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
庄小玲
四平市铁西区十家堡镇三家子学校 吉林省 136500
“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观念,强调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语文课程依然承载着这一传统使命,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1. 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
初中语文教材中,爱国主义精神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在众多篇章中,《观沧海》以其雄浑的气势和深邃的意境,成为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这首诗通过曹操的笔触,描绘了大海的辽阔无垠,展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教师不仅应引导学生领略诗文的文学魅力,更应着重强调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愫。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背景,讲述曹操一生的戎马生涯和他对国家的深沉情怀。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让学生在视觉上受到震撼,心灵上得到触动。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让他们谈谈自己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和感受,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不仅是对历史传统的继承,更是对现实生活的回应。在当今时代,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更应该肩负起历史使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熏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 优秀传统美德的传承
初中语文教材中,确实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学知识,而且更深层次地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这些美德,诸如诚信、勤劳、节俭、尊老爱幼,都是历经几千年文化沉淀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塑造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次北固山下》一诗为例,它不仅仅是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佳作,更是一首蕴含着勤劳和坚持不懈精神的诗篇。诗人在旅途中,目睹北固山下的壮丽景象,心中所感所悟,流于笔端,形成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在诗人的笔下,北固山不仅是一座自然风光秀丽的山川,更是一个象征着勤劳与坚韧的精神高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诗句的细致解读,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勤劳和坚韧精神。例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更隐含着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向学生阐述勤劳的重要性,以及坚持不懈对于实现人生目标的关键作用。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这种精神品质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上保持勤奋刻苦的态度,不断追求进178步;在生活中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勇往直前。
3. 人生哲理的启迪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篇目,都以其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精神食粮。这些课文通过讲述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活,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就是其中一篇富有哲理的诗作。这首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诗句,感受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涵,还可以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受到启迪,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德育渗透、情感熏陶、哲理启迪的重要阵地。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独特优势,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在德育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优势。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以及灵活运用多种德育方法,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因此,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积极探索德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谢桂姐. 新课标下“语文育人”在初中语文德育教育中的融合[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 2024,(12): 56-58.
[2] 侯宝静 .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与思考 [J]. 学周刊 , 2024,(32): 119-121.
[3] 王晓伟 .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德育的思考与实践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下旬刊 ), 2024,(09): 132-13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