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施工管理优化研究

作者

盛增乐

安徽百卉园林有限公司

引言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贯穿于建设全过程,其科学性与高效性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安全与效益。在当前建设规模持续扩大、技术要求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传统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发展需求,亟需开展系统性优化研究,以提升工程整体管理水平。

1 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施工管理概述

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施工管理是指对工程项目自启动策划至竣工验收的全周期所进行的系统性策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的综合性活动。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科学的方法与系统的安排,确保工程在预定的质量、工期及成本约束条件下顺利实施。这一管理体系涵盖前期准备、施工实施与竣工交付三大阶段,具体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设计管理、招投标、施工组织、资源配置、进度控制、质量安全监督以及信息文档管理等关键环节。在项目启动初期,需明确建设目标并制定总体实施规划,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进入施工阶段后,重点在于对人力、材料、机械和技术等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与动态调整,同时强化现场协调与风险应对能力,以保障工程按计划推进。质量控制贯穿始终,需严格遵循技术规范与标准,实施全过程监督与验收;安全管理则重在预防事故,构建责任体系与应急预案。

2 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系系统性与协同性不足

当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在体系构建与协同运作方面存在显著缺陷。许多项目仍沿用传统分段式管理方法,导致前期策划、中期施工与后期交付等阶段间缺乏有效衔接,信息流与决策流存在阻滞。设计、施工与采购等环节往往相互脱节,未能形成统一目标下的协同机制,易引发方案变更频繁、工程返工及资源浪费等问题。项目管理多依赖于个人经验而非标准化流程,缺乏科学的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对潜在问题应对迟缓。不同参与方如业主、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之间责任界面模糊,沟通渠道不畅,协调成本高昂,严重影响整体管理效率与项目目标的实现。这种碎片化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大型复杂工程对系统性、集成化和全过程可控性的高标准要求。

2.2 施工过程控制精细化与标准化水平偏低

在施工实施阶段,过程控制的精细化和标准化程度亟待提升。现场管理往往侧重于进度推进,而对质量与安全的精细化管控投入不足,相关措施未能全面渗透至各工序与环节。质量管理多停留于事后检验,缺乏全过程、嵌入式的预防与监控手段,难以实现对施工工艺、材料性能及成品质量的精准把控。安全管理存在形式化倾向,风险辨识与防控措施未能动态覆盖所有作业面与施工流程,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进度控制易受人为因素干扰,计划调整随意性较大,缺乏基于数据的动态评估与纠偏机制。资源配置常凭借经验估算,未能与施工计划精密匹配,导致人力、设备及材料时而闲置时而短缺,造成成本浪费与工期延误。这种粗放式的控制模式已成为制约工程效益与品质提升的关键瓶颈。

2.3 信息化技术应用深度与整合度欠缺

尽管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得到初步推广,但其在全过程管理中的深度融合与系统整合仍显不足。现有信息工具多应用于特定环节或单一功能,如进度管理或资料存储,未能构建起贯通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统一信息管理平台。设计、施工与运维阶段的数据标准不一,形成信息孤岛,阻碍了数据的有效共享与交互。BIM 等先进技术多用于模型展示,其在成本控制、碰撞检测、施工模拟以及协同管理方面的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项目管理决策仍很大程度上依赖传统方式,未能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趋势预测和风险研判。移动通信、物联网及智能感知技术在施工现场的应用范围有限,难以实现对人员、机械、环境的实时监控与智能调度。

3 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施工管理优化策略

3.1 构建全过程一体化协同管理体系

优化管理的核心在于打破阶段壁垒,构建贯穿项目生命周期的集成化管理框架。该体系强调从项目策划伊始即引入全过程管理思维,通过建立统一的项目目标与各方共识,形成设计、施工、采购及运维等环节的早期融合与深度交叉。推行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总承包等集约化模式,明确牵头单位对项目的整体责任,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促进参与各方的高效协作。建立标准化的沟通决策流程与接口管理机制,确保信息在不同阶段和参与方之间顺畅、准确传递,减少因误解或延迟导致的变更与返工。建立健全的全过程风险识别、评估与应对机制,实现风险管理的前置化与动态化,将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从而系统性地提升项目的整体可控性与综合绩效。

3.2 推行施工全过程精细化与标准化管控

实施精细化与标准化管理是提升施工过程质量、安全与效率的根本路径。精细化管控要求将管理活动延伸至每一道工序、每一个作业面,通过分解工作包、量化管理目标、明确操作规范,实现对各生产要素的精准配置与动态调控。质量管控需从事后检验转向过程控制,全面推行样板引路、工序交接检查与实测实量制度,构建起事前交底、事中监督、事后验收的闭环管理体系。安全管理应基于危险源动态辨识,推行标准化安全防护设施与规范化作业行为,强化日常巡查与专项检查,确保安全措施覆盖所有施工环节与人员。进度管理需采用先进计划编制方法,并实施动态跟踪与偏差分析,及时采取纠偏措施。成本控制则需强化过程核算与限额管理,实现资金使用的精确规划与有效监督。

3.3 深化信息技术在全过程管理中的融合应用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项目管理的深度融合,是驱动管理现代化升级的关键手段。核心在于构建基于统一数据标准的项目信息管理平台,打破设计、施工、运维之间的信息隔阂,实现全生命周期数据的高效流动、共享与集成。深度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超越三维可视化的初级阶段,将其充分运用于设计方案优化、施工模拟、碰撞检测、预制加工、进度与成本管理等核心环节,为项目决策提供精准的数字孪生模型。积极引入物联网、智能传感、移动通信等技术,对施工现场的人员、机械、材料及环境进行实时感知与数据采集,实现远程监控、智能调度与风险预警。探索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趋势预测与决策支持,最终构建起以数据驱动、流程再造为基础的智慧化管理新模式,全面提升管理效率与决策科学性。

结束语

通过对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施工管理的系统优化,可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强化过程控制能力,并为行业管理水平的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该研究对推动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武鹏,张秀玥,丁冲冲.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施工管理优化研究[J].石化技术,2025,32(09):396-397.

[2]王鹏.房屋建筑项目全过程施工管理体系的优化研究[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5,(02):153-155.

[3]刘阔.建筑施工企业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体系的优化策略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4,(07):129-131.

[4]卢冀豫.探析建筑施工企业项目全过程成本管理优化思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3,(24):137-139.

[5]冯欣.建筑施工企业优化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建议探析[J].商讯,2023,(20):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