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破“拓展性作业” 困局 筑“素养化实践”根基

作者

冯立文

广州市增城区华侨中学

2025 年 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强调“强化实践育人”。当前,道德与法治学科拓展性作业存在“形式固化、内容悬浮、评价粗放”等问题。如何让拓展性作业真正成为学生感悟价值、锤炼能力、参与社会的桥梁,是教学改革亟待破解的课题。这不仅需要深刻审视当下作业设计中的现实困境,更需要探索具有学科特色和实践价值的破题之路与落地之策。

一、困局:拓展性作业的现实之困

拓展性作业是连接课堂理论与生活的纽带,是学生核心素养生长的“沃土”。在实际教学中,其育人价值因多重矛盾交织而难以彰显,表现为作业设计与素养培育目标的脱节,教学实践中对“实践育人”内涵理解的偏差。

(一)“形式创新”与“本质空泛”割裂

拓展性作业的形式创新本应服务于价值内化与能力培养。当前,部分拓展性作业在“创新形式”的外衣下,暗藏着“内涵空心化”的危机,这不仅浪费教育资源,更会消解学生对实践学习的真实认同。一些拓展性作业看似形式多样(手抄报、访谈等),实则沦为“符号化表达”。如“家庭美德访谈”仅记录长辈语录,未反思自身行为与美德的关联,这种“重形式轻内涵”的设计,使作业与“价值内化”的核心目标脱节,陷入“做了等于学了”的误区,难以实现“做中学”理论中“经验改造”的关键环节。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形式化作业还会导致学生产生“任务应付”心理。

(二)“内容深度”与“学科逻辑”弱化

作业内容的深度与学科逻辑的严谨性,是确保拓展性作业不偏离素养培育轨道的核心保障。当前许多作业在这两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些作业对核心概念挖掘不足,多停留在“是什么”的表层认知,未触及“为什么”“怎么办”的深层思考。如学习“公平正义” 时,仅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公平现象”,而不引导其分析“公平的三重内涵(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当公平受到侵害时的救济路径”,难以建立对 “公平正义” 的完整认知。还有一些作业学科逻辑连贯性缺失,常以碎片化知识点为载体,未能形成“单元—主题—问题”的逻辑链条。例如,“法治教育”单元中,将作业设计为“画法治漫画”“抄法律条文”“编普法口诀”……看似覆盖多个角度,实则各任务间缺乏递进关系。

(三)“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失衡

学生作为独特的生命个体,在认知方式、兴趣特长、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就要求拓展性作业必须兼顾共性要求与个性需求。“一刀切” 的作业设计模式忽视这种差异性,使得作业难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面对“为社区写普法宣传单”这类作业,语言智能强的学生可结合案例设计成漫画手册,逻辑智能弱的学生却连法条都难以理解而产生抵触情绪。“一刀切” 的设计,既让优等生“吃不饱”,想深入分析案例却没机会”;又让后进生“吃不下”,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相悖。

(四)“结果评价”与“过程成长”错位

评价作为作业实施的“指挥棒”,直接影响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效果。素养导向下的作业评价,应聚焦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成长与变化。当前评价方式却陷入“结果本位”的误区,未能充分发挥评价对素养培育的促进作用。如“模拟法庭”作业,仅评价“剧本是否规范”,而不关注学生是否在角色辩论中深化法治思维。有些小组的剧本虽工整,但在庭审模拟时对 “被告辩护权” 的理解存在明显错误。这种评价方式,无法捕捉学生在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等过程中的成长,更难以真正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改进”功能。

二、破题:素养导向下的路径重构

面对拓展性作业的现实困局,我们必须回归“素养培育”的核心目标,从作业设计的根本理念和实施路径上进行重构。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设计体系,使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内化价值观念、锤炼实践能力、参与社会生活的有效载体,实现从“知识灌输”到“素养生长”的转变。

(一)求“真”:让作业扎根生活土壤

求“真”需要从“身边事”切入。如学习“社会秩序”时,设计“校园课间秩序优化方案”作业,要求学生运用 “观察法”记录课间打闹、走廊拥挤等现象(培养数据收集能力),结合“规则的作用”知识分析问题成因(培养知识应用能力),最终提出“分时段上下楼”“课间活动分区”等可操作建议(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求“真”还要向“社会热点”延伸。结合“网络直播乱象”设计“青少年网络素养倡议书 作业,引导学生从“法治规范”(如《网络安全法》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道德自律”(如 “传播正能量”)、“媒介素养”(如 “辨别网络信息真伪”)三个维度撰写倡议,既强化“法治意识”,又培养“理性表达”的能力,实现“小切口”承载“大素养”的设计目标。

(二)挖“深”:让内容契合学科本质

挖“深”需要深度解析核心概念。学习“国家利益”时,设计“‘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辩论赛”作业,明确辩题(如“国家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吗?”“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时如何平衡?”),要求学生展开辩论,在“立论—驳论—总结”的过程中,深化理解“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根本上一致”的辩证关系,达成“政治认同”素养中“家国情怀”的培育目标。

挖“深”还要强化学科逻辑连贯。在“社会责任”主题下,设计阶梯式任务: ① 基础任务:梳理“社会责任的内涵(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链接教材,形成认知框架),学生需区分“对自己的责任(如按时完成作业)” “对社会的责任(如参与志愿服务)”; ② 进阶任务:调研“社区中的志愿服务活动”,分析“志愿者承担了哪些责任”“这些责任对社区发展有何意义”(关联生活,深化理解); ③ 创新任务:制定“我的社会责任践行计划”(如“参与班级垃圾分类监督”),并记录践行过程与反思(从“知”到“行”转化)。三个任务环环相扣,形成对 “社会责任” 的完整认知闭环,符合“素养形成是渐进式过程”的规律。

基础层:聚焦知识巩固,如 “用思维导图梳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提供 “权利”“义务”“一致性” 等关键词提示,确保全体学生掌握 “权利义务相统一” 的核心概念。

提升层:侧重能力应用,如 “列举生活中‘权利被侵犯’的案例(如被同学起侮辱性绰号),说明‘维权三步法’(协商—求助—法律)”,适合中等水平学生深化 “法治意识” 中的 “维权能力”。

创新层:鼓励深度探究,如 “设计‘家庭权利义务清单”,签订家庭公约’”,不设固定格式,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 “实践创新” 的空间。

(四)重“评”:让评价聚焦素养成长

重“评”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结果性评价模式,建立以素养发展为核心的多元评价体系,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反思学习行为、促进自我提升,将“做什么”与“学得怎么样”统一起来。

过程性评价:如通过“作业档案袋”记录学生在“小组调研”中的分工协作(如某学生从“拒绝发言”到“主动记录数据”的变化)、“争议讨论”中的逻辑表达(如在“网络自由”讨论中从“只会说不对”到“能引用《网络安全法》条款反驳”)、“实践过程”的反思日志等,关注“努力程度”而非“天赋差异”。

增值性评价:如对比学生首次与二次完成“社区普法”作业的表现(如第一次仅罗列法条,第二次能结合社区案例解读),关注“进步幅度”而非“绝对水平”。

多元主体评价:如制定“评价量表”(含“知识应用度”“合作表现”“创新程度”“行为转化”等维度),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即育人”的目标。

三、落地:构建 “四维联动” 的实践保障体系

拓展性作业的有效落地,需要教师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搭建一套切实可行的实践保障体系,通过精心设计、自主提升、巧借资源、深化互动四个方面协同发力,为作业的设计、实施与优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精细设计:打造贴合学情的作业管理模式

设计作业时把握三个要点:目标紧扣教材重点,比如“社会规则”单元就聚 “规则的约束力”;情境取自学生熟悉的生活,如以“班级自习秩序”为载体;任务留有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如设置“如何平衡规则刚性与人文关怀”这样的思辨题。

在作业实施过程中,采用《学生作业表现记录表》跟踪学生情况,记录他们在“合作参与”“思维深度”等方面的表现,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闭环。学期末,对各类作业案例进行复盘,用SWOT 分析法总结优劣,形成《作业设计优化笔记》,实现从“记知识”到“养素养”的转变。

(二)自主提升:在实践中锤炼作业设计能力

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分阶段提升作业设计的能力。任教之初核心是掌握“教材知识生活化”的设计逻辑。这一阶段遵循“解构—转化—评议”路径:先解构教材核心知识点,如“社会规则”单元中的“规则种类与作用”;再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将知识点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设计“班级规则修订听证会”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习课实际问题,匹配规则依据并提出修订建议,使抽象知识具象化;最后邀请科组同事从“知识点覆盖率”“情境适配度”“任务探究性”三维度评议,逐步建立“知识—生活—素养”的转化链条。

能力进阶后,转向项目式与跨学科作业设计,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依据情境学习理论构建多学科协同任务体系,引导学生运用“权利与义务”法理知识分析欺凌行为的法律后果,强化法治意识。联合心理教师设计“欺凌受害者心理支持”访谈任务,培养共情能力与沟通技巧。协同班主任组织制定“班级防欺凌公约”,落实责任担当,实现“知识整合—能力迁移—素养内化”的递进。

(三)巧借资源:为作业实施搭建班级支持平台

主动整合身边的资源,建立一个适合班级的资源支持系统。构建一个“三维度作业模板库”:基础层是“社会调查任务单”等标准化工具;进阶层是“辩论赛评分表”等有差异的评价支架;创新层是“家庭权利义务清单”等开放的框架。

当然,平时要注意积累素材,按“时政热点—教材知识点—核心素养”分类存档。比如“本地新能源企业研发突破”这个案例和“创新驱动发展”知识点相关,能用于“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主题作业;“为救亲人偷药”这样的案例,适合“法治与德治关系”的思辨任务,解决素材陈旧、脱离生活的问题。

(四)深化互动:让家校生形成作业育人合力

建立家校生三方互动的机制,能让作业发挥更好的育人效果。定期在班级群里分享学生的作业亮点,比如“社区调研报告”里的数据图表、“家庭法治小课堂”的互动视频,让家长了解作业的价值,消除“作业没用” 的想法。

帮助学生把作业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建立“微行动”机制。比如学生在“班级规则”作业中提出“自习课发言举手制”,记录情况、每周反馈;学生在“社区养老”作业中提出“老年手机培训班”的想法,就帮他们联系社区活动室、挑选志愿者、制定教学计划,让作业从纸上的方案变成实际的行动。学生在“提出建议—落实行动—反思改进” 中感受到“公共参与”的意义,锤炼“责任担当”素养,形成“学习—思考—行动”的完整闭环。

结语

拓展性作业的落地,是一场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深刻变革。唯有以制度为基、以教师为要、以资源为撑、以协同为径,才能让作业真正成为连接课堂与生活的桥梁、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作为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者,我们需始终牢记:好的拓展性作业,不仅能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能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这正是教育强国战略中“培养什么人”的核心要义,也是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前行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EB/OL]. (2023-06-13)[2025-07-18]. http://www.gov.cn/zhengce/2023-06/13/content_6447186.htm.

[ 本文系增城区教育科学规划 2024 年度课题重点课题“基于新结构教学评框架的道德与法治拓展性作业优化设计与实施研究(ZC2024036)”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