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背景下班内分层教学的实践策略

作者

黄帧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学校

一、学生分层——实施班内分层教学的基础

在新课标理念下,分层教学体系的构建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旨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受益。学生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为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同一个班级内的学生分为A、B、C 三个层次。在《破阵子》与《太常引》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如下分层:

A 层学生:学习能力强,能够独立探究历史背景与词人精神,但需拓展深度,如结合《美芹十论》等课外资料,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跨文本对比能力。B 层学生:具备一定分析能力,但对诗词手法与情感差异的关联理解不够深入,需引导其通过意象分类、手法辨析提升文本细读能力。C 层学生:基础较薄弱,对古文词汇、历史背景理解存在障碍,需通过词汇积累、听读感知初步把握词意,激发学习兴趣。

二、分层实施具体策略

1.目标分层:构建阶梯式学习蓝图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体的差异,制订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并做到在保底的前提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的水平。在具体实施上,做到给学生以自由度。也就是由学生自行决定自己的目标,不强制学生按自己的预定目标进行学习,并让学生可要求老师按不同目标要求给予检测,给学生创造追求最高目标的权利,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在《破阵子》与《太常引》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三级目标体系:C 层学生聚焦基础性目标(准确理解“醉里挑灯看剑”等关键句的字面含义);B 层学生着力达成发展性目标(分析“剑-月”意象群如何承载词人情感);A 层学生挑战创造性目标(比较两首词在表现“理想与现实冲突”时的艺术差异)。这三个目标在课堂板书中用不同颜色标注,学生根据课前诊断测试结果自主认领,教师课堂上注意实时监测各层目标达成情况。

2.资源分层:打造个性化学习工具包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提供与之学习能力和“最近发展区”相匹配的学习资源。例如结合本课对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要求,在预习阶段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C 层提供词作翻译、朗诵音频链接;B 层提供意象分类示例、南宋背景资料摘要;A 层提供《美芹十论》节选片段、辛弃疾年表、推荐研究论文链接等。

3.提问分层:设计弹性问题链

课堂提问采用“彩虹提问法”:红色问题(基础层)如“《破阵子》中直接描写战斗的句子有哪些”;黄色问题(发展层)如“对比两首词中白发与桂树的情感内涵差异”;蓝色问题(创新层)如“结合课外拓展材料分析辛弃疾两首词情感上的异同”。通过课堂上同一任务问题的分层,实现课堂上各层次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为各层次学生提供了“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不对学生做任务局限。

4.小组合作:构建动态互助网络

在本节课堂上,笔者结合任务对学生进行分组,将全班分为“意象组”“手法组”“情感组”,每组内再分ABC三层,明确各层学生主要任务:

C 层:收集词中关键词(如“剑”“白发”)。B 层:归类手法(如《破阵子》的夸张与《太常引》的比喻)。A 层:整合全组成果,总结辛弃疾的情感。各组汇报后,重新混编为“综合组”,分享不同角度的发现,确保各层次学生在保持研究主线的同时获得多维训练。

5.评价分层:实施精准反馈机制

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评价应有所区别,不同的评价会取得同样的效果,那就是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共同提高学习成绩。在教学过 二 为标准的相应评价,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成为他们不断进取的动力和催化剂。以本节课为例,建立“三维评价坐 方法维度(B 层关注分析路径完整性)、思维维度(A 层考察观 价标准,既对学生有适合其学习能力的学习指导,又能通过契合的评价激励 确保各层次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

6.作业分层:分层训练能力提升

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只有分层布置作业才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在前面已取得的学习成果。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在布置作业时,要精心设计,尽可能让各层次学生都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强化训练,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以本节课为例,作业设计采用分层策略,充分考量学生能力差异,实现因材施教。本节课的作业分为成做作业和选做作业两大版块,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必做作业以“回信创作”为核心任务进行三级分化:C 层通过白话表达情感共鸣(如“我懂你的苦闷”),B 层结合南宋抗金背景提出建议,A 层则需模仿辛词格律创作短词,形成从情感到历史的认知梯度。选做作业设置拓展性任务:A 层撰写400 字评传并要求引用课外词作,培养学术思维;B 层制作对比思维导图,强化系统性分析;C 层整理名句卡并配图,夯实基础知识。设计兼顾基础巩固与能力提升,通过差异化任务满足多元需求——C 层侧重具象感知,B 层强调逻辑建构,A 层注重创新表达,同时设置跨层挑战机制,激发学习潜能,辅以针对性评价标准,确保各层次学生均能在适宜挑战中获得有效发展。

实施班内分层教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每个学生都能受到与其相适应的教育,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为每个学生都创造进步的机会,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提高了。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一名学生学会选择、感受成功、充分发展,是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