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道路与桥梁工程中的病害问题及施工处理技术

作者

邢何生

安徽传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引言

道路与桥梁工程是连接不同地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随着交通流量的不断增加和车辆载重的日益增大,道路与桥梁工程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病害问题频繁出现,不仅影响交通的正常运行,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因此,深入研究道路与桥梁工程中的病害问题及施工处理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道路工程常见病害问题及成因

1.1 裂缝

道路裂缝按形态可分为横向、纵向与网状裂缝。横向裂缝多因温度应力导致路面材料收缩开裂;纵向裂缝常由路基不均匀沉降或施工接缝缺陷引发;网状裂缝则主要源于路面材料老化、疲劳及基层承载力不足。裂缝不仅破坏路面完整性,更为水分下渗提供通道,加速基层软化和结构损坏,严重影响道路使用寿命与行车安全。

1.2 车辙

车辙是路面在车辆重复荷载下产生的永久性变形。其成因主要包括: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不足,在高温季节受车轮碾压产生流动变形;基层或面层材料抗剪强度不够,无法抵抗重型车辆的剪切作用。车辙导致路面平整度下降,易积水和形成车辆滑移风险,降低道路服务性能并增加养护负担。

1.3 坑槽

坑槽是路面局部材料失效形成的凹陷破损。主要成因包括沥青混合料老化脆裂、粘结力丧失,基层强度不足导致支撑失效,以及雨水侵入基层引发软化变形。坑槽会急剧降低行车舒适性与安全性,产生冲击荷载加剧周边结构损坏,若不及时修复可能扩大并诱发更严重的结构性破坏。

2 桥梁工程常见病害问题及成因

2.1 混凝土裂缝

混凝土裂缝是桥梁典型病害,按成因可分为结构性裂缝与非结构性裂缝。结构性裂缝多源于设计荷载考虑不足、施工偏差或长期超载,导致构件应力超限而开裂;非结构性裂缝则主要由混凝土材料自身收缩、温度梯度效应、养护不当或基础不均匀沉降引发。裂缝不仅削弱截面刚度与承载能力,更为水分和腐蚀介质提供侵入通道,加速内部钢筋锈蚀和混凝土劣化,严重影响结构的耐久性与安全服役性能。

2.2 钢筋锈蚀

钢筋锈蚀是桥梁耐久性退化的核心问题。当混凝土密实性不足、保护层偏薄或存在裂缝时,环境中的氯离子、二氧化碳和水分得以渗透至钢筋表面,破坏钝化膜并引发电化学腐蚀。锈蚀产物体积膨胀数倍,导致混凝土顺筋开裂甚至保护层剥落,进一步加剧腐蚀进程,形成恶性循环。这不仅减小钢筋有效截面,降低材料强度,更严重削弱构件韧性和整体结构的安全储备。

2.3 桥头跳车

桥头跳车源于桥台与引道路基间的不均匀沉降。其主要成因包括:台背填土压实度不足、材料收缩变形或排水系统失效,导致路基在自重及行车荷载下发生塑性变形;桥梁墩台通常基于桩基,沉降量小,而软基上的引道沉降较大,二者差异形成台阶式错台。这种跳车现象不仅降低行车舒适性,还会产生反复冲击荷载,加剧桥台、支座及梁体的局部损伤,影响结构长期使用性能。

3 道路工程病害施工处理技术

3.1 裂缝处理技术

道路裂缝处理需依据宽度及成因采取针对性措施。细缝常采用灌缝工艺,先使用高压气体或专用清缝设备彻底清除缝内杂质与水分,确保缝壁清洁干燥;随后选用弹性好、耐老化的改性沥青或聚氨酯密封胶进行灌注,填充后略高于路面并刮平,形成连续防水密封层,有效阻止水分下渗和裂缝扩展。对于宽深裂缝,则需开槽修补,采用机械开凿规整槽口,涂布高性能界面粘结剂后,填入热拌沥青混合料或聚合物改性砂浆,分层压实并与原路面平整衔接,以恢复结构整体性与耐久性。

3.2 车辙处理技术

车辙治理需根据深度和基层状况选择工艺。轻度车辙可通过铣刨拉毛处理,利用铣刨机精确切除变形沥青层,清理碎料后喷洒粘层油,重新铺装高温稳定性好的改性沥青混合料,并严格压实确保层间粘结与平整度。重度车辙多因基层软弱引发,需向下开挖至稳定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碎石等材料换填加固,提高承重层强度与抗变形能力;面层则选用抗车辙性能强的密级配沥青料,分层摊铺碾压,综合提升路面抗永久变形能力。

3.3 坑槽处理技术

坑修补强调边缘处理与分层压实。作业前需划定修补范围,采用切割机整型形成垂直坑壁,彻底清除松散料至坚实基底,并涂覆乳化沥青等粘结材料增强界面结合。填充时优选热拌沥青混合料,依据坑深分薄层填筑,每层厚度控制在5–7 厘米以内,采用平板夯或小型压路机逐层充分压实,避免骨料破碎和密度不均。最后对表面做封水处理,必要时加铺抗滑磨耗层,确保修补区域耐久且与原路面平顺衔接。

4 桥梁工程病害施工处理技术

4.1 混凝土裂缝处理技术

混凝土裂缝处理需根据裂缝性质与宽度选择适宜方法。对于宽度较小的非结构性裂缝,常采用表面封闭法,使用环氧树脂胶泥或高弹密封材料均匀涂覆,有效阻隔水分和腐蚀介质渗入,延缓混凝土老化。对于影响结构安全的较宽裂缝,多采用压力灌浆技术,通过预设注浆孔与专用注浆嘴,以高压设备将改性环氧树脂或微膨胀水泥基浆液注入裂缝深处,实现内部密实填充,恢复结构整体性并增强承载能力。

4.2 钢筋锈蚀处理技术

钢筋锈蚀处理主要包括除锈与防护两个环节。除锈可采用机械方式如喷砂、电动工具打磨,或化学方式如酸性除锈剂溶解,彻底清除表面锈蚀物。除锈后须及时进行防腐处理,涂覆环氧防锈漆或采用锌基镀层,必要时结合阴极保护技术以长期抑制电化学腐蚀。若混凝土保护层已破损,需凿除疏松部分,采用聚合物改性砂浆或高性能混凝土进行修复,确保钢筋包裹密实,恢复保护层功能并提升结构耐久性。

4.3 桥头跳车处理技术

桥头跳车治理主要针对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常用方法包括换填与注浆加固。换填法通过挖除桥头软土,分层回填砂砾、碎石等高强度材料并充分压实,以提高地基刚度和稳定性。注浆加固则依托钻孔将水泥浆或化学浆液压入路基,浆体渗透固结后形成复合加固体,填补空隙并提升整体密实度,从而减小不均匀沉降。施工需结合地质条件设计参数,注重材料选择与工艺控制,实现平顺过渡并提升行车舒适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道路与桥梁工程中的病害问题严重影响着交通基础设施的质量和安全。了解常见病害问题的成因,并采用科学合理的施工处理技术进行修复和加固,是保障道路与桥梁工程正常运行的关键。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病害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并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操作,确保处理效果达到设计要求。同时,还应加强道路与桥梁工程的日常养护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病害问题,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为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郭婷. 道路桥梁工程中常见病害问题的应对措施[J]. 四川建材,2023,49(07):187-189.

[2]李柠,赵树新.道路与桥梁施工建设管理的技术要点分析[J].建筑与预算,2022,(08):73-75.

[3]郑惠文.道路与桥梁工程中的病害问题及施工处理技术[J].工程技术研究,2021,6(16):97-98.

[4]刘雅博.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中常见病害及施工处理技术[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9,(21):80.

[5]朱海容.试论市政道路与桥梁工程的常见病害与施工处理技术[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