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力工程配电线缆施工方法及技术要点研究

作者

廖嘉裕

肇庆市创兴电力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省四会市 526200

引言

传统的配电线路施工面临着复杂的地理环境、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效率平衡、质量管理难题以及环境影响等问题。基于此背景下,电力行业从业者需要对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中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把控,为顺利开展配电线路施工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1 配电线路的分类与特点

1.1 配电线路的分类

配电线路按照电压等级可分为高压配电线路(110~220kV)、超高压配电线路(330~750kV)和特高压配电线路(1000kV 及以上)。不同电压等级的配电线路在功能和应用场景上存在差异。高压配电线路主要用于区域内的电力传输,连接地区变电站与用户端;超高压配电线路则承担着跨区域的大容量电力输送任务,实现电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特高压配电线路更是在远距离、大容量输电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能够有效降低输电损耗,提高输电效率。

1.2 配电线路的特点

配电线路具有分布范围广、路径复杂的特点。它们穿越不同的地形地貌,从平原到山区,从城市到乡村,线路长度可达数百千米甚至上千千米。配电线路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面临各种自然条件和环境的挑战,如强风、暴雨、雷击、冰冻等,这对线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外,配电线路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影响也不容忽视,既要考虑线路对周边居民、生态环境的影响,也要防范周边环境因素对线路运行的干扰。

2 电力工程配电线缆施工方法

以S 市电网升级改造项目中的110kV 电缆线路敷设为例,该项目旨在提升区域供电能力和稳定性,案例工程电缆总长度达到 6km,选用了单根线缆长度为 6.2km 的高性能电缆。

2.1 施工前期准备

在推进S 市电网升级改造项目中的110kV 电缆线路敷设工程前,首要任务是施工电源的筹备,鉴于电缆敷设作业中头端输送机的高速运行特性及其对电压稳定性的高要求,为确保电缆敷设载体的稳定运行,特别选用了符合电气安全标准的铜底座直径不小于 50mm 的四相供电系统,并将其与主控箱进行精密对接,此设置有效应对了电压波动,为电缆敷设作业提供了持续且稳定的电力保障。随后结合案例工程的实际地形及施工需求,在隧道内布设了电缆箱,为确保其分布合理,每间隔 30m 设置一个电缆箱,同时在距离电缆小车 4m 的位置增设了一个电缆箱,以增强电缆敷设的灵活性与安全性,针对坡道及弯道等复杂地形,适当增加了电缆箱及电缆滑轮的布置密度,以提高电缆敷设的适应性与效率。此外,还完成了传输设备的精密布置,将电源线与控制线进行妥善连接,并确保各分控箱之间实现有效通信与协同,每个电气设备均配备了一个总控箱,该总控箱具备紧急切断线路电源的功能,以防止电缆线因意外情况而受损,从而保障施工过程中的电气安全。

在电缆铺放环节,充分考虑了施工周期及电缆的物理特性与存储要求,为避免电缆在室温条件下长时间暴露导致保护套及绝缘层受损,选择了在0C 的适宜温度下进行电缆铺设作业。同时在井内设置了专门的电缆加热室对电缆进行预热处理,预热时间长达 24h 以上,以确保电缆线温度维持在适宜的 5C 以上,满足电缆敷设的温度要求,还采取了有效的隔热措施,以维持洞内温度的恒定并加强了空气流通与通风换气,以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性与作业效率。

2.2 电缆施工设备与技术

对于电缆的敷设,无论是垂直方向还是水平方向敷设均需确保电缆与支架或固定点的稳固连接,垂直敷设时,利用专业设备将电缆与支架紧密固定;水平敷设时则在电缆的弯曲处、起始端和终端进行牢固固定。若面临长距离敷设,则需依据现场条件,科学规划固定点位,确保电缆的稳定与安全。在施工设备的选择上,应优先考虑高效、安全的设备,以提升施工效率和质量,同时对于电缆弯曲度的控制也是施工中的关键环节,为避免电缆在敷设过程中因弯曲过度而受损,须严格控制电缆的弯曲半径,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和行业标准。在牵引技术的实施上,电缆的牵引速度应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如不超过 15m/min ,以确保电缆在敷设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此外,还需加强拉力的控制,特别是在拉线初始阶段,应确保拉力不超过规定的最大值(如3kN/m),以防止缆线或电源受损。

2.3 电缆敷设施工

考虑到电缆总长度达到6km,且选用单根长度为 6.2km 的高性能电缆,施工团队提前设计好电缆的运输与敷设路线,避免在敷设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弯曲或拉扯影响电缆的性能与使用寿命。在电缆的敷设过程中,施工团队需密切关注电缆的张力变化,避免张力过大导致电缆内部结构受损,在敷设过程中还需定期检查电缆的外皮是否完好,以及电缆与地面或其他物体的摩擦情况,根据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护电缆。对于电缆的接头处理,在敷设至接头位置时需暂停敷设作业,对电缆进行精确的切割与剥离,确保接头的制作质量。同时需按照设计要求,在接头位置安装必要的保护设施,如防水盒、接地装置等,以提高接头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电缆敷设完成后还需进行电缆的固定与保护作业,采用专用的电缆夹或支架将电缆固定在预定位置,避免电缆在运行时因振动或外力作用而移位,同时需对电缆的敷设路径进行标识与保护,避免在后续施工或维护过程中对电缆造成损坏。

3 电力工程配电线缆施工技术要点

3.1 勘察与设计技术要点

在进行电缆线路勘察时,应详细分析施工区域的地质条件,包括土壤承载力、地下水位、土壤类型等,以确保电缆路径选择的合理性,路径规划应避开地质不稳定区域,如滑坡、泥石流易发区,以及地下管线密集区,以减少施工难度和潜在风险,路径应尽量短直,以控制电缆长度,降低投资成本。根据地质条件和电缆类型,合理确定电缆的敷设深度,以避免人为破坏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还需考虑在特殊地段采取额外的防护措施,如在穿越道路、河流等区域时,应设置保护管或电缆沟,以增强电缆的防护能力。

3.2 基础施工技术要点

电缆沟应设计合理的宽度和深度,以满足电缆敷设和检修的需求,电缆井则作为电缆分支或接头的连接点,其基础施工应确保结构稳定,能够承受电缆及其附件的重量,在施工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开挖尺寸和深度,确保基础底面的平整度和承载力,同时还需做好防水和排水措施,避免地下水对电缆造成损害。在部分特殊地段,如地质条件较差或需要承受较大荷载的区域,常采用钢筋混凝土,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能够有效支撑电缆线路及其附件,在施工过程中,需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模板搭建、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浇筑等工作,同时还需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实度满足设计要求。通过科学的基础施工技术,为电缆线路的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 十四五” 规划期间,各省(市)纷纷提出加强电网升级改造的目标,如辽宁、上海等地明确提出要加大对农村电网进行改造力度,推进乡村智能电网建设,这些政策不仅推动了电力行业的技术革新,也对配电线缆的施工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配电线缆作为电力传输的重要载体,其敷设方式和施工技术直接关系到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徐国川,张伟,王殿玺.电力工程中配电电缆敷设技术[J].仪器仪表用户,2024,31(02):25-27.

[2]张鋆,钟宏伟.配电网工程中的电缆施工技术分析[J].集成电路应用,2022,39(05):220-221.

[3] 王璞. 变配电工程中的电缆施工技术分析[J]. 集成电路应用,2021,38(12):28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