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承研究
邓莹
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库尔勒841000
马兰精神作为红色文化的典型代表,其“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性埋名人”的核心内涵,与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如何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实现各学段的有效衔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马兰精神为例,探讨其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中的传承路径,以期为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马兰精神的内涵
马兰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为“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性埋名人”。这一精神是在中国核试验基地(因基地选址的戈壁滩上生长着马兰花,又称马兰基地)的长期实践中孕育形成的,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代代马兰人用心血和汗水铸就共和国核盾牌的精神动力。具体来说,马兰精神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艰苦奋斗:马兰基地的官兵和科研人员以苦为荣,艰苦创业,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他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为中国的核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开拓创新:在马兰基地的核试验事业中,科研人员们不断开拓创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们敢于挑战未知,勇于探索新的领域,为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大力协同:马兰精神的另一个重要内涵是大力协同。在核试验事业中,需要各个领域的专家和科研人员紧密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马兰基地的官兵和科研人员们始终保持着团结协作的精神,共同为中国的核事业努力奋斗。
无私奉献:马兰精神的最高境界是无私奉献。为了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尊严,马兰基地的官兵和科研人员们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精神。
马兰精神不仅是中国核试验事业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在当今时代,我们仍然需要大力弘扬马兰精神,将其融入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马兰精神传承的意义和原则(一)传承马兰精神的时代价值
传承马兰精神,对于强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弘扬团结协作精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培养担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马兰精神传承的意义
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结合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因地制宜,从小学、中学、大学贯通培养,切实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有效性,更好地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具有重要意义。马兰精神作为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价值的精神财富,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教学素材。将其纳入思政课教学内容,能够使思政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马兰精神的传承可以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认知水平,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和内容,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纵向衔接和横向贯通。小学阶段可以通过故事讲述、情境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马兰精神;初中阶段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马兰精神的内涵和价值;高中阶段可以结合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培养学生运用马兰精神分析问题的能力;大学阶段则可以鼓励学生开展相关研究,深入挖掘马兰精神的时代价值,从而构建起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教学体系。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马兰精神传承的原则
1.坚持价值引领
马兰精神所蕴含的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等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在思政课中传承马兰精神,要突出其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确保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功能。
2.注重学段衔接
根据大中小学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和内容,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纵向衔接和横向贯通。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阶段侧重于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增强使命担当。
3.强化实践育人
马兰精神的传承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应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中小学可以组织学生将马兰精神融入社会实践中,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马兰精神的丰富内涵。
4.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故事教学、讨论辩论、案例分析、专题研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加强对马兰精神的宣传,让马兰精神以更加鲜活、贴近大众的方式深入人心。
5.注重资源整合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马兰基地、纪念馆、博物馆等,作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基地,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打造以马兰精神为主题的红色研学、旅游路线等文化活动品牌。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马兰精神传承研
(一)不同阶段马兰精神传承的目标及内容
1.小学阶段
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认识原子弹、马兰花、马兰基地、学唱马兰童谣、讲述马兰的故事,对马兰精神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2.中学阶段
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通过了解马兰基地的由来和知晓马兰故事,让学生了解国家的艰难历程,增强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展示马兰基地艰苦的环境、讲述马兰基地科研人员为了国家事业默默奉献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奉献的含义,培养顽强奋斗的精神,通过长跑、攀爬、团队活动等,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集体荣誉感。
3.大学阶段
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通过课程教学、专题讲座、学术研讨等方式,系统学习马兰精神的内涵、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鼓励学生参与马兰精神的理论研究,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学术研讨会,推动马兰精神的深度理论探索。组织学生参观马兰基地旧址、烈士陵园等,通过实地体验和现场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不同阶段马兰精神传承的方法
1.小学阶段
故事讲述: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图片,讲述马兰基地科研人员的奉献故事,帮助幼儿理解奉献的含义。例如,讲述科研人员为了国家事业默默奉献的故事,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
课程教学:将马兰精神纳入思政课内容,通过讲述马兰基地的历史背景和科研人员的奉献故事,帮助学生
理解马兰精神的内涵。
情境模拟:通过模拟马兰基地的艰苦环境,如戈壁滩的风沙等,让学生体验科研人员的艰辛,培养他们的坚韧品质。
实地参观:组织学生参观马兰基地旧址、烈士陵园等,通过实地体验和现场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团队活动:开展团队合作的项目和活动,如小组绘画、搭建积木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创新实践:通过科学小实验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志愿服务: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将马兰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2.中学阶段
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或马兰基地的科研人员,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系统讲解马兰精神的内涵和历史背景。研学旅行:组织学生前往马兰基地进行研学旅行,通过实地参观、互动体验等方式,深刻感受马兰精神的魅力。
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小组科研项目,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验科研人员的艰辛与成就。社会服务:引导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如社区志愿服务、环保活动等,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团队合作:通过团队合作的科研项目、创新创业项目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3.大学阶段
课程教学:将马兰精神纳入思政课和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方式,增强学生对马兰精神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学术研究:鼓励学生参与马兰精神的理论研究,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学术研讨会,推动马兰精神的深度理论探索。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科研竞赛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志愿服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将马兰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文化活动:通过开展“聆听马兰故事、教唱马兰歌曲、诵读马兰诗词、种植马兰花草、参观马兰营区、瞻仰烈士陵园”等一系列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三、不同阶段马兰精神传承效果的考核评价
1.小学阶段
观察记录:教师通过日常观察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如是否愿意帮助同伴、是否积极参与奉献活动等,以此评估幼儿对奉献精神的理解和实践情况。
情境模拟:通过模拟马兰基地的艰苦环境,观察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的表现,如是否能够坚持完成任务、是否表现出坚韧品质等,评估学生对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解。
艺术作品:通过学生的绘画、手工等艺术作品,评估学生对马兰精神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如是否能够通过作品表达爱国情感、奉献精神等。
课堂表现: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马兰精神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如是否能够准确复述马兰基地的故事、是否理解奉献的含义等。
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如参观马兰基地、参与志愿服务等,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奉献精神,如是否积极参与活动、是否能够完成任务等。
作品创作:通过学生创作的绘画、手工艺品、诗歌等作品,评估学生对马兰精神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如是否能够通过作品表达爱国情感、奉献精神等。
同伴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了解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团队活动、是否能够与同伴友好合作等,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中学阶段
专题报告:通过学生撰写的专题报告或论文,评估学生对马兰精神的深入理解和研究能力,如是否能够系统阐述马兰精神的内涵、是否能够结合实际提出自己的见解等。
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的研学旅行、科研项目等实践活动,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是否能够独立完成任务、是否能够提出创新性的想法等。
服务、是否能够为社会作出实际贡献等
团队项目:通过学生参与的团队合作项目,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如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团队活动、是否能够与团队成员有效协作等。
3.大学阶段
学术研究:通过学生撰写的学术论文、参与的学术研讨会等,评估学生对马兰精神的深度理论探索能力,如是否能够提出新的理论观点、是否能够进行系统的学术研究等。
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的科技创新项目、科研竞赛等实践活动,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是否能够独立完成科研项目、是否能够取得实际成果等。
文化活动:通过学生参与的马兰精神主题文化活动,如教唱马兰歌曲、诵读马兰诗词等,评估学生对马兰精神的理解和传播能力,如是否能够通过活动感染他人、是否能够积极传播马兰精神等。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马兰精神作为红色文化的典型代表,其“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性埋名人”的核心内涵,与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如何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实现各学段的有效衔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马兰精神为例,探讨其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中的传承路径,以期为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赖继年.红色文化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江苏教育,2023,(42):28-3
[2]卢惠.马兰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军转民,2023,(02):79-8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 年度自治州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课题“马兰精神融入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案例”(项目编号为 2023BZGW01)和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承研究”(bykj2023sk-2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邓莹(1982—),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