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道路工程设计的新理念与关键要点分析

作者

刘文峰

天津九城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天津 300000

引言

市政道路工程设计的新理念与策略对于提升城市交通效率、改善市民出行体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践行绿色环保理念、融入智能化技术、秉承人性化设计以及彰显文化特色,打造出既符合现代交通需求又具有城市特色的道路系统。我们应继续深化研究,不断探索创新,将更多先进理念和技术应用于市政道路工程设计,为构建宜居、宜行、宜游的城市环境贡献力量。

1 市政道路设计质量控制的原则

在市政道路设计质量管控进程中,相关单位需坚守预防为主、全过程控制的基本原则。这要求通过合理的线路规划、详尽的地质勘察以及科学的结构选型,力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后续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隐患。从项目初期直至竣工阶段,乃至整个施工阶段,均需全员参与,实行智能控制,确保设计团队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保持紧密的沟通协作,以保障设计意图得以精准落实。同时,相关单位还需秉持规范、合理、安全的原则,在市政道路设计环节,必须严格遵循国家及地方的相关设计规范、标准和法规,以确保设计方案的合法性与合规性。在设计过程中,需全面考量道路的安全性,这涵盖行车安全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通过合理的交通组织、标志标线的科学设置以及安全防护措施的有效实施,来提升道路的安全性能。此外,在设计规划阶段,设计师还需深入考虑项目的经济性,力求通过优化设计方案,缩减施工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项目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 市政道路工程设计的新理念与关键要点

2.1 路基路面设计

路基路面的设计是道路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应在尽量减少占地和填土高度的前提下,结合当地水文条件、施工用料及技术要求以及交通流量等因素进行合理规划。如果排水系统设计不当,降雨时容易造成路面积水,进而损坏路基。因此,路基设计需兼顾纵断面与平面布局的优化,通过系统分析提升排水设施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排水系统的设计要结合当地的降雨量、排水能力以及地形特点,设置合适的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系统。目前,水泥混凝土是最常用的路面材料之一,因其易于获取且成本较低,同时具有强度高和良好的抗压性能和稳定性,不易腐蚀,减少了道路维护成本,且施工简便,技术简单容易掌握,有利于控制施工进度。

2.2 交通设施与设备的优化设计

优化交通信号灯设置,合理调配信号周期,减少交叉口的拥堵现象,可以有效地提高通行效率和保障交通安全。此外,针对交通流量较大的路段,应加强路侧设施的设置,如隔离栏杆、减速带、交通摄像头等,有效减少因车速过快或违章行为引发的事故。对于交通密集区域,可以通过智能交通系统(ITS)来进行实时监控和调度,提前预警交通流量过大或交通事故发生的风险,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合理的路灯布置与照明系统也能有效提高夜间行车安全性,确保驾驶员在低能见度条件下清晰看见道路和其他交通参与者。

2.3 几何设计优化方面

市政道路交叉口的优化设计时,以交通流量和转向比例为设计因素对车道数量和对交叉口进行合理调整和功能划分是保障通行效率和交通安全的关键。交通流量较大方向的设计优化可以选择增设直行车道或转向车道来减少车辆排队长度和等待时间。转向比例较高的方向可设置专用转向车道,以此来减少转向车辆与直行车辆之间的行驶时间冲突,提高交叉口的整体通行能力。对交叉口缘石半径和视距三角形进行优化设计可高效提高车辆通行效率和安全性。在交叉口路段科学合理地设计路缘石地半径可以保证大型车辆在转弯时能够通行顺畅,避免了道路的转弯半径小于大型车辆的转弯半径而造成车辆刮擦或堵塞进而严重影响交通环境。在对该路段视距三角形进行优化设计时,可以让驾驶员进入交叉口时有足够的视野范围,能够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交通威胁,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提升交叉口安全性和通行效率还可通过合理设置非机动车车道和人行横道来实现,该措施可以有效实现人车分离,减少车辆停留时间。

2.4 横断面的人性化设计

城市道路空间有限时,首先要确保机非物理隔离宽度、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的设置,根据人性化理念进行横断面设计,满足交通连续性、出行舒适性要求。推广弹性设计策略,在确保横断面各分区最小宽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适当缩减分隔带、绿化带等分区。尽可能避免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共板,若由于条件限制需要共板,协调两者的位置,具体根据路侧地块用地情况进行协调设计。若路侧为出入口、人流较小的地块,如围墙、绿化等,在道路最外侧设置非机动车道;若路侧为人行出入量较大的地块,如商铺、住宅等,在道路最外侧设置人行道,根据现场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协调设施位置,建议采取建筑退距与人行道空间共享利用的策略。对存在公交车站的路段,以在其背后绕行的方式规划非机动车道,疏导交通秩序,保证非机动车道的连续性。

2.5 纵面线形设计,保障坡道通行

路基是承载道路荷载并传递至地下的关键部分,而路面则是直接承受交通荷载的表面结构。路基设计应考虑地质、土壤类型及水文气候等多重因素,保障其具备足够的承载力与稳定性。路面设计则要考虑到交通量、车辆种类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选用合适的路面材料,并根据设计荷载要求进行厚度与强度的配比。两者的协调设计需要考虑荷载的传递与分布,避免由于路基不均匀沉降或路面不平造成的结构失稳问题。施工人员在进行道路工程设计时,应根据道路等级和设计车速确定最大纵坡值,一级道路的最大纵坡一般控制在 4% 以内。随后,结合地形特征优化纵坡线形,根据增加竖曲线缓与坡度变化,保证车辆在上下坡转换时的运行平稳性。施工人员需确保竖曲线长度满足视距要求,以便驾驶员能够提前观察到前方路况。在坡道区域的设计中,采用动力分析工具对大型车辆的爬坡能力进行模拟计算,评估不同纵坡设计对通行能力的影响,优化爬坡车道的宽度配置。在设计阶段结束后,运用动态仿真工具对整个路线的纵面线形进行运行模拟,验证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结语

道路设计对于交通安全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其中道路线形设计、路基路面设计、交通工程设计等均与道路建成后的行车稳定性、舒适性存在密切联系,若道路线形设计不合理将会影响驾驶员的驾驶安全;路基路面设计不科学可能导致道路病害,诱发交通事故;交通工程设计不完善,则容易导致车辆碰撞事故易发。当前道路建设和交通安全领域的研究成果相近,能够有效解决道路设计的缺陷问题,保障道路设施建成后的行车舒适性与稳定性,降低事故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龚业成.城市更新中市政道路改造工程设计要点[J].中国住宅设施,2025(4):51-53.

[2]林虎.市政道路工程设计基本要点与注意事项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5,15(9):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