设置。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选择一些物品,由几位同学扮演网购商家,几位同学扮演网购平台客服,再由老师扮演难度相对较高的国家维权机构。让学生们拿着自己的“问题产品”一一进行逐级维权。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们适当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维权的“不易”,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们对于学习正当维权、依法维权的积极性。教师要情境教学的过程之中,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们在维权的过程之中,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维权的正当性、合理性,而非是在故意给自己和对方寻找“麻烦”[2]。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们展示:我国每年因为消费纠纷而未进行有效维权所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帮助学生们更加清晰地、直观地感受到合理合法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性。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之中开展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结合生活实际,积极发掘生活之中隐藏着的课本知识,善于结合社会生活之中热议的话题,引导学生们正确、辩证地思考。同时,通过创设氛围良好的课堂情境,帮助学生们充分地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度内涵,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所学习到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刘妍 . 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探讨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12):42-44.

[2] 朱静 . 试论生活化思维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分析 [J]. 中学政史地( 教学指导 ),2025,(04):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