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汽车维护保养中的常见误区与正确方法探索

作者

张彪 池京银 李仁波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胜利分公司车辆管理中心257000

引言

汽车的性能与安全性直接影响用户出行体验。近年来,中国汽车保有量已达 30989 万辆,随之而来的汽车维护保养问题愈发突出。部分车主认为保养越频繁越好,而另一部分车主为节省成本,长时间才进行一次保养。现代汽车的集成化程度不断提高,发动机、变速器等核心系统愈发复杂,涡轮增压、混合动力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的保养标准难以适应多样化的使用场景。在此背景下,深入剖析汽车维护保养的误区,并探寻正确的维护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 汽车维护保养中的常见误区

1.1 随意更换机油时间

汽车机油的性能衰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基础油分子链在反复加热与冷却中会逐渐断裂,导致高温下油膜厚度不足;抗氧剂的消耗使机油暴露于氧化反应中,分子间交联形成胶状物质,导致流动性持续下降。在短途行车时,发动机频繁启停使机油长期处于低温状态,未完全燃烧的燃油通过活塞环间隙渗入油底壳;长途高速行驶则加剧了油液的热负荷,添加剂中的清净分散剂因高温分解失效,污染物逐渐沉积形成油泥。机油劣化会引发汽车系统性损伤。润滑能力下降后,凸轮轴与气门挺杆之间的边界润滑转变为金属直接接触,形成恶性磨损循环;同时,酸值升高的老旧机油会侵蚀橡胶油封,密封失效后机油从气门导管渗入燃烧室,引发烧机油现象;涡轮增压器的浮动轴承需要持续油压来维持悬浮状态,机油流量不足时轴承与壳体发生摩擦,导致转子卡死,最终造成发动机整体性能衰退,而车主往往在故障灯亮起时才意识到这一问题。

1.2 数据安全存在隐患

汽车运用与维修过程中会涉及大量敏感数据,包括车辆的车主信息、行驶轨迹、各部件的详细运行参数等。首先来说,在数据传输环节,无论是车辆与外界进行数据交互(如远程故障诊断、软件更新等情况),还是维修企业内部不同设备、系统之间的数据传递,都可能面临被黑客攻击、截取的风险。一旦这些数据泄露,不仅会侵犯车主的隐私权益,还可能会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利用被泄露的信息来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对车主的人身安全和信息安全都存在不利影响。其次,在数据存储方面,维修企业的数据库如果缺乏足够强大的安全防护措施,很容易遭到恶意入侵。部分中小维修企业由于资金、技术等限制,可能只是采用较为基础的加密和访问控制手段,难以抵御复杂的网络攻击。并且,对于一些已经退役但存储着数据的旧设备,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导致数据残留被非法获取,给数据安全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影响整个汽车运用与维修行业在数据管理方面的健康发展。

2 汽车维护保养方法策略

2.1 按实际车况调整换油时

机油的更换时间应根据车辆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设置。如果每天主要是短途代步,比如上下班单程只有几公里,发动机经常来不及充分升温就熄火,那么机油里就容易混入汽油和水分,长此以往,机油会变得黏稠,影响润滑效果。而对于经常跑高速或长途的车辆,虽然里程数增长快,但发动机持续在稳定温度下工作,机油反而能保持较好的状态,因此可适当延长换油周期。对于经常在山区道路行驶的车辆,发动机负荷大、转速高,机油承受的压力大,需缩短机油更换周期。车主可使用简易的机油试纸测试扩散效果,若测试结果显示油滴边缘出现明显杂质沉积,说明清洁能力下降,应更换机油。现在许多新车配备电子机油监测系统,能通过传感器分析油品状态,及时提醒是否需要更换。对于一些使用年限较长以及经过改装的车辆,由于零部件磨损或性能调整,对机油的要求也会变化,车主应寻求专业人士进行检测。灵活调整换油时间既能保护发动机,又能避免

浪费。

2.2 构建智能故障诊断体系

借助各类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全方位收集汽车运行时的数据。发动机部位可安装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油温、缸内压力等关键参数;在底盘系统设置位移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捕捉悬挂、车轮等部件的工作状态;车身电器系统也配备相应传感器,获取诸如灯光、车门开关等状态信息。同时,通过车载通信模块,将这些分散的数据整合起来,不仅可以收集车辆实时运行产生的数据,还能整合车辆历史故障记录、维修保养记录等多维度数据,构建起完整且全面的数据资源池,为后续精准的故障诊断奠定基础。另外,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的智能算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度处理。基于大数据分析,能够对海量的车辆正常与故障状态下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挖掘出不同故障类型对应的特征数据模式。例如,通过分析大量发动机故障时的转速、温度、压力等参数变化情况,总结出某类故障发生时数据的典型波动区间。实现故障的智能化、自动化诊断,极大地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

2.3 打造数字化维修流程平台

第一,维修工单电子化管理:摒弃传统的纸质工单形式,将维修工单全面电子化。客户通过线上预约维修服务后,系统自动生成包含车辆基本信息、故障描述、预约时间等内容的电子工单,并按照预设的规则分配给相应的维修团队或维修人员。维修人员可以在移动端或维修工位的终端设备上实时查看工单详情,在维修过程中及时更新维修进度、添加维修记录、上传更换零部件等相关信息,让整个维修过程的信息流转更加顺畅、透明,方便企业管理者随时掌握维修动态,也便于与客户进行及时沟通。第二,维修操作标准引导: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打造可视化的维修操作引导模块。在维修一些复杂的汽车部件或执行较为精细的维修任务时,维修人员通过佩戴 AR 眼镜等设备,能在眼前看到虚拟的维修步骤提示、零部件安装示意图等,按照系统引导准确地进行操作,确保维修操作的标准化、规范化。这种数字化的操作引导可以有效避免因维修人员经验差异或人为疏忽而导致的维修失误,提升维修质量。

2.4 远程诊断与维护

远程诊断与维护系统基于物联网以及云计算技术实现车辆健康状态的实时监控。车载终端通过 4G/5G 网络将故障数据实时上传至云平台,诊断专家远程访问车辆运行数据,开展在线故障诊断。边缘计算技术在车载终端预处理数据,降低数据传输负载。云平台汇集多源故障数据,运行分布式诊断算法,为多车辆并行诊断提供算力支持。远程维护系统支持在线故障诊断报告生成、维修指导以及售后服务,实现维修服务的智能化升级。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维修记录管理确保维修数据的真实性与可追溯性,为车辆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结束语

在汽车维护保养中,部分车主盲目遵循固定周期保养,忽视了车辆实际使用强度与环境差异,导致保养效果不佳,未来,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将催生全新的维护标准,电池健康管理、电驱系统检测等问题亟待突破,需帮助车主建立科学养护观念,保障车辆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巧倩.新能源汽车维护保养及其典型故障分析[J].汽车维修技师,2025(2):50-51.

[2]李刚.浅析夏季汽车使用维护保养注意事项[J].当代农机,2024(12):87-88.

[3]吕佳佳.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维护保养策略分析[J].汽车测试报告,2024(20):41-43.