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乐同源”到“数字融合”
巢冰倩
常州市新北区小河中学
一、“诗乐同源”的教学价值与数字化融合的必然性
“诗乐舞同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古诗词作为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体,其韵律美、意境美需通过听觉感知与艺术实践才能深入体会。在传统古诗词音乐教学中,学生往往因缺乏直观体验而难以理解“诗乐相生”的内涵,尤其乡村学校受资源限制,教学形式多停留在“念诗唱歌”的表层。 数字化技术的融入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可能。以《静夜思》教学设计为例,教师通过数字工具搭建“诗—乐—情”的连接桥梁:利用音频播放让学生直观感受旋律与诗词平仄的呼应,借助AI 作曲功能让学生亲历“依字行腔”的创作过程,通过视频呈现强化“诗乐舞”的联动感知。这种融合既延续了“诗乐同源”的文化根脉,又以现代技术激活了传统教学的活力。
二、数字化技术在古诗词音乐教学中的创新实践路径
(一)情境构建:
数字工具激活“诗乐意境” 《静夜思》教学设计以“猜灯谜”活动切入,教师通过 PPT 展示融入古诗词的现代歌曲片段,引导学生发现“传统诗歌与现代音乐结合”的共性特征。这一环节借助音频剪辑软件精准提取歌曲中的诗词元素,既激发兴趣,又为“诗乐融合”埋下伏笔。 在感知环节,教师通过PPT 推送《静夜思》音频,学生在缓慢的四四拍旋律中,结合“孤清秋夜”的画面联想,体会“床前明月光”的孤寂意境。数字化音频的反复播放功能,让学生能多次对比“吟诵节奏”与“旋律起伏”的关系,自主发现五言诗“二二一”节奏与旋律走向的契合点,为理解“依字行腔”奠定基础。
(二)深度学习:
AI 工具解构“音乐要素” 针对七年级学生音乐分析能力薄弱的特点,教学设计引入豆包 APP 作为“智能助教”。学生通过语音提问“《静夜思》有哪些音乐要素”,AI 即时反馈“五声宫调式、单声部与合唱的对比、力度变化”等专业解析,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耗时、学生理解不均”的问题。 在乐段分析环节,学生利用豆包 APP 的关键词提取功能,将第一乐段“清纯演唱”与第二乐段“声部合唱”的特征标签化,直观对比“单声部的凄婉”与“合唱的浓烈”,理解二段体结构如何强化思乡情感。这种 AI 辅助的探究式学习,使抽象的音乐要素转化为可感知的具象信息,契合学生“直观形象”的学习偏好。
(三)创作实践:
数字平台释放“创新潜能” 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是利用豆包 APP 的 AI 作曲功能进行创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五声调式特征,为《静夜思》重新编配节奏与旋律。乡村学生虽信息技术基础薄弱,但豆包 APP 的简易操作降低了创作门槛:只需输入“缓慢速度”“忧伤情绪”等关键词,即可生成基础旋律框架,再通过调整音符时长、力度标记完成个性化创作。 创作成果通过班级分享功能展示,教师借助即梦 APP 制作“学生作品 + 李白形象”的合成视频,让学生在虚拟互动中获得成就感,实现从“学唱”到“创乐”的跨越。
三、数字化融合的教学成效与反思
(一)教学成效的三重突破
1. 文化理解深化:学生通过对比原曲与自创作品,体会“诗乐同源”不仅是形式结合,更是情感表达的共生——如五声调式的运用使“思乡情”更具民族韵味,印证了“音乐要素服务于情感表达”的规律。
2. 学习方式转变:互动任务单与AI 工具的结合,让学生从“被动听讲”转为“主动探究”。
3. 城乡差距缩小:数字化工具弥补了乡村学校资源不足的短板,豆包 APP的“低成本高适配”特性,使学生无需高端设备即可开展音乐创作,为乡村美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行方案。
(二)实践反思与优化方向
1.技术适配性:需进一步简化AI作曲的操作步骤,如预设“古诗风格模板”,减少乡村学生的操作障碍。
2. 文化平衡度:在数字化创新中需警惕“技术过载”,如某小组过度使用电子音效导致古诗韵味流失,提示教学中应强化“技术服务于文化表达”的原则。
3. 评价多元化:除作品展示外,可利用数字平台建立“创作过程档案”,记录旋律修改、讨论发言等细节,更全面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思维。
结语 从《静夜思》的教学实践来看,数字化技术与古诗词音乐教学的融合,不是对“诗乐同源”传统的背离,而是以现代手段激活文化生命力的尝试。当乡村学生能用AI 工具为千年古诗谱曲,当“床前明月”的旋律在数字平台流转,传统文化便在年轻心灵中完成了创造性转化。这种探索证明:数字化不是教学的“附加项”,而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唯有立足学情、适度运用,才能让“诗韵”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悠悠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